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好律诗】第十一讲 初学者写好一首诗必备条件

 酌海庐主 2019-06-11

静水流深 来自o桃之夭夭 05:50

大家首先要看清楚上面的标题,是“初学者”,我们只讲最基础的部分,至于怎么写出一首好诗要,具备的知识点太多,有待以后我们再交流。

一、格律

对于初学者怎么写诗,我们前十讲作了基本交流,写好一首诗的初步,就是掌握好基本格律,从我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大多数朋友都掌握了。而有的朋友小窗问我,为什么古人诗词名家有的诗也出律了,既然古人可以出律,我们为什么不能出?可以这样说,古人的出律,仅仅是我们看他出律,二十一世纪的人看唐朝人的格律,拿现代人所了解的格律去衡量唐朝的诗人,很可能会看不准。我们觉得出律,唐朝人很可能不认为是出律,或者别有说法。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的“不复返”、“空悠悠”,不对偶,平仄也不对,词性也不对。可是崔颢的这首诗被认为是唐诗第一律。你说古人怎么能把一首出律的诗捧为第一律?我们不了解古人,其实在唐朝,这种体式是允许的,是合律的。律诗中如果第三联是一个工对,那么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我们看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一个工对。而第二联就允许半工对,“白云”、“黄鹤”对上了,“一去”,“千载”对了一半。“不复返”、“空悠悠”不对了。我们再看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小儿女”和“忆长安”明显不对仗。但你看第三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工对。有了第三联的工对,第二联允许半工对。“遥怜”、“未解”对上了,“小儿女”和“忆长安”就不对了。这种体式是当时允许的,不算出律。

也可以这样说,古人的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不是以出律而流传,而是以好意境而流传。即使是好诗,出律也是瑕疵,而不是亮点。你要只去纠结古诗中的出律,那就学偏了。

格律不仅仅是形式,它还有内涵,有它的作用。格律是引导我们进入古典诗词氛围的一个向导。格律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规律。经过千百年的研究,古人认为汉字音节这样排列是最美的,它对音乐美的调动是最充分的。

二、语句通顺

这是初学者应该掌握的第二个知识点。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是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思维。格律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它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而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句通顺是第一位的,也是对诗句最基本的要求。

为什么呢?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看了诗以后,很多时候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所以对语句通顺的要求就更高。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能让读者误解、走岔路,这是我们语言上的功夫。有些诗友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这种词你自己懂,别人不懂。有些大诗人他生造词,像苏东坡、鲁迅,生造了好多词。但他是语言大师,他们能熟练驾驭文字的组合排列,他们造了以后能被社会所公认。而我们呢?没这个水平,造的词不为社会理解和公认。这个问题挺不好说清楚。你要创新,肯定不能总用老词,得用新词,可是要用新词,就涉及到生造词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须要靠我们创作实践来解决,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解决。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诗友写了一首诗,是给他九十五岁的祖母写的一首祝寿诗:起句写道:“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他的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岁了。但是大家一看这首诗就都笑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呢?按照字面的理解为“祖母生宣统”,就是祖母生了宣统皇帝,应该算是皇太后。不但是皇太后,“今年九五尊”今年又当上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显然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可写出来却差了这么多。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所以语言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

还有一位诗友写过这样的句子:“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什么意思呢?“舟车卧海南”是说,坐着船、坐火车并且是卧铺,到了海南岛。“鸭香贵转馒”是说,下车后饿了,看见路边烤鸭特别香,一问价钱,很贵,买不起,转身买个馒头吃了。他想的是这个意思,他这样写自己很清楚,可是读者谁能理解清楚呢?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属于语言表达的水平问题,是功夫,大家不要小看。为什么说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新鲜、又有趣、又精确,又被大家所接受,那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那样,但要做到通顺、明白、不让读者走岔路,走迷宫,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写好诗的基本要求。

三、形象思维

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为“意象”。

诗词里的形象,严格说来,都应称为意象。为了通俗简便,我们习惯于拿形象说事。关于诗词对错的问题,好多诗友考虑过多,耽误事。诗词它不是说明书、操作手册,一般来说,没有可直接操作的实用价值,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使读者悟出一定道理从而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给大家举个例子,唐朝诗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写诗的诀窍。什么诀窍呢?那就是一定要用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从字面上看,他写一个新媳妇问丈夫画眉深浅合时不合时,时髦不时髦。但我们看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是给考试官张籍写的,跟这个新媳妇毫无关系。他是想请考官张籍指点一下,自己的文章有何得失,有何缺陷,是问自己的文章“入时无”。朱庆余是来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字不提文章,而是通过一个新嫁娘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才是作诗的正道。这首诗家喻户晓,对我们诗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大家可以把它当作座右铭,每次写诗时读读这首诗。想到应该通过什么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直言其事,不要贴标签,而是要把自己的感情灌输到所创造的形象里面去。这是诗词艺术创作的特征,也是我们终身追求的,永不满足的,永无止境的。

