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燕山茶社 2019-06-1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论语》泰伯篇里的话,还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这两句话有没有相似的意思?孔子这句话多被误解为愚民之说,其实不是,毫无半点愚民,相反,是让人民活的好好的,自由自在。


首先,不能断章取义曲解这句话。就是要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如果通读论语秦伯篇,你会发现,在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话,就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能感觉到什么?其中说到三样东西,诗指《诗经》,礼数,乐,拥有这三样东西,代表什么?《诗经》是非常淳朴的自由愉快的,还有礼数,社会上处处有礼数,还有音乐。这是一个多么祥和的世界?人民只要有这三样东西,悠哉悠哉,足矣。


由此,结合全篇上下句来解读,我们就知道“民可使由之”,就是说的让人民在这样的氛围下,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不可使知之”,是没有必要让人民啥都知道,只要能有舒心如意的生活(充满诗礼乐)就足够了,所谓知足常乐就是如此,知道太多,对普通民众无疑是一个负担。如果人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人和人之间就会斤斤计较,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寻很多未知,去学习很多知识,得不偿失。只要幸福和谐的生活目标达到了,完全可以不需要知道太多而去自寻烦恼。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和老子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何等相似?估计是他和老子交流之后,得到的英雄所见略同吧,因为老子在《道德经》讲过使民无知无欲的无为而治。

所以,不能拿这句话来黑孔子愚民,要知道儒学不是“红太阳”和“舵手”也不是愚民工具。而是不断教导人民“中庸之道”,教导人们知足常乐和谐友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