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评委:没有“国展”行不行,“国展”将走向何处?

 旷世缘q33hh84b 2019-06-11

“国展”向何处去?

十二届“国展”就要来了,让无数书法人翘首以待。而作为一个有点资历的书法家和评委来说,我反而疑虑重重,不知“国展”能走向何处?

 问题一:

 没有了“国展”行不行? 

我一直以来,都是为“国展”或者说“展厅文化”叫好的一族。原因很简单,我们经历过“十年浩劫”的文化沙漠。“文化断裂带”上的文化生存,是十分艰辛的。书法不被认为是“艺术”,书法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书法家社会身份认同出现危机,为了使自己社会身份认同得到全社会认可,整个一代书坛精英都在呐喊呼吁。上世纪书法美学大讨论,事实上包含了这一社会学的深刻内涵。

吴振锋书作

如今,“书法家”成为艺术家队伍中的一员是有一个大文化背景的。一是在否弃了“去汉字化方向”“书法非艺术论”“书法工具论”等一系列错误观念之后;二是在书法解构传统的崇洋思潮的种种试验失败之后;三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深入人心之后。如果没有这三个大文化上的拨乱反正,“国展”甚至是“书法热”持续近半个世纪是根本不可能的。

“国展”从一部分人的“游戏”,转变成为艺术上的平等竞争,也是经历了几番曲折的。“国展”“征稿启事”上明确规定“十八岁以上中国公民”可以直接自由投稿,一个平头百姓通过展览平步青云,出人头地,是展厅文化的标志。某种程度上说,它有一定的“民权”意识,其得来不易,这是事实,也是史实,不可忘记。

吴振锋书作

 问题二:

 “国展”的弊端是否构成 

 对“国展”的消解? 

“国展”,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我都是“在场者”。我曾在第十届“国展”高峰论坛上直接指陈“国展”走向绝对“形式化”“雷同化”“均质化”等诸多弊病,如“好色”“过度装饰”“制作”“赛劳动量的苦肉计”等,当时在场的某位高层脸都挂不住了,但我没有私心,我的意见在后来的展览上得到了适当的改进,这就足够了。

但有的问题很复杂,比如“错别字”问题,这和中学教师教语文纠正错别字没根本区别,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因为参加“国展”的人,并非同一拨人,而是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群。况且,造成这种文化误读的根本症结恐怕并不是他们的错。

吴振锋书作

我认为,这是“简化字”推行之初过于“匆忙”,学术研究程度不够深入所带来的。比如有些同音字的合并,是很没道理的。如“头髮”作“头发”,“鬍鬚”作“胡须”(且在髯、鬓、髭等这类字都还存在的情况下)。在电脑输入文字较为方便的时代,简化字中有些语言区分度大的字应当适当恢复,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但上述种种,也只应视作是“国展”中书法家为适应展厅文化要求而做的内部探索,属于周总理当年所说的“书法家写繁写简悉听君便”(大意)的范畴,而不是取消“国展”的理由。所以,“泼脏水不能泼出去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希望取消“国展”,因为我们不期待重回到“泛文化”艺术泛滥无归的时代,要给近十四亿国民提供一个展示书法文化的平台。

吴振锋书作

 问题三: 

 “国展”评选是不是“接受次优”? 

“国展”,按理说应该是代表当代书法家最高水平的展览,这在理论上说是可以的,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我曾在上届国展后说了如下的话:

“极有个性的作品往往被极有个性的评委赏识,却被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种‘中性’评断给消解了。从评审机制看,这是公平的;但如果从艺术判断出发却又极为不公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矛盾,一种遗憾。”

我的意思是说,在目前的机制下,我们没有最优选择,我们只能“接受次优”。

吴振锋书作

这里,容我转移一下话题,中国书协会员应该是书法家吧,这在理论上说,没有问题,但因为多种原因,我不敢说,这种身份的确认具有权威性。我以为只是进了一个门槛而已,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还在“门槛”之外,其原因不言自明。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人一旦戴上这顶“华冠”,便在世上肆无忌惮地行骗。自己写文章捧自己,还挂上别人的名,“无耻之尤”!但我们能不能认为,有了这种“丑恶”的存在,中国书协会员就都一锅烩,不成样子了?显然不是,我认为,“最优”的书法家就存在于这支队伍里,只是他们往往有了“会员”身份,不再参展了。

不参展的大致有三类:一种是在利益煽惑之下不思进取,从艺术“高原”难以突破,掉下去了;一种是认准了目标,默默修炼去了;再一种就是混进书法队伍后放手捞钱去了。

吴振锋书作

这三种人的存在只能证明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样,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存在差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这是我们生活的日常,不可大惊小怪。因此,在我看来,“国展”的“接受次优”并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是书法展览的常态。既然是常态,出现一点小插曲,比如“抄袭”“作弊”,清理出去就是了,大不可动怒。

中国有近十四亿人,五千年传统文化,我们的“风度”不应是动辄得咎,而是容忍与等待,一个字——“恕”。比如,写错字了,“审读”中过不去,下回就不敢轻视了。君不见连大学校长读错字、写错字、用错成语都正常,“书法家”写个错字,有什么了不得的?书法界与社会上的人相比之下,已经在继承传统保卫语言文字纯洁性上做得够出色了。央视“青歌赛”上生长在广州的歌手,不知道“五羊城”何处,又怎么样了?

吴振锋书作

说这些话,我并非为“国展”护短,我是在为书法人鸣不平!在基层,最广大的书法爱好者队伍中有一大批人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温情从事书法学习的,有的人为了学习书法,不惜重金上种种“培训班”,当然,他们有的是为了“出名”,但这个时代谁不想“成名成家”?我想,他们比在网络上“晒丑”要高尚多了。事实上,他们在社会底层,靠书法是维持不了生计的,但他们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如果没有书法这个社会基础,当代书法只能是“沙滩上的建筑”。因此,我认为的“接受次优”,不仅仅是对书法内部说的,也是对社会发声的。

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弘扬“国学”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文化是社会的定力,书法则是中国艺术的集中表现,将在当代文化中起到“平衡器”的作用。鉴此,在下认为,“国展”将是中国书协的一个存在理由。即使有朝一日,中国书协不存在了,“国展”这一机制模式也还会在社会中存在,也许,会展示出别样的景观。

 (作者系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

供稿:2019《书法报》第2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