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诗味及虚词在诗词中的作用

 杏坛归客 2019-06-10

关于诗味及虚词在诗词中的作用

董闻是

一、关于诗味

、诗味是什么?

诗味:我们读诗写诗总要寻求诗中之意味诗味是诗中之精华。诗,总是以最精炼的形式充分表达其意味的。我们曾学习过唐人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则讽喻、抑扬、皆在其间矣。”这也就是说:只有懂得了诗味,才谈得是诗啊!法国罗丹说:“艺术也是趣味。”《罗丹艺术论》近代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人们读诗、写诗,就是为了追求诗中的趣味,以获取其中的审美、创美之愉悦。

诗味是诗中酿造出的醇美的酒味。清人吴乔有所谓:“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文的意喻是将米做成饭(物理变化),而诗的意喻则是将米酿成酒(化学变化)——·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西方亦有所谓:“散是散步,而则是舞蹈”之说。二者较之,后者比前者更胜一筹。鉴于当前我们好些诗友作诗,还不是在酿酒,还只是在做饭,甚至不是把饭煮糊了,就是煮成了夹生饭。所以就值得就此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诗味从何而来?

1、要善于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现诗味。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例如《公园见闻》:“纤歌一曲遏行云,弦管悠悠好醉人。亭榭是谁在潇洒,一群白发焕青春”。诗中有声色地再现了一群退休老年人在公园晨练翩翩趣舞的情景……。

2、以热爱生活的童心,关心民瘼的社会责任去感受、感悟,挖掘,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发酵出诗味来。这便是在实践吴乔所谓“诗酒饭文”之说。例如有这么一首写亲情的小诗:“隔窗望见子抱孙,我儿对着他儿亲。但愿他儿长成后,莫要负了我儿心!”虽有失落感,却无抱怨情,唯存祈愿心。此情此景,锲入角度恰如其分,感受真切,感悟入情入理。诚足以感人。

3、就为了要酵出诗味来,就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事物,写自己感悟独到的意象情境,用自己最拿手的表达方式去表现。只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才能体察入微,也只有写出了首先深刻感动了自己心灵的诗作,然后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也会受到感动。每当我们于夜深人静时,吟诵苏轼的悼亡词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就会有那样感同身受的心灵震撼。由此即可见,诗味的根基在真情,真情是第一性的,这也就是白居易之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人往往是带着浓郁的情绪来写诗,也会调动读者的情绪来读诗,体味到从诗中酵出的美酒的滋味来。

、如何提炼出诗味来?

写诗讲究诗味,总要设法给人以新鲜感,这就须得刻意追求创意。惟陈言务去之”(韩愈语)。力避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敢道人之所欲言而未能道者,这就需要采取多种非常规的表现手段,包括:陌生变形反常合道逆向反思谜比镶嵌反串反托反说反衬反喻反兴等等,不胜枚举。即使是采用常用表现手法,也要注意从中提炼出某种个性化耐人寻味警策箴言来,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如丁芒的《一剪梅·六十自遣》就以“还将老骨去肥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这样耐人品味的警句作结。

1、陌生变形:就如同戏台上表演的变脸术那样,使人产生新鲜感。俄国施克洛夫斯基讲:“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要陌生化就是要对所描绘的对象作变形处理,包括变此形为彼形,变无形为有形,变米饭为美酒。变“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变“花残叶茂”为“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变“夹道万株杨柳树”而为“望中都化断肠花”《鲁迅·别诸弟之一》等等。

2、反常合道与逆向反思:反常合道乃是超出常理,却可合乎真情,苏轼曾盛赞柳宗元的《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梦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宋·释洪惠:《冷斋夜话》)。其反常合道之奇趣,深蕴于诗中间二句之中。至于逆向反思,则是以逆向思维之法。针对前人之作作翻案诗,往往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来。且看清代袁枚的《马嵬》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对于前人或别人之作,若有不同的感受,便可作翻案诗,也往往可翻出新意新味来。

3、谜比与镶嵌:清人袁枚说:“凡作人贵直,作诗文贵曲。……巧即曲之谓也”(《随园诗话》卷五)。这也就是说,作诗要讲究技巧,婉转曲达,仿佛是在做捉迷藏、猜谜语的游戏那样,总要给人们留个寻思回味的余地才好,而不宜驮竹竿子过里弄——直来直去。且看这首谜语诗吧:“想当年,绿荫婆娑;处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几多折磨,历尽几多风波。莫提起,提起珠洒江河”,(打一水上用具)。这与旧社会劳动妇女自诉其不幸的人生遭遇皆是何其相似!

