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道斌:龚贤的山水画论与笔墨语言初探

 悲愤的公牛 2019-06-14


艺术品  品艺术  艺术使人更深刻

人物状态 | 典藏知识 |艺术生活 | 资讯市场

龚贤的山水画论与笔墨语言初探 

文/任道斌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明末清初画家龚贤(1618—1689),字半亩、半千,号野遗、柴丈人等,为“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虽然他的画风前期为简淡雅洁的“白龚”,后期为浓密苍茫的“黑龚”,但其画学思想则秉承其师董其昌(1555—1636)之旨,以造境的主观能动为基调,注重水墨写意与学问修养,强调纸上烟云供养,以画为娱,以画益寿,具有浓郁的文人诗情与遗民逸致。据粗略统计,龚贤存世山水作品约有一百四十余件(册),又有《柴丈人画说》《画诀》《龚半千课徒稿》及题跋等画论。近些年来学界对其研究甚勤,画家萧平、阮荣春,史学家田洪、吴定一、傅申,学人张卉、巫佩蓉、王仲兰等皆有学术成果,探讨龚氏山水画风及诗情画境,令人阅后得益匪浅。但有关龚氏在董其昌影响下的画学思想,以及龚氏画论与笔墨语言的关系,尚有许多空间可以研究,笔者以近期所阅龚氏大轴《挂壁飞泉图》(天津博物馆藏)、《度越群峰图》,横卷绫本《山水卷》(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深山树木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及横幅册页《十二景山水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为据,做些考察,寻求相关内涵,以加深对龚氏画风特色的认识。

一、造境构图

董其昌《画旨》称:“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并主张:“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他的这种“寄画于乐”,不“为造物役者”的创作思想,即强调画家的主观能动,给龚贤以极大的启发,使他认识到画家须不受自然的拘束,发挥笔墨的精妙,在宣纸绫绢上创造世界。龚贤在《龚半千课徒稿》(四川省博物馆藏)上称:“一僧问一善知识曰:如何忽有山河大地?答云:如何忽有山河大地,此造物之权舆,画家之无极也,不可不知。”“画非小技也,与生天地同一手。当其未画时,人见手而不见画,当其已画时,人见画而不见手。今天地升沉,山川位置是谁手为之者乎?见画而不见手,遂谓无手乌乎可!欲问生天生地之手,请观画手。”这些画论表明龚贤继承了董其昌的笔墨造境论,认为画家是创造纸上世界的上帝。因此龚贤的画作具有抒写胸中丘壑的情思,在构图上殊为大胆、自由,虽是写金陵一带的山水,但却是画家本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理想美的提升,属于主观的表现主义,而非客观具象的再现。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然而在局部细节的描绘上却是师法自然,甲地之树,乙地之石,丙地之云,丁地之水,戊地之屋舍,己地之舟桥等,则可组成画家理想之境界,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因此依然是写金陵山水风貌。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龚贤处于明清鼎革时代,作为明末复社的一员,有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在反清失败后,他选择了不与新政合作的遗民生涯,追求自由的意境,以宁静、粗犷、荒率、朴野的山水来抒写沉痛的遗民情怀,寄托向往无争世界的生活乐趣,画面呈现既安宁静穆,又富有自然变化生机的气息,可游可居,可观可赏,可登可涉,可止可安。而树奇石怪、峰危屋隐、云深泉飞,更是一种遗民的奇崛磊落、孤芳自赏、卓荦不群精神。

为了使野逸之境得到更好地阐发,龚贤又秉承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关于构图的另一个理念:“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思过半矣。”“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以取势为主。”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我们从龚贤的山水大轴《挂壁飞泉图》《度越群峰图》中就可以窥见董氏所说分合简明、大处着眼、取势为主的构图方式,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如《挂壁飞泉图》,下方近景为树屋坡脚,中景为岩壑平台、楼舍流泉,上方远景为危峰高耸,势若冲天,全图浑然一气,各段以横云相隔,而又以树石相连,既分又合,仅三个大分合,便具有雄峻气势。又如《度越群峰图》,近景树景水岸,中景坡岩溪流,远景高峰顶屋接天,三段间以横云纵树为关联间隔,通幅质感强烈,浑然一体,呈现崇高雄伟的浩然气势,撼人心魄。

龚贤在构图造景上还注重纸绢画材的纵横大小,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他说:“画有三远,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深远。”(《龚半千课徒稿》,商务印书馆,1935年)如上述《挂壁飞泉图》《度越群峰图》轴,就有高远、深远之象。而横卷绫本《山水卷》就有平远、深远之象。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横卷绫本《山水卷》,右为江滨湖畔之景,近处横笔抹出几道浅滩,远处水天茫茫;中为山峦坡岸,奇树怪石,云烟流布,茅舍隐现,飞瀑降空,水气朦胧;左为曲径通幽,岚烟浸山,苍茫之间,岩壑纵横,上书浓淡有致的跋文,押印结尾,由虚至实,由实趋虚,而江湖之平远,山河之深远,一一溢于楮表。那虚和宁静的文雅之情,也让人顿生高隐之趣。

至于尺幅小品,龚贤亦注重随心所欲,让才情在无拘无束之中发挥,笔头轻松。而构图也是以取大势为旨,分合不多,具有整体感。如《十二景山水册》,描绘十二个月的不同景致,构图或为一水一岸、一水两岸、一水三岸、一水围岸,或为两水一岸、左水右岸、左岸右水,或为周实中虚、周虚中实,简单而大气,富有整体感,没有琐碎支离之弊,颇得董氏构图之遗风。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二、树石、云水、屋宇、舟桥诸法

