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偃师】南坡·北岭·夹河滩

 勒马听风 2019-06-10

来源:作者原创

作者:逯玉克


        有个有趣的字谜:“三面墙,一面空,里边坐个女学童,有心进去说说话,墙外一人在偷听。”谜底是“偃师”的“偃”。

        偃师,河南洛阳一县邑也,夏商周三代所都,古称西亳,地处黄河与嵩山、万安山之间。其地理大势为:两山夹两川,两川夹一滩。两山者,南边嵩山、万安山,北部邙山也。两河者,伊河、洛河之谓也。一滩者,伊洛河间狭长的冲积平原,当地人称“夹河滩”者也。 南坡、北岭、夹河滩,西亳偃师不同方位不同地貌不同风物呈现出不同的民俗风情。


        夹河滩,又称夹河,两河相夹之意。伊洛二河分别从豫西熊耳山和陕西洛南流向洛阳盆地,至偃师地界时开始你情我意并辔而行,流出偃师前终于缠绵交汇合二为一。夹河滩,可谓伊洛河的女儿,她是伊洛河携泥带沙一层一层铺展在两河之间的一种特有地貌。这些泥沙,富含有机质,松软、丰腴、肥沃,又被伊洛河的波浪抚得一马平川,使得夹河滩成了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

        夹河涵盖共三个乡,上游为佃庄,这里盛产的优质大米、春茄蜚声豫西,远销各地。翟镇,地处夹河滩中游,当年,经省委书记亲自批示,在“华夏第一都”二里头一带搞了个“万亩高产试验田”,绿野阡陌,风吹麦香。岳滩,在夹河下游,半沙半土的沃野里盛产小麦,同时也培养了闻名全国的小麦专家——刘应祥、李德炎、徐才智。


        优质大米、高产小麦、特色蔬菜,神州大地好多地方都有,算不得稀罕,别慌,夹河还真有稀罕之物,稀罕到也许你从不曾听说过,那就是被称为“偃师一绝”的银条。此物紫花绿叶,高不过膝,根茎条状,其色如银,相传因商汤宰相伊尹(曾为名厨)培植,初名“尹条”。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须有水而不湿,有沙而不松,故产量有限,仅为贡品,供应汤都西亳,价格昂贵到“白菜九畦,难抵银条一席”,故名“银条”。 


        银条是下酒的好菜。在开水里焯一下,捞出后拌以各色佐料,视之晶莹如玉,秀色可餐,品之爽脆可口,其性甘凉,具有生津、通肠之效用,风味独特。它以伊洛河交汇处——上古帝喾所在地——寺庄一带所产最为上乘,换个地方,即便同在夹河滩,一样的气候,一样的土质,就有点空心夹牙。你说怪不?

        夹河滩地势低平,土层太薄,所以滩里人盖房,就比南坡北岭的人家多了道垫庄的工序,以稳固地基,防止水患。他们从北岭取土,把宅子垫得高出路面一人高。在夹河,宅子垫起,就等于房子盖成了一半。夹河滩南北两侧均有两道长长的河堤,现在似乎用不着了,上游修了水库,抑或是生态受到了破坏,河水小多了,即便是雨季,别说“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观,就连曹植诗里“伊洛广且深”的平和景色都难得一见。

        四围山色,伊洛蜿蜒,堤上杨柳依依,滩涂蒹葭苍苍,岸边平沙落雁,渡口扁舟自横,再加上曹植洛神的故事,夹河,无处不氤氲着江南水乡的风情,流淌着古典唯美的诗意。早先,夹河有大片的滩涂湿地,但人均耕地极少,在以土为生的年代,这不得不让精明的夹河人先于别人做起生意。这些年,随着翟镇针织业和岳滩摩托车产业的风生水起,乡村那大片的绿野平畴,正被一片片厂房蚕食鲸吞。

        南坡,泛指夹河滩以南,从嵩山、万安山大陆架般向北延伸而来的黄土高坡。南坡堆积着很厚的土层,雄浑厚重,平畴百里,比夹河滩要辽阔许多。夹河滩地平如砥,南坡则丘陵连绵,广袤的原野上树根般虬曲蜿蜒着无数条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沟壑,那是千百年来山洪暴发流水肆虐的杰作。(别小看了这些沟壑,当年,玄奘大师就是在缑氏陈河村一条名为凤凰谷的河沟里呱呱落地的。)

        南坡人依山就势在这些沟壑崖壁上挖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窑洞。没有沟坎崖头的平原地带,人们就向下挖,浅一点方便上下用来避暑的叫地窨,深一些并向两边掏洞用来贮藏红薯的叫地窖。窑洞、地窨、地窖,无不冬暖夏凉,是当地百姓最经济、惬意、最绿色环保的一种居住方式和贮藏食物的方式,夹河人只能望坡兴叹。


        南坡野鸡鸣叫狐兔出没的沟底崖畔野生着柿树、核桃、杏树等许多果树。麦收时节,杏也黄熟了,南坡人就把诱人的麦黄杏拿到滩里去卖。霜降过后,柿树那疏朗的枝条间悬挂裸露的点点红柿,成为那片原野最为诗意的点缀。一些柿子常被南坡人用来做成柿饼或醋,和核桃红枣一样,柿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果点,柿子醋更是别有风味。

        南坡广袤的田野里葱茏着夹河滩所没有的作物——红薯。夹河滩的蔬菜因水分充足总那么水灵灵脆生生地光鲜,而南坡的红薯因长在缺水的旱地里才甘甜如饴。

        人不在了,穴地为墓,垒土为坟,入土为安成为最佳归宿,这是中原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殡葬习俗。南坡的墓穴挖得很深,通常要有丈许,地表的水渗不下来,地下的水泛不上去,纯净的黄土,规整的墓穴,人葬在那里应该是很舒适的。这让滩里人很羡慕,在夹河,挖不了这么深就早成水井了,那就不是入土为安,而是直接送到九泉入水为安了。