镶嵌:近人林纾称之为“拼字法”,“也可以称为镶字。镶字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词中之拼字法,盖用寻常经眼之字,一经拼集,便生异观,如“花”、“柳”者常用字也,“昏”、“暝”二字亦然。一拼为“柳昏花暝”则异矣。“玉”、“香”者常用字也,“娇”、“怨”二字亦然,一拼为“玉娇香怨则”异矣。“烟”、“雨”者常用字也,“颦”、“恨”二字亦然,一拼为“恨烟颦雨”则异矣……(《畏庐论文》)。在毛泽东诗词中也常常用到这类镶嵌法,诸如:“万水千山”,“虎踞龙盘”,“天翻地覆”,“风吹浪打”等等,皆为其诗词增辉添彩。而镶嵌数词入诗词,则更犹如皇冠缀珠,熠熠生辉。有如唐代张祜的《宫词》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十二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该是何其凄楚动人!其他如:“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春宵》。“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等等莫不如是。

镶嵌:近人林纾称之为“拼字法”,“也可以称为镶字。镶字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词中之拼字法,盖用寻常经眼之字,一经拼集,便生异观,如“花”、“柳”者常用字也,“昏”、“暝”二字亦然。一拼为柳昏花暝则异矣。“玉”、“香”者常用字也,“娇”、“怨”二字亦然,一拼为“玉娇香怨则异矣”。“烟”、“雨”者常用字也,“颦”、“恨”二字亦然,一拼为“恨烟颦雨”则异矣……(《畏庐论文》)。在毛泽东诗词中也常常用到这类镶嵌法,诸如:“万水千山”,“虎踞龙盘”,“天翻地覆”,“风吹浪打”等等,皆为其诗词增辉添彩。而镶嵌数词入诗词,则更犹如皇冠缀珠,熠熠生辉。有如唐代张祜的《宫词》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十二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该是何其凄楚动人!其他如:“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春宵》。“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等等莫不如是。

4、反串与反托:反串法或称之为反接法,是一种矛盾修饰法。最典型的例证是宋代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却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种手法被钱钟书先生命之“比喻之二柄”(管锥篇)。词中抓住了“江楼月”的双重属性,从正反两方面去开拓,得以充分展露代言思妇之矛盾心念。又如初唐宋之问的《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中通过“怯”与“不敢”,生动地体现出潜逃回乡的诗人近乡时惴惴不安的矛盾心态。若将“怯”改作“切”,“不敢”改作“急欲”,则诗味尽丧矣!而反托则是从反面托起正意,更会耐人寻味。又如晚唐陈陶的《陇西行》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叠印的手法写早已战死沙场的丈夫,却仍然活在妻子春闺的梦里。“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刘公坡《学诗百法》)。

5、其他:尚有反说(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衬(以反衬正,突显中心),反喻(以本体的反面去设置喻体),反兴(用起兴事物反衬与之背道而驰的中心事物),如此等等,花样翻新,不胜枚举。只要是有助于提炼出诗味的醇美酒香来,皆可创新之。

诗酒饭文”品诗味也许还可用这首小诗来表述:

文似看山喜险突,诗宜曲径暗通幽。

云横岭断溪桥现,水复山重特一途。


二、浅释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

古人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因为善用虚字,所以其作品开阖响应,悠扬委曲。善用虚字不仅不会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所以说“虚词”在诗词创作中,善用虚词能够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情感和增强逻辑关系的修辞作用。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清代学者刘淇也曾经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这些话明确说明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它会使诗词变得“意”味有余,“情”味十足。

古典诗词的词性分类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其词类划分较为简单,仅划分为实字词和虚字词,所谓实字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则包括今之动、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等。

实字有所长,也有其所短,而其短正好用虚字来弥补,尤其是在表达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时更为重要。

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被人们称之为“朦胧派”的祖师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他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诗句之中,借助读者丰富的想像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形断而神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垂泪, 王粲春来远游”。他把“虚”“更”二个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

此外,运用虚字可以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丰富,婉转跌宕;灵气十足。绝句和律诗容量有限,但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使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巧妙、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无限的思想内涵。

如:璧园《东堂十咏》(之一)

