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曲《灞桥柳》背后的故事

 半瓶水1955 2019-06-11
灞桥柳  背后的故事 (2014-05-10 22:49:05)转载
        
 《灞桥柳》是八十年代非常好听的一首歌曲,词作者陈小奇,曲作者吴颂今都是当代鼎鼎有名的重量级作家,它的演唱者张咪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星,可是,知晓它的人却很少,那么,这么一首好听的歌曲为什么没能流传甚广呢?
   灞桥,位于西安城郊十二公里处,是古代一处非常有名的桥。每到暮春时节,石桥岸边柳絮飞雪,含烟笼翠,别具风致,此时情人折柳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一直为古往今来的诗人骚客所吟诵。陈小奇老师古诗词功底深厚,尤其擅长用现代语言来演绎改编和创作歌词,《涛声依旧》就是他著名的作品之一。“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当吴颂今老师拿到这首极具风雅韵味的歌词,禁不住喜出望外,他立即倾注心血埋头创作,几个月后,一首浸淫着秦腔风格饱含深情的歌曲出炉了,“啊,我人在那梦中,心在那别后呀,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歌曲一叹三回如泣如诉,令人回味无穷。
   吴颂今老师是江西人,他当时已捧红了小老乡歌手杨钰莹,甜歌玉女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首好的歌曲百年难遇,当杨钰莹知道吴老师创作出这么一首好听的歌曲,非常希望自己成为它的首唱者,可是她晚了一步,歌手张咪捷足先登,拿走了这首歌,可能是吴老师觉得张咪的声线粗犷厚重一些,更适合演绎这首歌吧。果然,张咪不负众望,身高1.75的她一身素衣,站在台上将这首歌演唱的柔婉悲怆荡气回肠,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
   杨钰莹原本想借助这首歌使自己在演艺道路上再上一个台阶,可是很遗憾的与这首歌失之交臂,一度时间有些消沉失落,于是,她就应邀去南方散散心,然而这一去就被赖氏家族赖上了,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张咪呢,也再不敢在公开场合演唱这首歌曲,因为,一旦演唱这首歌曲,就会受到无端的恐吓骚扰,是不是小赖指使人干的不得而知。后来,张咪又莫名其妙的陷入与毛宁的争歌事端,连续的挫折使她一气之下去了海外,从此中断了自己的歌唱生涯。
   就这样,一首歌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感慨不已。后来有歌手陆萍再次演唱这首歌曲,却再也红火不了,或许,这首歌也像那折断的柳枝一样失去了当初鲜活的生命,它背后的故事更是鲜有人知。不过对于喜爱它的观众来说,一直是保留和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永远也忘不了,因为这绝对是一首让你心灵震颤的歌曲,啊!灞桥柳~~
(以上转自潘世雨新浪博客)
================================
 注意《灞桥柳》这首歌曲,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的曲调和旋律与一般的歌曲不同,凭印象认为它是一首古诗词改编的,后来问音乐教师“灞桥柳”是什么意思?她也摇头,看来写歌词与作歌曲是属于不同人做的事。   《灞桥柳》曲调是一种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唱腔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感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与其他的唱腔有明显区别的地方。秦腔的唱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顾名思义,欢音擅长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苦音适合抒发悲愤、凄凉的情感。这些都需要表演者对歌词意境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辅助唱法。《灞桥柳》唱腔应为苦音。   《灞桥柳》是陈小奇《涛声依旧》后,又一首根据古诗词意象而创作的歌曲。听到它,马上联想到的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今,在去往西安的必经之桥-灞桥,依然耸立在灞河之上,不知是否在灞陵桥原址建成的,也不知那儿是否有柳树掩映?),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用柳来表达感情呢?    柳树年年绿,柳絮轻轻飞,柳枝柔柔拂,柳叶翩翩舞,一份娇嫩得不容有丝毫的粗粝去抚摸和揉搓的感受,一份柔美得不容有任何的坚硬去触碰和撞击的爱恋。只有最解她情意的春风,悄悄送来温煦的爱,给她披一身醉人的绿,那是薄如蚕翼,亮如蛋清,娇如婴儿面的绿;只有最知她心思的春雨,轻轻在她耳边低语,给她洒一身的晶莹,让她焕发生命的活力,那是穿越风霜雨雪、滤尽岁月尘埃、无比清新又无比旺盛的活力。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折柳寄情,望柳怀人,画柳思乡,成了表达离愁别绪最真切、最细致的方式。这里的情,有乡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亲情,“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有友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然,吟咏最多的还是爱情,“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系春心情短柳绵长,隔花荫人远天涯近。”无论哪一种,都因了柳——这个最能牵动人优美而感伤情怀的媒介而显得特别真切,特别深挚,特别感人。那些遍长着杨柳,纷飞着杨花、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地方,比如家门前、小溪口、小桥边、津渡、河堤等等,便时常是人们折柳、持柳、泪眼相望、无语凝噎的所在,是人们书写与吟咏别离情怀的精神栖息地。而自汉兴,至唐盛,两岸柳色如烟、情思缠绵的长安城东灞桥,已经成了最有代表意义、最能唤起人们深长怀人情愫的送别地。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知道])
张咪原唱视频地址:http://v.ku6.com/show/gjt3-57Pb284_3mkW4ufpg...html
《灞桥柳》歌曲简谱
歌曲《灞桥柳》背后的故事
歌曲《灞桥柳》背后的故事

举报| 评论 
56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