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距离。进攻时,出一拳或踢一脚即可击着对方的距离,称为“有效距离”.有效距离时,双方均有进攻的机会,对于对方的进攻,也必须作出防守的反应,否则将被击中。初学者,对这种距离感无条件作反射,判断的能力也较差,进攻时,往往会产生“击空”的现象,防守也常会作出过早或多余的动作。因此,对“有效距离”的距离感训练,尤为重要。 2.无效距离。在实战中,拳、脚击不到的距离,称为“无效距离”。在无效距离出一拳或踢一脚,白费力气,出现的防守动作,也是白防,在训练中也不可忽被对“无效距离”感觉的训练。 在拳台上,一般来说,只有三种距离: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 远距离,是指拳手的相对距离在一支脚臂长度以外的距离,大约一米以上.这时任何一方无论采用什么拳法都无法击中对方。因此在实际上是无效距离或称准备距离。这种距离必须上步才能出击。反之,也是摆脱对手进攻时退却所应达到的距离。 中距离,就是指不用上步,直接出拳或出脚就能击中对手的距离.处于这种距离.拳和脚,是有效的打击手段。如果突破这种距离,再靠近对方,则形成近距离。在近距离中,长拳、直拳、侧拳脚都发挥不出正常的效力。只有勾拳、膝、肘、摔,才能充分发挥威力。中距离和近距离,实际上就是有效距离。 这二种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两人不断移动步法,三种距离经常无规律地反复出现,可说是变化无常。因此一个泰拳手要在瞬息万变的拳台上,准确无误地判断距离,以便及时地采取进攻和防守的相应措施,必须认真地培养距离感,必须经常进行条件实践和自由实践的练习。要求在大脑里产生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建立起牢固的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这是一件相当艰难而必须完成的动作。 总之,对这两种距离感能否正确、及时地作出判断,是提高技击水平不可忽视的要素。在实践中.要灵活地运用距离感,不断地调整和破坏距离,击打对方和避开对方的击打。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一定要进行专门性的“距离感”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