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肌痉挛两篇案例

 安歌_ 2019-06-11

第 1115 期

作者 / 见内文

编辑 / 张芊芊⊙ 校对 / 刘刚

针灸治疗早期面肌痉挛验案1例

作者 / 陈瓞 赵征宇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

患者,女,30 岁,2017年4月7日就诊。因“右侧眼睑跳动1个月”就诊。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周部肌肉不自主跳动,患者未予重视,1周前因风寒感冒,出现恶寒、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右侧眼周肌肉无规律频繁跳动,现感冒症状消失,仅遗留右侧眼周部肌肉不自主跳动,遂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右侧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自主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患者体型偏瘦,面色少华,纳眠尚可,寐安,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诊断:面风,风邪犯表证。治宜疏风解表。治疗:采用风门、肺俞撮痧结合毫针浅刺。先行风门、肺俞撮痧,嘱患者取坐位,暴露风门、肺俞,术者将右手手指湿润后以拇指、食指屈曲对抗用力提拧穴位处皮部,然后上提至皮肤从手指滑落,一起一落,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然后行针刺治疗,选穴百会、颧髎、合谷、太冲。常规消毒后选用0.18 mm×13 mm毫针,于上述穴位行常规针刺,得气即止,留针20 min。隔日复诊,患者诉症状消失,依上穴再行2次浅刺,症状未见复发,遂停治。随访未见复发。

按:面肌痉挛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早期临床表现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眼睑和口角。中医认为本病属“风证”“筋肉动”等范畴。早期多属于“外风”,由卫表不固、风邪犯表引起。《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风胜则动”“风伤筋”。故治宜疏风解表,使风邪消散,动得止。本案采用风门、肺俞皮部撮痧,风门乃搜风要穴,风邪出入之门户;肺俞为肺经经气输注之处,外合皮毛。撮痧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助手指在人体皮肤、经脉、穴位和病变部位反复提拧,通过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治疗病证的一种外治法。风门、肺俞处撮痧能速祛风邪,宣发卫气,固护腠理。本案患者身形纤瘦,且病在表,属皮毛,故宜予0.18 mm×13 mm毫针浅刺,避免耗气。《行针指要赋》云:“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选穴百会,以收祛风、提振阳气之功。《百症赋》云:“目眩兮,颧髎、大迎。”《针灸大成》中亦记载颧髎“主眼动不止”,故取颧髎穴镇静安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四关主治五脏。”《针灸大成》注曰:“拘挛者,筋脉之拘束,闭塞者,气血之不通……四关者,六腑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患者因面肌痉挛致精神紧张,气机不调,予以开四关,不仅缓解经脉拘挛,亦能调神。以上疗法简单易行,在早期的面肌痉挛治疗中值得一用。(《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第5期第43页)

相世和治疗面肌痉挛验案1例

作者 / 段印会 

指导老师 / 相世和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

相世和,国家二级教授,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皮肤科疾病及疑难杂病,临床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相世和教授论治面肌痉挛验案1例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40岁,2014年2月8日初诊。主诉:阵发性面肌抽搐2年。患者2年前因工作紧张,业务繁重,疲劳后出现阵发性面肌不自主抽搐,眼睑跳动,难以自控,曾诊断为“面肌痉挛”,并经多方治疗,见效甚微,遂来我院求诊。症见:右侧面肌抽搐,眼睑跳动,静止即发,缓解数分钟再次发作,不可自控,每遇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口唇麻木,心烦,纳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调,舌质紫暗,边有瘀斑尖红,苔少,脉涩。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面色微红,血压110/74 mm Hg(1 kPa=7.5 mm Hg),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相世和教授认为本例患者年已40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再加上久病及肾,致使肾阴亏虚;阴虚则血少而致筋脉失养,阴虚则风动而致筋脉挛急,故面肌抽搐,眼睑跳动,静止即发,不可自控,口唇麻木;阴虚则生内热,故心烦,偶有便秘;久病入络,久病从瘀,故舌质紫暗,边有瘀斑尖红,脉涩。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辨证:瘈疭,证属阴虚血热,瘀血阻滞,筋脉失养。治以滋阴凉血清热,搜风活络止痉。处方: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白芍15g,丹参20g,赤芍20g,川芎20g,僵蚕10g,蜈蚣5g,7剂。上药为北京康仁堂配方颗粒14袋,每次1袋,每日2次,用50 mL 开水冲匀,温度适宜后口服。

2014年2月15日二诊:患者右侧面肌抽搐和眼睑跳动明显好转,静止即发,不可自控,但缓解时间延长,每遇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口唇麻木已经消失,心烦,纳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调。舌质淡红,边有瘀斑尖红,苔少,脉涩。主症转佳,效不更方,前方续服7剂。

2014年2月22日三诊:患者偶有右侧面肌抽搐和眼睑跳动,静止即发,不可自控,但症状轻微,缓解时间延长,每遇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心烦,纳谷可,偶有便秘,小便调。舌质淡红,边有瘀斑尖红,苔少,脉弦数。主症渐好,余症未除,增加疏肝清热之品。处方:生地黄15g,栀子10g,白芍15g,柴胡15g,赤芍15g,川芎20g,僵蚕10g,蜈蚣5g,火麻仁30g,连翘15g,7剂。用法同前。随访结果: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面肌抽搐和眼角跳动基本消失,心烦、便秘等症状尽除,纳谷佳,二便调,舌脉正常。

2 按语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无痛性抽动为特点,以一侧面神经过度兴奋为本质的功能性颅神经疾病。发病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而后逐渐扩散至一侧面部其他肌肉及整个面部,抽搐呈无规律性阵发,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因素加重,平静、入睡后可以自行停止。本病常发于中年后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西医对本病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或伽玛刀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瘈疭”范畴。如《张氏医通》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驰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中又说:“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景岳全书》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指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是瘈疭的病理基础。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扑,甚则瘈疭厥矣。”说明阴虚血热是瘈疭的常见病机。

本例面肌痉挛是由阴虚血热,瘀血阻滞,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故给予滋阴凉血清热、搜风活络止痉之法而立见成效。方中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滋阴凉血清热以治病之本,白芍兼缓筋脉之急以治病之标,生地黄、熟地黄润燥以治大便之秘;僵蚕、蜈蚣味辛善行,用以搜风通络;丹参、赤芍、川芎三药用以活血,丹参、赤芍还可凉血清心以除烦躁,川芎辛温,其辛可助僵蚕、蜈蚣通络,其温合蜈蚣之温防诸药之凉僻,实乃用药之独到。(《中国民间疗法》2018年第3期第46-4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