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管理会计导论在于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成本观,以及成本管理的一个发展历程;以及掌握与成本管理会计相关的概念、分类、构成要素及相互之关的关第。 第一节 成本 一、经济学的成本观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成本观 揭示了成本本质的经济内涵,即成本=商品成本耗费的活劳动+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W=C+V+剩余价值M)。 (二)西方经济学的成本观 《西方经济学》解释: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当然,经济学分析中还提出“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二、管理学的成本观 被定义为一种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产品产量的多少、品种的变动、质量的优劣、工时和台时的利用、资源及能源的消耗、资金周转的快慢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中有所反映。 可以对企业各方面工作起到组织和促进的作用。 三、会计学的成本观 区分狭义与广义会计学。 狭义的成本指财务会计范畴内的费用概念;广义的成本包括产品成本、项目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资本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等。 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 会计学中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关系: 本图说明: (一)把企业的资产分成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二)未耗成本为支出换取和利益在没有实际耗用前是以资产的形态存在资产负债表中; (三)已耗成本指支出换取的利益已耗用:无补偿或无贡献的为损失,有补偿或有贡献的为费用在利润表中; (四)已耗成本分两种情况:能对象化的为产品成本,不能对象化的构成期间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 (五)对象化的费用构成当期产品成本,销售出去了即为售出产品成本,在利润表中反映,未销售出去的则构成未售出产品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四、成本的分类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按成本在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流动性,可分为运营资本和资本成本。 五、成本的作用 实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耗费及其补偿价值,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价值指标,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第二节 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简单成本计算时代 (1)成本管理主体是手工业作坊业主; (2)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的确定和年末损益的计算两个方面; (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主要在狭义的生产环节; (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只限于事后的成本计算; (5)成本管理基本没有采用什么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是对员工现场监督,防止员工的偷懒和浪费。 (二)生产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 (1)成本管理主体是所有者和企业管理当局; (2)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体现为通过制定标准成本的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效果; (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主要涉及到企业供产销三大环节; (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从事后延伸到事中和事前,但仍以事中和事后为主; (5)成本管理技法逐渐丰富起来,表现以标准成本管理为主,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和使用了一些成本管理方法,如定额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控制等。 (三)市场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 (1)成本管理主体已经扩展到每一个员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全员”式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目标已经转变为通过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与考核,求得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以达到“顾客满意”,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提高; (3)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已经从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扩展到与企业所涉及的有关方面,“全过程”式成本管理基本上得以形成; (4)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已经从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事前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出现了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管理新阶段,“全时序”式成本管理也基本上得以形成; (5)成本管理方法又一次得到了丰富,比如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技法的形成和应用,但各种成本管理技法缺乏一定的相互融合性。 (四)战略导向型成本管理时代 (1)成本管理主体仍然是所有者、管理当局和员工,成为相对完善的“全员”式成本管理; (2)目标由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向取得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转变; (3)空间范围由企业内部价值链向企业的纵向价值链扩展并发展和完善; (4)时间范围已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延伸; (5)成本管理方法得到修补和完善,但也出现方法融合。 二、成本管理的含义 第三节 成本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会计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会计,是对企业成本管理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和价值补偿,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的一系列价值管理行为。 一、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 了解管理会计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连接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纽带”。管理会计目标的明确有利于管理会计系统与其所处客观环境的顺利沟通,更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良性互动。 (一)总体目标 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即为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及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策划、核算、控制和评价,以实现取得成本竞争优势的目的。 (二)目体目标 (1)成本策划,为企业未来成本战略、规划和策略的决策作定性描述、定量测算和逻辑推断; (2)成本核算,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 (3)成本控制,不断降低成本水平和提高成本效益; (4)业绩评价,对成本管理的各环节进行动态衡量,考核其目标完成程度。 二、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结构 三、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功能 策划功能、核算功能、控制功能、评价功能、报告功能。 四、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特征 具有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性、适应性等特征。 五、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组织和规范 (一)合理设置成本会计机构 (二)合理配置成本管理会计人员 (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会计规范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