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微明

 章江之邻 2019-06-10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收缩,必须坚定的把它张开;如果想要是一个东西变得更弱,必须坚定的强化它;如果想要一件东西变得没有用、变废掉,必须坚定的让它兴旺;如果想要夺取一样东西,就必须坚定的把它给别人。这些做法都可以叫做一件事情在自己没有希望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光明和希望的做法,是自己处于柔弱时战胜刚强的方法。鱼不可以脱离水潭;国之利器不可以向别人展示。

人们处理事务有好多种方法,但是选择用哪一种方法却要取决于事情发生时己方的势态。当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在整体的态势上对自己是有利的,自己是属于强势的一方时按照正常的程序就可以很顺利的把事情做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可以按最直接最有效的正常的程序去做,当然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做事时所用的方法必须是合乎道理的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也是合乎人们的认识和意愿的(人们的认识和意愿可以通过不言之教实现)是平和的而不是暴力的。比如想要某件事情收敛一点强势的一方就可以直接通过宣传下达通知强力收缴等手段直接让它收敛就可以了,想要让某件事情变得更弱也是直接打压它就可以了,想要让某件事情作废也可以直接清除,想要争夺某件事情的主导权也可以直接参与甚至强力干预。在这种情势下自己做事不需要拐弯可以直截了当的解决问题。以上这是在自己处于强势地位、是刚强时可以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需要拿出来在这里讨论。

如果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或者不能直接应对时应当怎样去做才能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呢?下面几种方法可以一试:

第一,在自己处于柔弱的状态下自己本身的力量不能直接对事物产生影响时,想要让一个东西收缩一点可以试试坚定的尽最大努力的在它可承受的范围内把它扩张开。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弹性的,受力的时候也总是作用力也反作用力同时出现,当某种因素在向它的一个方向施加力量的时候总有反作用力会伴随出现,一旦作用力忽然消失,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事物有可能会急速的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不仅是在物质世界存在,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可以说是万物万象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利用的就是事物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歙(xī)是收缩的意思。固是坚定的意思。因为只有把事物扩大到它能承受的最大值当作用力忽然消失的时候它的反作用力才有可能起最大的作用,这时候事物才会收缩而且会收缩的很快很多。这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二,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的是终则又始的,按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总是在初生的时候比较弱而后慢慢的变强然后到达巅峰再慢慢的变弱。所以要让一个事物由强变弱却没有更直接的方法时可以试试在它本来就很强的时候或刚刚变强的时候再加强它让它尽快的到达巅峰,急剧的到达巅峰也势必会急剧的下降。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道理。“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利用的是加速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固就是坚定的必须的,“必固强之”就是必须的坚定的加强它让它早日的达到巅峰而不可一世就可以早日的消耗掉它。

第三,废就是不在使用了,让事物退出而不再发挥作用就是废。兴是兴盛是流行,是大家都会使用。在不想用其他手段的情况下要让一款时装很快的过时应该怎么办?那就让它在全球同时推广遍地开花,让它变成一时间全球处处都可以看到的款式,大街小巷所有人都在穿都能穿的款式,如此,不出半年这款衣服应该就是过时货了。这就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就是同时大面积的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让它变得普通。事物都是具有优点也具有缺点的,如果同时大面积的让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这一事物也可以使用这一事物,那么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当人们开始可以大规模的接触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用放大镜去寻找事物的缺点然后轻慢它,这就是让普通百姓跳过“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的阶段直接到“侮之”。到了侮之的阶段基本上也就是地摊货了作为时装也就废了。

第四,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如果自己又没有能力正大光明的参与竞争应该怎么办?既然竞争是必败的那就主动的去寻找合适的人再建议他甚至协助他去得到它掌控它,这样做有可能自己可以成为他的合作伙伴从而间接的得到它掌控它,或者运气更好的话,你主动要求去掌控的人也许自己不想去掌控它而会让你去掌控它去得到它,这样自己才可能有机会。这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以上四种情况都是自己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情况,在柔弱的状态下本来是没有机会的,但是如果采用以上的方法也许还可以获得一些机会,所以说“是谓微明”,是“柔弱胜刚强”。

