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事长科普】养“长”之至在芒种

 369蓝田书院 2019-06-10

   养“长”之至在芒种

作者/王茂泓

今年6月6日 07:06:18是24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种。

一般来说,春养“生”,表现在形体上是长高,养外在的形;夏养“长”,则是充实内在,使形体充盛。芒种时节,已是阳盛至极,故也是养“长”最极致的阶段。顺应这种规律,芒种养生有以下特点:

1、饮食注意清补益气,化湿祛毒

﹏﹏﹏﹏﹏﹏﹏﹏﹏﹏﹏﹏﹏﹏﹏﹏﹏﹏﹏﹏﹏﹏

芒种

芒种气候有二个特点,一是气温升高,二是进入梅雨季。但今年乃火运太过之年,全年气候本应炎热,但司天之气为太阳寒水,整体来说气候顺而平和,但偶尔会有剧烈的变化。芒种时节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气乃行,寒热交合,故易出现忽凉忽热的凉热交替而多湿的天气,导致外寒内热夹湿之病。

五豆高粱粥

故芒种养生宜以不变应万变,注重清补益气,健脾化湿。中医认为“五谷为养”,养生重在主食而非果肉菜品。五谷、五豆不仅养形养“长”,还养五脏,最宜食用。赤小豆养心补血,清热去湿;绿豆保肝降脂、清热解毒;黄豆健脾益气,抗衰养颜;黑豆补肾乌发,活血祛风;白豆补肺,理中益气。加上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的高粱米,熬成五豆高粱粥,补五脏而不燥,益气血而不滞,是芒种养“长”之上品。另外芒种还要注意健脾祛湿,除了红薯、板栗、山药、扁豆、薏仁外,冬瓜、丝瓜等瓜类亦是适合之品。芒种时汗多伤津,乌梅、山楂、柠檬、葡萄、草莓、菠萝、猕猴桃等酸味果品可敛汗祛湿,生津止渴,亦为常选。结合今年节气特点,还要注意以苦补之坚之,以咸泻之,以辛润之。内热盛者多吃些苦瓜、菊花菜等苦味之品,或海带等咸寒之物;外寒盛者多吃些生姜等辛温之品。

2、菖蒲、松针和泥土,芒种三宝

﹏﹏﹏﹏﹏﹏﹏﹏﹏﹏﹏﹏﹏﹏﹏﹏﹏﹏﹏﹏﹏﹏
﹏﹏﹏﹏﹏﹏﹏﹏﹏﹏﹏﹏﹏﹏﹏﹏﹏﹏﹏﹏﹏﹏

芒种时节,正值百毒之月,“五毒尽出”,蚊虫苍蝇滋生,因此,在此时节内的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窗悬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佩戴香包,薰苍术、白芷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第一宝:菖  蒲

功效: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涤痰辟秽,通利九窍;

用法: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量,水煎后当茶饮,有化痰醒酒,辟瘟解毒之功,故菖蒲、艾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第二宝:松针

功效: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痒。

《本草纲目》言其长服,可“治百病,安五脏,生毛发,耐寒暑,辟谷延年”。故松针也成为道家养生之宝。

用法:松针切碎泡茶饮,对高血压、高血脂、流感、风湿关节痛、神经衰弱、糖尿病、便秘、青春痘、过敏性鼻炎、肥胖等都有特殊的疗效。鲜松针还是补阴要药,以松针做枕对失眠效果甚佳。

提醒:鲜松针的采摘最好在端午前后,因此时为一年中阳气至盛之时,吸收天之阳气最全。

第三宝:泥土

被水泥地及高楼大厦包围,而远离土地,导致现代人脾胃虚弱。芒种是养“长”至盛之时,最需要和泥土接触,故贵州等地芒种前后有“打泥巴仗”的节日。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其实这是一种养生习俗。在芒种期间,若能善用陶泥、砭泥或药泥等敷脚或足三里等穴,实为芒种养“长”之法宝。

3、土德养心,静而包容

﹏﹏﹏﹏﹏﹏﹏﹏﹏﹏﹏﹏﹏﹏﹏﹏﹏﹏﹏﹏﹏﹏

夏三月,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合之时,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故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但夏季的不同节气,养心方法又有不同。芒种期间,端午之时,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人最能秉承天地中通之气。但需中气交通上下,故宜以“土德”养心。

土德的特点:
一为包容,宽宏大量,能容能化;
二为诚信,忠厚淳朴,言行一致;
三为静谧,兼收并蓄,厚德载物。
土德的核心为“信”,信乃诸德之本,成功之母。土德不足则生怨,怨伤脾,脾虚则种种病生,故脾土强才能身健,也才能养阳蓄阳。要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也需要身体的配合,身和有助于心安。芒种也是皮肤病多发时节,故以藿香、佩兰煎汤沐浴,不仅对皮肤病有利,对养心也为助益。
养生一荐:芒种辟瘟汤

配制:桂枝、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50克,加水2000ml,煎煮半小时后,将药液倒入浴盆内泡浴。

功效:化瘀通络、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芒种时节可常服藿香正气水保健,无论伤寒、伤湿、伤暑,若见低热、呕吐或泄泻也可选用。

养生一荐:灵芝三宝茶



配制:赤芝3克,雪灵芝3克,云芝3克,煮水或泡茶饮。

功效:养心安神,避瘟祛湿。

芒种养生功


功效:清心安神,健脾祛湿。

每日清晨或睡前一次!

功法示范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