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但是,自2005年起,因受到某些荟萃分析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高血压指南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受到质疑。近些年,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正确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供了大量证据。 2019年3月23日,《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共识》在京隆重发布,旨在推动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的合理应用。让我们来看看,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是否能在新版专家共识中得到解答。 问题1 短期降压疗效方面,β受体阻滞剂不如其他种类的降压药吗?答:β受体阻滞剂总体降压效果不逊于任何一类其他药物。 降压治疗的临床获益主要来自于降低血压本身,而β阻滞剂降低血压的疗效与其他类别降压药物相似。 2003年发表的对354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标准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及ARB分别能使收缩压平均降低8.8、9.2、8.8、8.5及10.3 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4.4、6.7、5.9、4.7及5.7 mmHg。由此可见,在常用的五类降压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的总体降压效果不逊于任何一类其他药物。 问题2 长期治疗预后方面,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物相同吗?答:除阿替洛尔外,多数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降压药物的临床疗效相同。 在早年以安慰剂作为对照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中,β受体阻滞剂(部分试验中的患者可选用利尿剂)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试验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以活性药物为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多数研究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剂(部分试验中的患者可选用利尿剂)与其他降压药物的临床疗效相同。但是在两项阿替洛尔的研究(LIFE,ASCOT-BPLA研究)中,与氯沙坦或氨氯地平相比,阿替洛尔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 由此提示,β受体阻滞剂之间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后影响可能存在异质性,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与阿替洛尔是不同的。 问题3 β受体阻滞剂是否还是一线降压药物?答:我国高血压指南仍然认为β受体阻滞剂是一线降压药物。 美国、英国及日本的高血压指南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是一线降压药,其主要依据是β受体阻滞剂(以阿替洛尔为代表)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且LIFE和ASCOT-BPLA研究证实阿替洛尔的疗效显著劣于氯沙坦和氨氯地平。 反之,欧洲、加拿大及我国的高血压指南仍然认为五大类药物均是一线降压药物,其主要依据是:①五大类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②与安慰剂相比,五大类药物均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③在同等降压水平,五大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效益基本相同;④新近的荟萃分析仍然支持上述三条结论。 问题4 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哪些人群?答: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等患者。 指南认可的β受体阻滞剂优先使用的适应证包括: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胸主动脉疾病、心房颤动或其他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交感神经活性增高、高动力状态、孕妇或准备怀孕的女性。对于这些患者,应优先选用或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从血压达标的角度,β受体阻滞剂联合CCB是常用的方案。 问题5 β受体阻滞剂在中青年和老年人群中的疗效相同吗?答:β受体阻滞剂用于不同年龄患者时疗效不尽相同,主要适用于中青年患者。 荟萃分析显示,在一般的高血压人群中,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适用于中青年患者,而在老年患者中,其临床疗效不如其他类别降压药物。因此,无合并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 问题6 哪部分高血压人群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答:根据静息心率和24 h动态心率决定。 无合并症高血压伴静息心率>80次/min、24 h动态心率>75次/min或家庭自测静息心率>75次/min的患者,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禁忌证时,推荐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以控制心率;但应注意严重乏力、房室传导阻滞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问题7 所有种类的β受体阻滞剂都一样吗?答:β受体阻滞剂具有异质性。 β受体阻滞剂具有异质性,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以及临床效益差别较大。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均发现,水溶性的阿替洛尔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不能有效抑制交感活性、不能降低中心动脉压、每天1次服用时不能有效控制24 h血压有关。因此,阿替洛尔不是β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性药物,其循证结果不能外延至所有β受体阻滞剂。 与阿替洛尔不同,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在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已被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阿罗洛尔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也有诸多的研究证据支持。 问题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答:应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一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单一降压药物治疗的队列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优于其他类别降压药。还有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病死率,这提示β受体阻滞剂对慢阻肺患者可能具有心肺双重保护作用。 在高血压伴慢阻肺患者需要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应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总体来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高血压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降压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初始和维持用药。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共识》将择期发表于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