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我们分别回顾了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和基于免疫治疗的联合用药策略探索进展,本期探界说将聚焦影像学在前列腺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 mpMRI检查与AS 主动监测(AS)是低危、极低危前列腺癌公认的管理方案,能够减少过度治疗,更加精准地选择需要治疗的患者。UCLA中心对2009-2017年GS 3+3的16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AS,每12-18个月行多参数磁共振(mpMRI)检查和磁共振-超声融合靶向穿刺+系统穿刺活检,并对既往阳性病灶再次穿刺活检。结果显示:AS期间连续mpMRI检查和系统活检可发现新的癌灶。 · 核磁共振与前列腺癌分期及危险分层 一项日本研究分析了磁共振上肿瘤边界与前列腺包膜接触的长度(TCL)与前列腺包膜外侵犯(ECE)的关系。研究纳入220名在DRE上诊断≤T2期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结果发现:具有ECE的患者TCL明显高于非ECE患者,诊断cut-off值为1.1cm时,ECE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达到95%与61%;与任何TCL值就诊断ECE相比,将TCL定义为大于1.1cm敏感性得到了提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同时,分析患者生化复发相关临床结局发现,TCL并不能反映生化复发概率。 ECE的准确诊断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影像学专家倾向于较高标准以提高诊断ECE的特异性,确保阴性预测价值,以尽可能不剥夺患者保留性神经的手术机会。这虽然可能能够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不免带来肿瘤控制方面的担忧,临床仍需要更为准确的方法以提高ECE的诊断效率。 D’Amico危险分层被指南推荐用于前列腺癌的评估,但是基于此危险分层患者的预后仍有较大异质性。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分析了624例D’Amico中危患者,探索能否根据磁共振表现进一步分层。结果发现:在D’Amico中危患者中,磁共振阴性较磁共振阳性患者有更低比例的高Gleason评分及侵袭性前列腺癌,其术后病理结果与低危前列腺癌类似。 · 生化复发后的诊疗策略抉择:基于PET/CT精准影像工具的再思考 一项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前瞻性研究探索18F-Fluciclovine PET/CT对于前列腺癌早期生化复发转移灶检出的意义。研究纳入50名生化复发患者,PSA水平在该研究中范围为0.23-698ng/ml。对于PSA<1ng/ml,1-2 ng/ml,2-5ng/ml及>5 ng/ml患者中转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7%,100%,90%与100%。研究提示18F-Fluciclovine PET/CT能较好的应用于各PSA水平的患者。 影像学技术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将会促进前列腺癌治疗的快速发展,为前列腺癌治疗的精准性提供可能! -有奖问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