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老师教你鉴赏边塞诗

 石老师讲语文 2020-12-01

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1)

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2)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解析(一)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解析(二)       

今天我们来谈谈边塞诗。我认为边塞诗可以宽泛地来看,即以战争为描写对象的都可以归为此类,虽然有些战争并不发生在边塞。战争关系着国家兴亡,关系着百姓苦乐,所以它必然会成为有思想的文人所关注的对象。并且边塞诗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也是有差异的。

比较早的描写战争的诗歌我们可以提到屈原的《国殇》,虽然那仅仅是一首祭奠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的魂灵的祭歌,但是里面对战争的描写却是场面宏大,动人心魄。读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这首诗是对那些英勇作战的战士们的颂扬。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表现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的。

到汉代,乐府诗的出现代表着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时候,文人们开始关注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所以乐府诗中多有对战争的抱怨。如: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边塞诗这个概念真正形成应该是唐代,这也有它独特的原因。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另外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强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在唐代成为一种潮流。那个时候,不去边塞从军,似乎是让别人很瞧不起的。

这些诗人带着理想、满腔热情的走向边塞,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且不论他们是否真的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起码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壮丽的天空。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他们的作品绝句精悍有力,古诗雄浑挺拔,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个大漠茫茫、风沙扑面的场景之中。下面举两个例子大家欣赏一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

这是多么的昂扬,多么的充满斗志,读完后我们都想去体会一下了。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唐代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因为国家形势以及社会状态的变化,边塞诗在主题方面也有不同的倾向。我们可以稍作分析。

初唐、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因为这些诗人觉得艰苦相对于建功立业的豪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可能甚至认为艰苦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艰苦中,他们会觉得生命变得厚重。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多是开疆扩土,而现在更多的是军阀混战、平定战乱。所以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比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宋代更是如此了。尤其是南宋,靖康之耻、偏安一隅。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这时候,诗人们还能有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斗志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这都是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吧。如果是你,也会如此的。

好,下面我们进行总结,请大家做好笔记。

边塞诗常见意象: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边塞诗主题: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陆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实这些知识需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由于时间问题,我们无法在此展开,同学们可以找到一些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作业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鉴赏思路至关重要。很多同学一见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就茫然不知所措,对作品的分析也不准确,这是导致考试中丢分的主要原因。下面我通过一首词来跟大家谈谈思路问题,解决如何分析一首诗词的困难。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个任务是我们要先找到诗人都写了哪些意象,找出关键词。

       今天我们先分析这道题目,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先找到诗人都写了哪些意象,找出关键词

塞下   秋   雁   边声      千嶂     长烟    落日     孤城,是不是这些?

       读诗还要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秋本身就是肃杀的,所以给人凄凉之感,再加上南飞的雁,即将落山的太阳和孤零零的城池。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雄阔却又荒凉的画面。

        塞下秋来风景异,大家要注意这个“异”字。这个字是诗人或者说是所有戍边将士的感受,因为有了“异”的感受,才会有无限情思。这也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伏笔。而南飞的雁呢,很简单,雁能南飞而人不能归乡,能不伤悲吗?还有那空旷的边塞依稀传来好凄凉的号角声,也许还有某些戍边将士吹奏的笛声。这些和那些士大夫们在筵席上所欣赏的音乐是截然不同的。

      孤城,表面是写城孤,其实也是人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处于兴奋喜悦的状态,他是不会看到孤城的。

      所以作者描绘的这些景象目的是为了下阕的抒情。回到那个题目这些景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大家可以概括为荒芜凄凉。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了。这其中大家一定要掌握一些说明意境特点的专用词汇。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艺术书法。燕然未勒归无计,手法是用典。我们读一首诗,一定要看题目中给的注释。燕然未勒就是一个典故。未勒是说战功未成,这是归无计的原因。所以从这句可以看出词中的人物是有一种建功立业的决心的。但是浊酒一杯家万里,身在边关,家中有亲人,思念家乡。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

       给大家看一句话,《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句话说明了艺术的来源。诗总是情感郁积而来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诗歌背后都有一种矛盾的存在。这种矛盾来源于人性。

      这样我们分析诗词的时候就知道,许多作品内含的情感并不是唯一的。在这首词中,既有建功立业的决心,又有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将军白发征夫泪,泪为何来,就是源于人生中这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既然是白发征夫,所以多多少少还有对战争的厌倦之情。

       分析到这儿,我想大家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很简单了。总之,首先抓住关键词,然后细致分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道题我们分析了这么长时间,重在分析过程。下面再简单介绍点别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类比较特殊但又很普遍的主题,我们把这类诗称为闺怨诗。

        其实这类诗的主题很简单,无非就是描写弃妇和思妇的忧伤。

        我今天主要是想给大家提示这类诗中的两个特殊的地方。

       一是少女怀春,思念情人和怨妇、思妇情感之间的区别。如果大家对李清照比较熟悉,可以比照一下她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区别。即便都是思念赵明诚的,但是透漏出来的情感缺失不一样的。

      少女的思念是,而思妇的思念是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区别吗?或者说分析这么细有必要吗?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一是为了让我们真正的读进作品里,二是想告诉大家,在回答情感的题目里,不能只是用一个简单的喜悦或者忧愁就解决问题了。我们的高考要求是比这一点要高的。

       二点需要注意的是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就是写思妇会想象到远在异乡的情人或者丈夫的情形,反之亦然。这种写作手法就是虚实结合,关键词是想象和联想。这种手法经常考到,希望大家牢牢掌握。

石老师(语文)教龄18年,海淀区高级教师。班主任工作经验15年,完整的带过三届高中生(2003-2006,2008-2011,2011-2014),参加过四次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曾获得海淀区北部新区骨干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所教学生最高语文成绩是2014届文科班课代表,高考141分,当年是北京市第35名。2018年辅导的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的陈同学语文成绩从上学期的104到高考的132,最终顺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