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愿意读书,那是因为不够“饿”

 黄元章 2019-07-12

孩子不愿意读书,那是因为不够“饿”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孩子坚持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突然不想读了,每次要他读的时候,感觉他很难受,有一种被逼的感觉。

怎么办?

保持阅读的饥饿感,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陪孩子读的时候不要全盘包干,记得留给孩子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在给孩子读的时候,有很多父母喜欢不停地讲道理。

就好像一定要学到一点东西不可。

比如有的父母喜欢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拿书上的人来对比,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结果恨死了书上的人。如果图书给孩子只是带来了痛苦的话,他会喜欢吗?

阅读的兴趣往往被破坏掉了。

所以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不要急着把知识和道理塞给孩子。

孩子不愿意读书,那是因为不够“饿”

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

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既要让孩子'吃饱',又要使孩子感到'还想吃',使孩子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

有的爸妈不管孩子是什么反应,反正就一个又一个的讲着,像完成一个任务。

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都是直接念的,所以当她们捧着一本只有少数字的图书时,觉得无法讲下去,或者草草地给孩子念完。

面对这么丰富的画面,为什么不能多引发孩子去想象呢?或者一起去想象一下。

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总是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的心理需要,一种'饥饿感'。

孩子不愿意读书,那是因为不够“饿”

童年是阅读的天堂

孩子在6-12岁小学阶段不仅仅有学习的时间和场所,还有最好的想象力空间。

但是很多孩子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

可惜课本内容的单一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

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见识和能力不断成长。

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爱上了阅读后,好像永远是饥饿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