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父亲还是目前,养育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个父母都想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孩子的性格有天生的因素,不完全是父母后天的影响。 ——这一点我非常认可。
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父母需要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什么事情不能轻易尝试。比如:随意横穿马路、碰触电源、玩火等。 天生谨慎的孩子,父母则需要给他勇气和支持,推着孩子不断面对困难和挫折,以此锻炼孩子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篇,就来说一说我们如何推孩子,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虽然,孩子的性格与天生有关,但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 不是一提到天生,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就可以把一切甩锅给“天生”这个因素! 当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安全感不太够,做事有些谨慎甚至畏缩时,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就失去了作为父母的职责。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让孩子在后天的成长中,越来越有力量,相信这是大家所期盼的。 在科恩的《游戏力》中,有一个概念叫“轻推”。 当孩子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时,推着孩子面对,是我们要做的。可是“如何推”决定着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下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推动孩子前行的方式。 网络图 (一)强推——别怕,去吧!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淏仔九岁三年级,玥玥七岁一年级。在去年的时候,我给淏仔报了一个跆拳道试听课,带着玥玥一起去陪哥哥上课。结果,走到门口哥哥有些退缩,看到里面“哈!哈!”的声音,有些害怕。可是玥玥却觉得很开心,和我喊着:“妈妈,我也要上,我也要上!” 我临时和教练询问妹妹是否可以,得到肯定回答后,同意妹妹上试听课。于是,哥哥跟在妹妹身后进了教室。 是的,这就是我的儿子,一个胆量看起来没有妹妹强大的男孩。 就以跆拳道为例,说一说强推的方式。 如果当时妹妹没有主动要求去上课,没有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哥哥进教室。用强推的方式与淏仔沟通的话,就可以这样说: “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看这么多小朋友都在学!还有比你小的!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快点进去吧!”然后用手大力一推,把孩子强推进教室。 这种方式,会带来两种可能的后果: (1)孩子进去了,独自克服着恐惧,跟着教练上课;同时,知道自己的害怕让妈妈不满意了,知道自己害怕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也许,以后再遇到害怕的事情,可能就会憋在心里,不说了。因为说了也只会换来批评与强迫。 (2)孩子更不进去了,害怕的大哭大闹,同时感觉很自卑:我就是一个胆小的人,我不如别人厉害,我就是不去上课了!我更害怕了! 哪一种是我们希望的状态呢?恐怕,都不是吧!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平时与孩子沟通的瞬间,在哪一个时刻哪一件事情上,用了强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如何?孩子的感受和改变如何? 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网络图 (二)不推——孩子,你说了算! 还是以上面上跆拳道课为例,如果我用不推的方式,就可以这样对淏仔说: “淏仔,你有些害怕是吗?如果很害怕的话,我们就不进去了,不学了。妈妈尊重你的选择。好不好?” 如果孩子决定不学了,妈妈就领着回去了; 如果孩子鼓鼓勇气去学了,妈妈就陪着孩子上课,也许孩子喜欢上了一直坚持下去,也许还会中途又害怕了想回去,然后妈妈又陪着孩子回去了。 总之,妈妈能看到孩子的感受,然后顺从孩子的行为。 这种方式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1)孩子充分的感觉到了妈妈的放手,自由又自在,没有压力感。想上就上,想停就停。很开心。 (2)这种方式下,“坚毅”的品质,会离孩子越来越远!每一次中途的放弃,都会对孩子有一次负面的影响!——我坚持不了,我不行。 (3)孩子会变得我行我素。此刻孩子不想上特长课了,就不去上了;如果孩子长大了,不想去上学了怎么办?如果孩子将来不想上班了怎么办?如果和老公/老婆一吵架不开心,就想离婚了怎么办?……我们能顺从孩子到何时? 我们的这种顺从,是让孩子越来越有力量和责任感,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呢? 而且,这种顺从,我们并没有尊重到孩子。孩子心里对这件事是有好奇和向往的,只是有些害怕。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好奇和向往,只关注孩子的害怕,不但没有鼓励到孩子,还错失了一次培养孩子勇气的机会! 网络图 (三)轻推——我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如果没有妹妹地助力,让我独立给淏仔进行心理建设地话,我会这样对他说: “淏仔,看到他们这么喊,你是不是感觉有些害怕和担心?你担心自己做不好教练会批评,担心自己会受伤?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同时,妈妈也看到了你对跆拳道的好奇。如果我们还没有尝试就放弃,是不是有些遗憾?妈妈已经问过教练了,他会指导你的动作,也会保证你不会受伤。妈妈就在这里陪着你,如果你依然害怕,可以随时和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恐惧。如果有需要妈妈帮助的地方,就告诉妈妈,好不好?” 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他恐惧到无法承受的时候,妈妈也会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并帮他疏导这种情绪,即使就此停下不去学习了,也没有关系。 因为,也许这件事到了孩子的“临界点”,他确实无法承受,即使再推,也会让他更恐惧更自卑,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就得不偿失了! 网络图 (四)要学会找到孩子的临界点 每个人的痛阈值是不同的,有的人轻轻打一下就觉得很疼,有的人腿撞青了都没反应。 对于压力和恐惧来说,也是如此。 每个人能承受的压力和恐惧的临界点都不一样,孩子也是如此。 有的孩子觉得与陌生人打招呼都非常害怕,可是有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节目都应对自如。孩子的个性不同,内心的力量感也不同。 网络图 作为父母,我们要找到孩子压力和恐惧的临界点。上图是我在网络上找到的,曲线走向很类似。我们权且根据这个图说一说我们的方式。 当孩子的状态在临界点左侧时:
当孩子的状态在临界点右侧时:
所以,这个临界点的把握,是需要我们父母付出一些努力的。 每个孩子临界点不同,父母不要盲目对比同龄孩子的表现,攀比不会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动力。 希望我们都能细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引导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心里,父母是爱我的,理解我的,接纳我的,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我也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希望我们都能更为更好的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