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当保持“饥饿感”,孩子更爱阅读,越读越饿,越饿越读

 kanglanlan 2019-06-11

1

在亲子阅读交流时,有很多妈妈跟我提到:孩子坚持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突然不想读了,每次要他读的时候,感觉他很难受,有一种被逼的感觉。

的确,我也发现小小鱼在起初的阅读阶段(1-3岁),也是一阵一阵的。

有时我给他读,他不来,感觉没有了之前的兴趣。

怎么办?

刚开始,我想培养他的兴趣,所以就给他找新的书,满足他的好奇心,专门找一些他喜欢的书。

他喜欢看车,我就给他找车车书,喜欢动物,我就给他找动物图册。

还有各种翻翻书、互动游戏书……

应有尽有,总有他特别喜欢的,于是继续补充,把他小小的胃口抓住。

到了如今,他已经6岁多,基本上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时间更多。

而在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习惯。

有时不看,我也没有太大的担忧,就让他停一下。结果发现他过一段时间后阅读的兴趣反而更浓一些。

总结一下发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就是适度保持孩子阅读的饥饿感,这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

今天分享给大家。

2

保持阅读的饥饿感,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都是从图书极度缺乏的童年里走出来的。

每次一说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大家都是红着眼眶围成一堆忆苦呀!

有朋友说,一本书被每个小伙伴轮流看,最后都变成了油渣子了。

我记得我自己小时候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就是书,所以每年过生日时,家里人就会让我去新华书店选一本书,那时候的书老贵了,从不打折,一本书5块钱,可以买10块豆腐,让家里改善10次伙食呢!

真的希望每年多过几次生日就好。

那时候一本作文书都能啃几遍,家里的那些农业技术报,箱子里叔叔们读书留的老教材,亲戚家压箱底的书,哪怕是老爷爷的黄历都被掏了出来,借到手上。

那是一个真正的“饥饿年代”啊!但我觉得也是阅读的黄金年代。

也许正因为匮乏才更珍惜吧。

有朋友说到了中学,书山题海中,唯有见缝插针的几本《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就这还得做好保密工作,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些都是干扰学习的毒草。

但就是在那样阅读饥饿的年代,我们的求知欲远远超过了当代的孩子们!

而如今的孩子,能读的书本太多太多。

而且大部分家庭有给孩子置办图书的经济能力。

那我们可以怎么来让孩子“饿一饿”呢?

3

陪孩子读的时候不要全盘包干,记得留给孩子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在给孩子读的时候,有很多父母喜欢不停地讲道理。

就好像一定要学到一点东西不可。

比如有的父母喜欢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拿书上的人来对比,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结果恨死了书上的人。如果图书给孩子只是带来了痛苦的话,他会喜欢吗?

阅读的兴趣往往被破坏掉了。

所以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不要急着把知识和道理塞给孩子。

因为有可能适得其反。

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既要让孩子“吃饱”,又要使孩子感到“还想吃”,使孩子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

有的爸妈不管孩子是什么反应,反正就一个又一个的讲着,像完成一个任务。

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都是直接念的,所以当她们捧着一本只有少数字的图书时,觉得无法讲下去,或者草草地给孩子念完。

面对这么丰富的画面,为什么不能多引发孩子去想象呢?或者一起去想象一下。

结果孩子烦腻了。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总是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的心理需要,一种“饥饿感”。

4

孩子的人生真正比拼的是内力,阅读能帮孩子增强内力。

鱼爸觉得童年是黄金阅读期,在这个阶段读到的书都会成为一种沉淀,化作孩子的内力。

孩子长大以后,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所经历的东西,还有那些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比如感恩、慈善、友爱等都会被用于实际的生活工作。

一个人的品味和精神格局如何,跟他的所学所为息息相关。

而且童年是阅读的天堂。

不仅仅有学习的时间和场所,还有最好的想象力空间。

人越长大,读书时越发没有了味道。

很多成人读书都带着功利的目的,因为成年后,总是需要为工作、为家庭打拼,哪里还能纯粹地在自己的喜好里流连徘徊呢。

但是,童年的学业负担,各种花花绿绿的培训学校,各种特长班、补习学校占用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

如果只是为了凑热闹或者只是为了图个心安送孩子去学这些东西,实在是浪费金钱和时间,因为这也许并不适合你的孩子,或者孩子根本就不喜欢。

而我们的人生,真正拼的是内力。

而且不要被孩子小时候的成绩给欺骗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有可能会被饿死的。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基础数据说,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000万字以上)。

我一直对这个数据的来源半信半疑。

但是细细一算,也有合理性。

100万字其实不多,假如一般的故事是2000-3000字,100万字是400个故事的样子,但是有些文学作品不止这个数,所以预估是200个故事的样子。

爱阅读的孩子,能轻松达到这个量。

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觉得上面这个数据减半也没问题。

而现实呢?就算减半,很多孩子的精力也放在了课本和作业中,一年1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都无法保证。

这就值得反思了。

因为在6-12岁小学阶段,孩子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课本内容的单一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见识和能力不断成长。

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爱上了阅读后,好像永远是饥饿的状态。

如今小小鱼回家就捧着书读,像被黏住了一样。

我们担心他的视力,也想着让他多运动,反而会进行一些提醒和限制。

可这些也无法阻挡他对阅读的喜爱了。

就好像一颗种子在石头下面,朝着阳光疯长一样。

因为阅读地更多,你会发现越喜欢阅读,因为读书越读越饿。

萧伯纳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就是这种感觉吧。

而对于孩子们而言,阅读带来的应该是一种熟悉的感觉:比如爸爸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时的温暖,或者精彩故事带来的感官刺激。

当然,我更觉得,阅读是一个孩子对于“更强、更好”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

越读越饿,越饿越读,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成为爱阅读的人种。

文:鱼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