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复旦附中的情缘,难舍难分

 我的书海601 2019-06-13

  我与复旦附中的结缘应追溯到先师耿淡如先生的早年生涯。耿师在1917年考取复旦大学文科,大学毕业后就在复旦附中当老师,1932年被复旦大学政治系聘为教授,但他仍不忘复旦附中,又再度在该校兼职多年,直至上海沦为“孤岛”时止。日月如梭,1964年,我考取了他的研究生,记得一次耿师在与我闲聊时,曾说到他早年曾二度从教复旦附中的事,当时竟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关注。

  我与复旦附中的真正接壤,要等到儿子宇宏1983年进校读高中时。他入学不久,我与孩子他妈跑学校很勤,当时我家还住在四川北路,我们都在复旦工作,便顺道去附中看看,因首次让儿子过独立生活,我们也不放心。去宿舍看看吧,男生房间是啥样子,当然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吉亚斯牛圈”,欠打扫;去食堂看看,还真的在那儿不止一次地排队吃过饭,觉得学校食堂的菜肴不错;去教室、操场看看,教室整洁宽敞,操场很宽大,足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像模像样……至于学校的家长会,我们是轮流必去的,因而与儿子的班主任姚老师特别熟悉,就此不仅与老师,而且与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儿子自复旦附中毕业后,我与它的联系非但没有中断,反而更紧密了。缘何?我任教复旦历史系的学生中,有一些是来自复旦附中的。比如,我在给九二级学生上选修课《当代国外史学理论》时,课前总要“巡视”一下,察看他们在课前读些什么书,记得一位正在聚精会神读《发现者》,我微微一怔,在他座位前驻足,问他的姓名,中学在哪里?答曰:“周兵,来自复旦附中。”这个在国人姓名中重复率很高的“周兵”,因前冠上了复旦附中,就只此一家了。后来,这位来自复旦附中的周兵,与我节节连贯,我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现在,他成了在西方史学史领域尤其是西方新文化史领域内小有名气的学者,成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和博导,与我同一教研室共事了。无独有偶。后来也出自复旦附中的陆启宏,接踵周兵,跟我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留系任教。我虽不像耿师在复旦附中教过书,却收了来自该校的二名弟子,岂不是人生之乐事吗?

  2004年,我从虹口凉城新村搬到杨浦国权后路上的复旦书馨公寓,自此我与复旦附中朝夕相处,真是难舍难分了。早晨,当我听到从校园内传来嘹亮的集结号声音的时候,总让我浮想联翩:想起与我大学同窗的曹天任同学,附中教职与校长任内他为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电视中看到附中武亦姝的淡定与自信,力挫群雄,勇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时候;听到亲友子女考取附中或左邻右舍在附中上学的孩子考取清华北大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要为复旦附中点赞。如今,我每每走过校区时,总要透过护栏,观看学校大操场上孩子们轻灵活泼、充满朝气的身影。有道是,世上永不消逝的青春,在学校;人间最动听的歌声,在学校。(张广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