葛帐筛风枕簟清,小灯明灭酒初醒。

忽然觉得檐霤动,听取空阶滴雨声。

转句中的虚词“忽然”的运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酒后小息,清风习习,枕簟宜人,灯光在微风中摇曳,第三句通过虚词一转,巧妙地用流动的檐水把思绪从似醒非醒中拉回了现实,此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于意料之外,很自然地引出了“听取空阶滴雨声”的结句。其艺术效果是无法用其他的实词来替代的,此诗可谓结构上起承转合锤炼的范本,

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就能使诗句产生一种流动感,使读诗犹如读散文。这种诗句可以使诗篇产生一种整中有变、流畅健练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诗中有文,词调流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元章《秋蝉》

梧桐叶落空庭晚,细诉离愁又一年。

回首不堪清夜月,伤心无奈夕阳天。

云烟过眼疑梦,风露盈肩化仙。

秋色绵延千里外,铜铺石井莫相牵。

这首诗虽然句句合律,对仗工整,但读起来却毫无滞碍、呆板的感觉,显得活泼婉转,给人以一种流动的韵律感。两联之间的节奏变化使诗篇旋律轻快,诗句语气纤徐有致,语调悠扬流畅,读来别有一番情味。这种表达效果与诗句中“不堪”、“无奈”、“应”、“欲”等一系列虚词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在诗词创作中,把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可以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得到化呆滞为流畅的效果,使你的作品更加自然流畅,多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飘逸。

再如一首题为“至亲有恙有感”:

山水迢迢再见难,知您染恙更心酸。

飘飞树叶为根落,人在他乡却不还。

这首诗的主要问题是讲得太实在,诗这个东西也有点怪,实话实说了反而会缺乏一种美感,因为读者也需要遐想的余地,因此我们常说“虚实结合”,而不少朋友的作品往往是实有余而虚不足,虚不足的关键则是没有充分运用虚字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若把这首诗稍微动几个字,整首诗就会活了起来,使承接、转合显得自然多了。

山水迢迢见难,忽闻染恙更心酸。

应知叶落归根去,在他乡不还?

起句一个“欲”字,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表达了一种相逢的欲望,可是山水遥远,欲见犹难。相比之下,“再见“就显得实在了一些,且缺少了一些诗的韵味;次句一个“忽闻”则表示了事情的突然性,本来已经相思犹苦,忽然对方又患病,岂不更加令人心酸不已?第三句是转,在原诗中作者想说清这个道理,但又有点言不达意的感觉。一个“应”字,肯定了叶落归根,人老还乡之常理,且引出了结句。在结句中,把述说句改成疑问句,把虚字“却”换成“怎”字,更加细腻地体现了一种至亲至切的情感。这是埋怨对方,但却是出自关切的埋怨,叶落都知归根,而你却如何不知归乡?

虽然此诗动的字并不是很多,只不过几个虚字而已。可是一经几个虚字的运用,却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增加了诗的韵味,这就是善用虚字的魅力。

当然,虚字的应用只有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正确的表达作者的本意,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

古代有个笑话,就是因为乱用虚字而引起的。

说的是有人作家书与其兄,时同居疫死一人。而屠肆中肉价大贵,佃户不足,雇一人充之。又其嫂将分娩,假如实话实说,倒也容易,可是其弟好用虚字,其书曰:“同居死了一人,肉卖至一百七八十;家中新添一佃户,嫂嫂所以肚子又胖矣。”其中用了两个虚字,“其”和“所以”。其兄接书大惊,即报书曰:“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容乱卖”令人绝倒。

再如一首《过灵隐寺》:

才过九里松,忽见梵王宫。佛号云霞里,游人磬鼓中。

性愚难悟道,意懒不敲钟。暂且过溪去,看灵鹫峰。

诗中尾联中虚字“暂且”和“漫”在写作中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因为对于佛教我并不信仰,可是也没有怎么排斥,难于悟道,并非道的过错,不过是自己悟性不够,所以颈联中说“性愚难悟道”;可是“难悟道”并非永远“不悟道”,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定,故而“暂且”过溪看飞来峰;结句中是用“漫”还是用“闲”,也是反复了好几次,最后还是选了“漫”。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更能表达那种随意、洒脱的心情和神态。实际上,我既不钟情于灵隐寺,也不钟情于飞来峰,只不过是平凡的过客而已。

诗词的艺术境界乃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除了内容精心营构之外,虚词的运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虚字的用法变化多端,既无定法,也无定数,故而古人有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的感慨。

假如你想把诗词写得飘逸而又有灵气,那么请多亲近一下虚字,因为它是诗词作品中的润滑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