        南坡的尽头是万安山,当地人也叫它南山。万安山盛产一种青石,当年,宋朝七帝八陵所用的石料就出自这里。靠山吃山,一些村子开山取石,然后把它们加工成石狮、石碑、石匾等,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石刻之乡。


        和夹河的银条一样,南坡也有被称为“偃师一绝”的稀罕之物:牡丹石。这是一种极为奇特的石头,黑色的石头里竟错落有致的镶嵌着一朵朵白色或浅绿的花,很像民国时期风行乡下的印花蓝土布。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开,或纵然把它砸成碎块,它依然表里如一,也不知花朵开在石头里,还是石头开出了花朵。因其白色的图案形似牡丹,当地人名之曰牡丹石。

        牡丹石没有雨花石的细腻温润,晶莹如玉,异彩纷呈,如梦似幻,没有太湖石千奇百怪的瘦、透、漏、皱,但它黑石白花,自然天成,倒也素洁雅致,别有风韵。南坡人因势就形,别出心裁,把它加工成各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绵延百里的万安山中,只有五龙山一带有不多的储量。物以稀为贵,不知是该惋惜上帝吝啬呢,还是该庆幸造物主惜石如金却情有独钟的赐予。

        北岭,顾名思义应该在夹河滩的北边,是的,它和万安山一样,同属秦岭的余脉,在洛阳叫邙山,在偃师叫邙岭或北岭。

        北岭地势之高峻,土层之深厚,沟壑之幽深,要甚于南坡。南坡井挖得深些,毕竟还能挖出清澈的地下水,而北岭,几十年前,甚至连机井都打不出水,人们吃水就只能靠那些储存在囤子里不干净的雨水。人吃水都这样,更别说庄稼了,没办法,望天收吧。北岭的北边是黄河,北岭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滔滔河水不管不顾地白白流去。

        说也奇怪,连机井都打不出水的北岭,有个地方竟然奇迹般涵养发源了一条小溪,淙淙潺潺,注入洛河。可惜这条下游滩涂开满荷花并成就“鄩河布锦”的美丽小溪,在农业学大寨中被人为破坏以致干涸了,每每想来都让人心痛不已。现在,华夏大地每年还有多少河流污染、断流、干涸、消失呢?

        长期受礼乐文明的浸染,偃师这地方的婚丧嫁娶都是有说道的。过丧事,门楣上的横额通常是:驾鹤仙游、可当大事、入土为安。“驾鹤仙游”的典故其实就发生在南坡嵩山脚下的缑山,那是子晋升仙故事唯一的原产地。“可当大事”呢?是孟老夫子的话。而入土为安呢?应该是中原民族几千年的习俗传承吧。迫于条件,夹河葬人是浅浅入土,南坡人则得天独厚,北岭人呢?别看活着靠天吃饭日子艰苦,殁后埋骨之处却很奢华。“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邙山这地方,水深土厚,枕山蹬河,自古就是殡葬的风水宝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许多帝王的陵墓多在其间。北岭人虽未“生居苏杭”,却和很多帝王一样享受着“死葬北邙”的尊荣。

        “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北邙的累累墓冢,居然催生了一种探墓工具。100年前,北岭人李鸭子发明了一种可用来辨别土质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一经问世,便成为盗墓和考古不可或缺的工具。上世纪,在对夹河滩的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洛水之阳的汤都西亳(尸乡沟商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洛阳铲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坡人有窑洞住,北岭人呢?窑洞之外还享受着地坑院的舒适惬意。地坑院也叫坑院,是在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10至12米、深约6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以供居民出入。地坑院,其实就是个“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下四合院”,它的独特,和湘西的吊脚楼、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堪有一比。


        自然环境的优劣也影响到人口的繁衍。以笔者的逯姓为例,洪洞大迁移之时,逯家二哥迁至巩义邙山岭上一个叫杨岭的村子,60里外三弟所在的村子偃师五岔沟则在伊河南岸,那里是南坡大陆架的边缘,属于半滩半坡。600年后续家谱时发现,两个村子,同姓同龄但不同辈——紧邻伊河的五岔沟,要比北邙山上的杨岭多繁衍了四代。

        孤峰突起的首阳山是北岭的最高峰,山上野生着一种叫“薇”的野豌豆,因了伯夷叔齐“礼让为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采薇首阳”的典故,这里的野豌豆包含了些许历史文化。先前,薇,只是一种普通的野菜,此后,它便是开在夷齐风骨上的气节之花,在世代相传的故事中翠绿着、灿烂着。

        西亳偃师,一县之邑,居然有幸承载着夏商周三代故都,承载着“东方的两河流域”,伊洛大地,可谓古意苍茫。夹河的“伊洛合流”“杨村晚渡”“夹河渔歌”,南坡的“缑山夜月”“滑城烟雨”“马鞍山色”,北岭的“首阳晴晓”“邙山霁雪”,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所蕴含的悠远深邃的历史古韵,就不是这篇小文所能涵盖的了,铺展开来,会是一个厚重的系列。 

        夹河像一位聪慧秀丽的村姑,而南坡北岭则是一对憨厚质朴的农家兄弟,三姊妹组成一个名叫偃师的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不足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山水间,南坡、北岭、夹河滩,以各自的民俗风情,延续着历史,传承并创造着一方文化。


编辑:孙友群

游乐偃师”微信公号由偃师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