第十四章中说“搏之不得曰微”,第三十三章说“自知者明”。搏之不得就是摸都摸不到,所以微就是摸不到机会。明就是对自己很了解,明同时也是光明是希望。所以微明就是以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本来自己是抓不到机会的是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光明和希望。是谓微明的意思就是:这些就可以说是在抓不到机会的情况下给了自己的希望。当自己处于弱势时能给你希望的就是以上的这些做法。“是”是代词指代的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作为。

柔弱胜刚强不是指柔弱一定就能胜刚强,而是说如果像上面说的去做就有柔弱胜刚强的机会。刚胜柔,强胜弱这是不用证明的一目了然的道理,是用正常方法做事都可以证明的道理。但是刚是不是一定能胜柔呢?强是不是一定能胜弱呢?不是,在一定的方法或特定的环境下柔也是可以胜刚的、弱也是可以胜强的,但这是要方法的,四两拨千斤这样高超的技法不是所有人都会用的。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就是柔弱胜刚强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只是方法而且是不得已而用的方法,它只能在自己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可能的机会,所以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在行事的时候就绝对不能有犹豫,这就是这里一定要用一个“固”字的原因,固就是坚定的坚决的意思,只有自己表现的坚决才可能从刚强者那里得到机会。

一条正常的活鱼在正常的有足够水量的地方都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然成长外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可是如果给它改变一个环境,比如说把它从水里捞出来,那么这条鱼很快就会死。一个国家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敌对力量,这些敌对力量平时一般不敢轻易的表现出挑衅的行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镇国之器,这些镇国之器是维持国家能够长期稳定存在的支柱性力量,其他的力量在没有把握一定能战胜的情况下不敢随便挑衅,但是如果把国之利器的全部数据和资料都公布了,那这些镇国之器就不能成为镇国之器了,其他的力量也就可能不会再对这个国家产生敬畏了,许多事情的处理方法也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国之利器示人之后,所有的敌对力量就可以知道如何对付这些国之利器。所有敌对力量都有办法对付的利器还能叫国之利器吗?这就是“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道理。

综上,这一章究竟讲了些什么道理呢?前面的一些章节一直在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道决定的,事物是不能违背它本身的道来发展的,只有顺着事物本身的道来发展事物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否则就会遭到道的反击。在这种逻辑下,人们好像对于事物的发展没有过多的影响手段,只有眼睁睁的看着事物随着自己的本性而发展变化,如果是这样人们要如何才能做到执大象呢?想要执掌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局就要能影响甚至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行。所谓影响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局就是在万事万物万象的发展变化中对于自己有利的、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助推它的发展,不是自己想要的对自己不利的就有办法消除它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在万事万物万象中可以有选择的让某些事物发展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让某些事物不能兴旺的发展或让他消失。这一章讲的就是人们是如何通过道来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甚至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局的。通过道来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很多的方法,如果自己本身在这一领域是强者就可以直接按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进行,这在本章中没有讨论;如果不是强者而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那么可以有以下的方式:第一,可以通过事物普遍存在的作用力于反作用力的关系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第二,可以按照事物本身的道来加速某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以达到表现出相反的效果。“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第三,可以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道)来排除或塑造某些事物对人们的影响。“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第四,在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执掌的情况下就应该主动的把它推荐给别人,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有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机会。“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五,可以通过改变事物所处的环境来断绝或改变事物发展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改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让鱼脱于渊就是改变了鱼身处的环境后断绝了它的生存条件而让其死亡的,“鱼不可脱于渊”;第六,改变竞争对手的应对方法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事物的存在大多数都是竞争性的存在,如果不能改变事物本身那就改变它的竞争对手以此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国之利器示人就是想要改变国之利器所威慑的对手对国之利器的应对方法,以改变国之形态、情势和行为处事的方法(国家发展变化的方向)。前面四条都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内因(本身的道)来改变事物的发展变化,后面两条是通过改变外因来改变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管是通过内因还是外因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告诉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局。

整体来说,这一章就是讲了自身处于弱势时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影响甚至改变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这就是微明。微明所讲的方法就是人们处于弱势时做事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