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康复理念

 医路守候 2019-06-11

1.强调主动运动

         以功能为导向,治疗师由被动训练转为诱导患儿主动参与训练,重砚患儿的兴趣和感受。

          主动运动训练模式充分运用了环境任务对患儿感官的积极刺激,调动患儿大脑的兴奋性,激发患儿产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的欲望,同时在治疗师及家长的诱导辅助下,患儿会分级、逐步掌握、完成规定的任务,这种训练会使患儿产生和建立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主动运动训练的优点: 

1.可以促进运动障碍患儿的感知觉发育,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

2激发患儿主动学习运动技能的意识; 

3培养患儿挑战困难的意志,促进其建立并强化所学到的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


2.强调对运动障碍的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康复评价与分析,找出导致运动障碍的真正原因,开展精准康复治疗。

         运动障碍分析法是指在运动功能障碍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神经发育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 、肌筋膜学说等理论,对完成功能活动所需的运动元素进行分析,找出运动障碍所在,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目标与计划。


3.强调康复团队的合作

        注重康复团队的建立及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和步调一致。

       康复团队的组成成员应包括康复医生、矫形外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特教老师、心理治疗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等。

         康复团队协作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看成一个整体,重视团队协作下的全面康复,定期召开评估会,康复团队的每位成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供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护理及家庭康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汇总分析,为患者制订最全面,有效的康复计划。



4,重视家庭康复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把家庭康复融人到日常生活中。 以任务为导向,通过集趣味性,娱乐性、游戏性等为一体的康复训练模式,激发患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最终达到主动康复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医院儿童康复科或康复机构采用家长参与患儿治疗的康复模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患儿人院后,首先了解家长的期望,让家长参加评估会,使家长了解患儿存在的主要运动障碍,指导家长家庭康复方法; 在住院期间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集中对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医师,护士,治疗师查房时,对每一个所负责的患儿家长进行个体培训,监督,指导;治疗师在训练结束时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等,通过各

种途径做好家庭康复,使患儿在日常生活里始终保持正常的活动模式,保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康复疗效。


5.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在婴幼儿时期大脑的发育是最快的,尤其是生后前6个月。婴儿出生时大脑重量平均为370克左右,6个月时大脑重量约增长至出生时的2倍,2岁时大脑重量约增长至出生时的3倍,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变慢,7岁时接近成人。 出生时的婴儿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大约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此时神经细胞突触少而短,6个月时神经细胞的突触比出生时增长约7倍,3岁时神经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 因此,婴幼儿时期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

        早期干预有效的原因除大脑的可塑性外,运动障碍引起的异常姿势和错误的运动模式尚未固定化,通过正确的运动训练和姿势输入,使患儿大脑在早期得到适宜的运动刺激,逐渐恢复运动功能,所以早期的康复介入非常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