 形象创作可以分很多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人象

这个用的最多。“洞房昨夜停红烛”就是人象,一个新嫁娘的形象。

2、物象

如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就是物象。物的形象,也是大量作为诗人抒情的寄托。

3、景象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完全是一个风景的画面,是景象。这个用的也比较多。诗人往往不是只使用一种形象,大多是人象、物象、景象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4、心象

心理形象,没有人物、景物,只是心理描写,用心理形象映射出人物的形象。

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写一个少妇的心理状态。还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也是心理形象的描写。

5、事象

写一件事,其中人物的形象不太明显,只是一件事的过程。这在律诗中比较少,在古风里比较多。少不等于没有,让我们看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诗写待客的经过,有池塘、鸥鸟,开门、扫地,没有好酒好菜,找邻居老头陪客一起喝酒,这么一个过程。这种叙事诗在律诗中是少有的。杜甫的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主人公不出现。《客至》从头到尾也未见到这个客人。前两句是环境,三、四句是迎客活动,五、六句是在菜桌上吃饭,最后两句是请邻居老翁一起喝酒。而客人是谁,什么样,始终未见着。

6、隐象

就是诗里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但给人的印象非常清晰深刻,我们称其为隐象。

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这是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不是对项羽人物形象的描写。但在读者面前,项羽的高大形象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手法我们称隐象,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手法。

四、章法严密

我们在前几讲特别交流了起承转合,诗要有布局,要有结构,要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这跟作文一样,要安排好它的结构。因为诗的篇幅比较短小,起承转合挺紧凑,挺较劲。要通篇考虑,要有一个展开逻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几讲用了四个课时和大家交流的原因。一般来说,是按照一定逻辑展开,或者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照空间目力所及。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词中由远到近,有条不紊。从全篇来看,由情到景,由景到情;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在逻辑上,在章法上,安排要紧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逻辑的严密能增强诗的表达力。一般来说,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是常用的方法。

有的诗词大家也能不拘一格,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说眼前的情景。“往事知多少”,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回到了眼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回到过去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跳跃,这是艺高人胆大,一般初学者不宜采用这一方法,大幅度跳跃,难度太大,不好驾驭。这个方法,看起来好像不遵守逻辑,其实他遵守的是艺术的感情逻辑,不是一般事物的常规逻辑。

五、用字用词

诗贵精炼。但有些人写起诗来却罗里罗嗦,费话连篇,不是言不及义的概念罗列,就是文字游戏般的近义词重复。

据传宋太宗雍熙年间,有个自命不凡的诗人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就是一个近义词重复的典型。诗是这样写的: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中:“一个”、“孤僧”、“独自”三个词词义重复;第二句中:“关门”、“闭户”、“掩柴扉”三个词同义;第三句中:“半夜”、“三更”、“子时”所指为同一时刻,重复;第四句中:“谢豹”、“子规”同为“杜鹃”的别名,重复。一首绝句短短二十八个字,竟有这么多的意象重复,可以说是排列近义词的文字游戏。

这位诗人还写有一首同样风格的诗:《咏老儒》,有其异曲同工之妙。诗曰:

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

浅陋荒疏无学术,龙钟衰朽驻高年。

诗中,“秀才”、“学伯”、“生员”义同;“好睡”、“贪鼾”、“爱眠”义同 “浅陋”、“荒疏”与“无学术”意义相近;“龙钟”、“衰朽”都是义指“高年”。这又是一首近义词重复的“杰作 ”。

我们再找几首现代人写的诗来分析一下,看看其中的不妥之处,让我们引以为戒。

菏泽牡丹

天香国色绿如荫,魏紫姚黄芳味醇。

铁骨龙鳞留捧笑,花中君子国之魂。

“国色”与“国之魂”,重了“国”字。律诗可以有重字,但是应该是有规律的重字才可以。比如刘禹锡的《竹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两个“边”、“晴”这样的重字就属于有规律的的重字。  

怀念二哥

山里青年志气强,参军卫国保家乡。

冲锋号角连天响,伏虎擒倭逮饿狼。

面对凶神无畏惧,敢同魔鬼对刀枪。

捐躯烈士名千古,留得桃梨万载香。

这首诗无论布局章法均可,最大的问题是:您既言怀念,就应写出两人的兄弟之情,同胞之谊,着眼于此,否则就空泛了。承句“冲锋号角连天响,伏虎擒倭逮饿狼。”欠对偶。虎倭,狼,均言敌人,重复。转句凶神与魔鬼合掌。畏惧与刀枪不对仗,且重复“对”字。

