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柳 (FLASH下载较慢。请稍候)
歌词: 灞桥柳 灞桥柳 拂不去烟尘 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 心在那深秋呀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它怎样在我脸上留 啊...啊... 啊...啊...
灞桥柳 灞桥柳 遮得住泪眼 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 心在那别后呀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啊... 啊....啊... 啊....啊... 我人在梦中 心在那别后呀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啊....灞桥柳
欣赏: 这是一曲充满秦腔古韵、旋律很美的歌曲。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古人们离别长安的饯别之地,而灞河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也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这首《灞桥柳》就有十足的秦腔风味。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河桥,是当时人们离别京城长安外出的时候与亲友的告别之地,而灞河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后世就以“灞桥折柳”,寓意别情离恨,——这些话应该是注脚了。而以丰富内容谱写这注脚的,却是汉唐乃至后世用泪眼浇注着的辛酸情蕴。我想,太多;太常见;太频繁又太悲凄的事情时时重现,在当时也许是常常令人睹而生情的吧!因为这样的离别往往会意味着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离去的人也许是多年无归;也许竟然是去而无返!所以灞桥归来,老少潸然,以泪洗面,悲绪缠绵。从灞桥回长安城的路上这样的景象也许会引发路人同样的悲绪,静穆于肃然。当然也有文人墨客的分别情;也有官员外放的惜别意;或者仕途迷茫的坎坷行;要么是离乡求生的断肠行。想来诗意也悲,情义也真;歌韵亦苦,酒愁亦深。所以灞桥柳成为当时和后世分别的代名词也是顺理成章的!而历来的诗情词意也无不惨然。 清人李渔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想那攀树折柳,在两岸柳丝袅袅的垂柳树下,当有呜咽绵绵、泪珠涟涟,与灞河水的波涛声和弦。那折柳赠柳欲分手;牵而不舍难分手;吞声告别强挥手;踟躇难去频回首;回奔泣泪再聚首,这样的依依情也许会重复再三吧!我也仿佛更明白了灞河桥头上演的这些人间最断肠的愁绪:那些摊位;那些酒肆;那些村民;那些歌伎;那些听戏或追随的看客:张张脸上凝重于苦涩;各个眼中晶莹以泪珠;品尝的是人间最深沉又最美丽情韵。正是:“那古老的秦腔并非只是一杯酒,并非只是一杯酒”哦!那灞桥,那飘逸而蕴深的灞桥之柳哟!

老 力 木 头 的 博 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