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京杭大运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济宁城。元代开挖运河,将济宁原来的北魏旧城和金代新城融为一体。漕运的发展,使济宁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为“运河之都”。 济宁城区古运河旧称运粮河,西起京杭大运河迤逦南流,经顺河门入南四湖,流经市区6.44公里。运粮河地处运河中游,为南北枢纽,昔日“船舶往来,商旅辐辏”,“日中贸市群物薄,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漕运的发展,使济宁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为“运河之都”。流经圣人故里济宁,大运河将儒家文化向南北传播,也让礼仪之邦敞开了胸襟。济宁市中区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属'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因此济宁中区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运的最高机构设在这里。在重点整治济宁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在济宁市博物馆,现今仍保存着的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济宁地名与运河 地名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林林总总的济宁地名很大部分是大运河繁荣一时的写照。综观今天济宁城区的许多地名,不难看出大运河流淌过的痕迹。 济宁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大运河穿越,城东有洸府河迂回,南有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二河抱城,一湖拥簇,所以济宁地名许多与运河的桥梁、涵闸、码头、河埠有关。桥类地名有太和桥、夏桥、大石桥、南门桥、草桥、济安桥、济阳桥等。世事沧桑,济宁的桥有的随着历史自然的变化已经消失了,但名称还在,如东门里汉石桥、竹竿巷附近的南汉石桥,据说这些桥早都埋到了地下,名称却沿用至今,济宁百姓说的“过桥不见桥”就是这个意思。 明清时期,济宁设有河道总督衙门及河道都察院之类的管理机构,专事运河堤防、漕运事务,这些官署机关也成了济宁地名的来源,如察院街、厅门口街、厅西街、道门口街、院门口、院前街、院后街等。还有一 个叫鼓手营街,盖因这里当初是运河院、河道署的官用乐队驻地。 济宁是运河繁盛时的商业大都市,皮毛业、酱园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不断发展,使得城区不断发展。清康熙年间,济宁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到了清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以上提到的行业大都与地名挂上了钩,如竹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