春耕吟

一犁云淡雨初晴,春日春风剪绿阴。

老汉牵牛呔轭疾,新妈驮崽和莺鸣。

田螺梦醒蜗移迹,蝴蝶泉潺水滴声。

又是霁阳开种日,好山好水乐耕耘。

诗中起句“一犁云淡雨初晴”已于多处见过,在江西诗词中亦有人同用,可见该句得到众人喜爱,就如一道美食,大家分享,并无不可。首联下句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颇为自然。中二联写景细腻,然有几处值得商榷:“老汉”属口语,直接入诗不妥;“新妈”二字费解,莫非背上那娃儿还有“旧妈”?可能作者本意是说小孩的妈妈是初为人母,但有歧义的词语,应当尽力避免使用。两联上句紧贴题目,而两下句则似乎与题意无涉。“泉潺水滴声”五字,有浪费笔墨之虞,既言“泉潺”,其声自出,“水滴声”便成画蛇添足之语。尾联上句“霁阳”与首句“雨初晴”意同,须另拟下句敷衍了事,放之四海而皆准,犯了不少人作诗的通病。硬伤有:一、颔联两末字词性不一;二、即便用新韵衡量,也用了不能相叶的“文”“庚”二韵。

访山村晚韵

暮雨初收现彩虹,山岚嶂漫舞飞龙。

青蛙出水相吟唱,翠鸟离枝竞弄风。

一线河流桥上下,百年村落路西东。

荷田唤醒知来客,溢满清香露醉容。

这是一首纯写景的律诗,纵观全诗,虽属单纯写景,但清新可读。不必苛求每首诗都有深层挖掘。题目以简要为好,可以去掉一“访”字,因诗中重在写山村景色,至于作者是主是客并不重要,况尾联上句有“客”字在彼。

首句“暮”字与题目中“晚”字义重复,可改为“急”“骤”或“阵”“短”等,因雨后能现彩虹者,一般不是连朝霪雨。首联下句“嶂漫”应为“漫嶂”之误。“舞飞龙”觉状景不切,“漫”者,大面积也,“龙”者,线条状也。颔联虽无新意,然真实可用,后二字对仗欠工。颈联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意境亦佳,但“上下”二字有歧义,另拟为好。尾联“唤醒”二字值得商榷,试想,先有雨声,继有蛙声,荷田怎么睡得着呢?于理不合!

六、言简意丰

“言简意丰”是作文的一种高境界,尤其是对于诗歌,更是如此。一首好的诗歌,如果能够用很少的语句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那么,这首诗就有了“流传后世”的根基,在文学史上就应该有它的地位。事实也正是这样,历代流下来的好诗,没有一首不是言简意丰的。  

唐代诗人权德舆有一首小诗,名字叫《杂兴》,是描写歌女的。诗是这样写的:  

琥珀尊开月映帘,调弦理曲指纤纤。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沈祖芬先生是这样分析的:琥珀尊开,酒之美也。月映帘,景之美也。调弦理曲,声之美也。指纤纤,人之美也。含羞敛态,态之美也。劝君住,意之美也。合此众美,已不能不住矣,何况更奏新声如《刮骨盐》者乎?则君之住,当不待劝矣。

当代著名作家老舍,他在分析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时说:“十四个字,竟写了两种动物:白鹭、黄鹂;一种植物:柳。两个数量:一行、两个;两个动作:鸣、上。四种颜色:黄、翠、白、青;一个背景:天。”由之可见,杜甫的《绝句》一诗,也是言简意丰的经典之作。

另外,韩煦的《新上头》,亦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诗,它也是十分精练的。诗中这样写道:

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

后两句诗中,写出了十分丰富的内容:爱好(意指爱美,下同),一也;爱好多,二也;因爱好多而转惑,三也;所惑者是否宜称,四也;己不能定而问别人,五也;一问不足而遍问,六也。短短的十四个字,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因而这首诗也是言简意丰的典范。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其中的《念奴娇·萧条庭院》就是一首言简意丰的杰作。这首词在一开头就这样写道: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庭院萧条,一恼人也;风斜雨细,无法出门,二恼人也;重门须闭,无法观赏,三恼人也;“又”经常不断,四恼人也;时近寒食,本应是“宠柳娇花”时节,但却被“斜风细雨”所取代,五恼人也。总之,一句话:“种种恼人天气”。瞧!短短的二十来个字,就写出了这许多内容,这不是“言简意丰”又是什么!

今天所讲主要是针对初学写诗的诗友,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还没达到成熟阶段,要尽量做到不生造词,不重复意境。所以我愿与在座朋友一道,多读多练,精益求精,逐步提高,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形成自己诗词创作的独特风格。风格也是判断诗的一个标准,它是诗人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业:

“竹”为题写一首七律,限韵四支。

作业要求:

1、  简述每句的句意

2、  标明每联用的什么写作方法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