分享

漫谈“太极拳职业病”

 逸心茶舍 2019-06-10

太极拳锻炼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吴图南大师称太极拳为“休息的运动”。这种锻炼对许多慢性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久经锻炼可以使体质由弱变强,因而能在国内外如此普及。但很多人由于练习不得法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例如很多太极拳辅导员、太极拳师,年事高了以后,就出现腿膝关节损伤的病痛,特别影响走路和爬楼梯,现在膝关节病被称为“太极拳职业病”。尤其是,太极拳还具有武术性质的一面,致使许多练武者过多地追求武术的效果而产生更严重的负面效应。

     2008年夏天,我在北京郊区的松山上的疗养胜地教授太极拳期间,遇到了一位在山上修养的太极拳名师,年纪约在50岁左右,他教出的徒弟在全国太极推手比赛中拿过冠军,可他对我说:“我爱太极拳,也恨太极拳。”这是何意呢?他说:“我本人从小就非常喜欢太极拳,而且受过名师的培养,也教过很多学生,但是我把腿脚练坏了,现在不好走路和爬山了,也不能再练了,所以我也恨太极拳。”

     同样,我所认识的许多老拳师中,有些老了以后坐上了轮椅,还有的老拳师练成了驼背弯腰,不能挺直走路,很是遗憾。在我长期的教学和接触中,了解和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有的太极拳名家功夫颇负盛名,名气很大,但是去世很早,更有的英年早逝,不到四十岁就离去,实在可惜;有的太极拳大家在年轻时下过工夫,但上了年纪就病魔缠身,很是痛苦;有的太极拳名家晚年手脚不灵而只能坐上轮椅;可有的太极拳大师就寿命很长,腰背笔挺,功夫也很好。太极泰斗吴图南大师到了九十岁以后还步履轻灵,一派仙风道骨,谢世时享年105岁。

     为什么同样练的太极拳,其结果却如此不同呢?

     当然,有人会说原因很多,也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这种现象确实与多种因素有关。人的遭遇不同,处境也各不相同,但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方面的条件大大改善,普通人的平均寿命都已大大提高,何况太极拳习练者呢!

     太极泰斗吴图南大师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注重科学锻炼。年轻时,他还写过一本书,叫《科学化的太极拳》。在练功过程中,他特别重视个人的心性修炼,他对人从来都和蔼可亲、心胸宽阔、虚心待人。高龄时,他还从事太极拳养生长寿的课题研究,而且还以自身做实验。在逝世的前几天,他的头脑还很清醒,手脚还很灵活,且从未坐过轮椅。更可贵的是,吴老夫人刘桂贞师母,也因坚持练习气功和太极拳,活到107岁才去世。吴老先生夫妇虽是一家人,但有着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家族和不同的出身背景,两人皆能度百岁而去。誉满京城的松柔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享年97岁,老先生生前待人诚恳,平易近人,脾气特别好。而上海的鉴泉太极拳社社长马岳梁大师也活到93岁。究其原因,我想可能如下:

     (一)价值取向不同

     有的人在锻炼过程中偏向于竞技,追求技击术,求胜心偏重,练的多,养的少,平时能量消耗过大,长年如此,以后必落下病根。更有些人不注重劳逸结合,劳累过度,甚至英年早逝。但有的人在锻炼中偏向健身,不热衷于竞技推手,注意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中有练,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能活得长久。

     (二)性格使然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格性情,有些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表现为:有些人不顾他人感觉,随心所欲,随意发作,推手时只能赢不能输,悖理争胜,不服人。这样的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性格暴躁,盛气凌人。这样,日积月累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别人,这就是不注重修炼的性格使然。但有的人则相反,把练习太极拳的求慢求静作为改变自己性格缺陷的手段,持之以恒,能逐渐改变这些有害自己和别人的性格,表现为:推手和练功时都是量力而行,点到为止,不慌不忙,平和待人,能不计成败,不求输赢。这样注重自我品德修养后,就能宽容厚道,待人诚恳,所以身体健康,长此以往就能长寿。

     (三)锻炼方法不同

     有的人对锻炼要领理解不同,锻炼方法就有区别。如有人认为,练拳架时,架子越低越出功夫,也不管年龄大小,强调四平架,姿势偏低。长期曲膝而造成膝部负荷过重、磨损过多,长此以往,膝盖就容易出问题而受伤,上年纪后必然影响行走,有的发展到只能坐轮椅行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和符合生理卫生的锻炼方法。有的人注意锻炼方法和要领,明白在练架子前先做些热身运动,如放松运动;在练拳过程中,能明白和体现阴阳相济的原理,比如说,练拳时,有降必有升,有虚必有实,有前必有后,有张必有弛。这种练法是符合生理卫生的,也是科学的,所以这些人老龄时,身体仍旧硬朗,腿脚仍旧灵活,且能独立生活而不用人服侍。

     (四)道的修炼层次不同

     有的人对太极拳的锻炼和修炼的认知不深,所以层次就不同了。之所以称“太极拳”,必定是要以太极之理作指导。太极理论源于道家,是道家文化的结晶。《周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知太极由无极而生,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在《庄子·大宗师》中指出:“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说明道先于太极,道主宰太极,太极必然归于道。张三丰在《太极道诀》中说:“练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可知要以太极之理悟道,悟道为了修道。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可知要以太极之理修道,修道为了养寿。有的人不清楚练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不明白锻炼与修炼的区别,因而只停留在锻炼筋骨、活动腰腿上面,或者停留在武术层面,落在“术、形、技、劲”的锻炼上。有的人经过学道、悟道后,由锻炼升为修炼,由练“术”进为修“道”,其结果就大不相同。

     从太极拳锻炼走向修炼是根本之道。上世纪80年代,吴图南大师在他的《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告诫人们:“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击乃余事耳。就是说太极拳修炼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技击术无论多么高超,当你人死了就没有用了,故,还是应该以养生长寿为主,以技击为辅,这就是太极拳的先人们的本意,也是历代太极拳先人们的一贯主张。”又说:“你是想推手赢人,还是想活的长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己,讲柔化,得养。”

     太极拳祖师、丹道圣人张三丰先生就是要求练拳者:“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太极拳经《十三势行功诀》中有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可知,练太极拳的目的不只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不是技击对抗,而是练拳为入道之基,修道为了养寿,长生久视,技击乃是兼用,为末。吴图南大师夫妇活到百岁而去,在太极拳修炼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怎样进行太极拳修炼呢?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方法是什么呢?吴图南大师多次说过,中国道家修炼功夫有几千年的历史,太极拳是道家的功夫,太极拳应该从武学回归道学。他说中国唐朝有个修道的太极拳先贤叫李道子,他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所授太极拳的修炼秘诀为《授秘歌》,是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层次,后来人称为“太极真义”、“太极拳全体大用”、“八四秘诀”等,是太极拳的内练秘诀,因由李道子亲授其学生,故叫《授秘歌》。其内容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其文言简意赅,句句珠玑,历来被真正想获得太极拳真谛的修炼者们视为珍宝。太极拳《授秘歌》的内容既道出了太极修炼的方向、原理和方法,又指出修炼的目标和归宿,是浓缩了道家数千年来修炼的精粹,体现了道家丹道修为的原理和方法。

    (文;黄震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