山水画的各项具体元素,是体现画家技法高下的重要标志,在取势为主的构图中,有着落实画家审美情趣的作用。董其昌在强调文人画抒情性的同时,对树石、云烟及书法入画等技法规律皆有论述,龚贤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与笔墨实践,更有阐发,且涉及屋宇、桥梁等。

1.树法

董其昌的《画旨》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而画近景之树,“须专以转折为主,每一动笔,便想转折处,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画中景之树,“若重山复嶂,树木又当直枝直干,多用攒点,彼此相藉,望之模糊郁葱,似入林有猿啼虎嗥者乃称”;画远树“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

龚贤《山水课徒画稿》 每开25.2cm×36cm 纸本水墨 荣宝斋藏

龚贤则称:“大凡树要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亦不脆。遒劲是画家第一笔,练成,通于书矣。”(《柴丈画说》)他还认为树之间的位置须有区分,“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无根,一平头,一锐头,二根一高一下”。“三树一丛,一树有根,则二树无根”。“三株或四株一丛,一树二树相近,则三树四树必稍远,谓之破式。主树欹,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不反欹矣。主树根在下,则树梢不得高出客树之上。主树多欹者,所以让客树之直也。大丛中不妨添小树,直立如孔门弟子,冠者中杂立童子也”。(《画诀》)

至于画叶,龚贤称“画叶之法不可雷同,一树横则二树直,三树向上,四、五树又宜改变”。“一纵一横,叶之道”。“画叶原无定,惟画者自立耳”。“大约墨叶、扁点、芭蕉、披头、圆圈数种正格耳。他虽千奇万状,皆由此出”。“点叶必紧紧抱定树身始秀,若散漫则犯臃肿病矣”。(《柴丈画论》)“添叶,一树一色,叶子不可雷同。五树之下,杂以变体,十树之外,不仿雷同”。(《画诀》)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披阅龚贤《挂壁飞泉图》《度越群峰图》、横卷绫本《山水卷》等,大树之位置错落、树身遒劲、树叶繁杂,以及小树之构图造型等,无不如董其昌、龚贤师徒所说,丰富多姿中有规可循,特色鲜明。

2.石法

董其昌十分赞赏古人作画有立体之感,他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解,庶几效之。”又说:“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他还赞赏沈周所说“画石须用皴,如写大山,则隽永有味”。(《画旨》)这种以皴法加强石的凹凸立体质感之论,在龚贤这里更得到具体而巧妙地发挥,他在《画诀》中总结了自己画石的几个原则:

一是画石要有转折,不露棱角,要不方不圆。称“画石笔法亦与画树相同,中有转折处,勿露棱角”,“石不宜方,方近板。更不宜圆,圆为何物!妙在不圆不方之间”。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二是石头如人,有背、腹、面,有俯仰坐卧之姿,并要稳定。称“石有面、有肩、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卧,岂独树则然乎”,“石有背、面,面多皴,背不宜多皴”,“画石宜稳”,“石下宜平”。

三是大石间小石,互相穿插变化,石面则宜一个方向,或大小顾盼呼应,而且小石宜黑,大石宜白。称“大石间小石,染墨小石宜黑,大石宜白”,“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

四是皴法乃为衡量画石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以披麻、豆瓣、小斧劈这三种皴法为正经。称“初画高手自亦可观。画至数十年后,其好处在何处分别?其显而易见者皴法也。皴法名色甚多,惟披麻、豆瓣、小斧劈为正经。其余卷云、牛毛、铁线、鬼面、解索皆旁门外道耳。大斧劈是北派”,“吴人皆谓不入赏鉴”。

五是石头的立体感表现在黑白明暗上,要上白下黑,旁边宜黑来加以体现。称“画石块上白下黑,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平,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上述画石之外,龚贤还论及山头,称“山头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浅也。深山大壑纯用石山不妨。若浅水沙滩,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不妨用小石为脚,大山内亦宜用土山为肉,纯用石,恐无烟云缥缈之态耳”。

龚贤的笔墨实践更为具象地为观者解读了他的画论,《度越群峰图》《挂壁飞泉图》的山石造型、皴法、黑白、虚实、大小、向背,无不体现了龚贤强调凹凸明暗的立体宗旨,以及变化丰富的笔墨技法,石如人,有俯仰坐卧之态而顾盼有情,稳定宁和而生机郁勃,起伏有趣而引人入胜。

3.云法、水法

在古代画家眼中,山是有生命力的活物,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曾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他又说:“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深,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还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这种画学思想深入人心,故董其昌在《画旨》中要称:“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然山水中当着意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龚贤山水得厚重质感、清高气韵的野朴之趣,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即在于云烟流布、以墨渍出。他在《龚半千课徒稿》中称:“山下白处为云,要留云之款式方才是云,云头自下泛上,此不画之画也。”又称:“云山,云宜厚。悟之三十年不可得,后遇老师曰:山厚云即厚。”因此龚贤后期的画中出云有两个笔墨特点,一是云脚较浓,云头稍淡,二是云脚较云头为规整,不如云头多曲折弥漫浓淡变化之态。横卷绫本《山水卷》中景之烟云,《度越群峰图》及《挂壁飞泉图》之烟岚,《十二景山水册》之逸云,皆有此笔墨特征。

龚贤山水中的流泉飞瀑也甚有特色,善用“引而舒长”之法,即水的流线较长,且线条富有弹性弧度,呈现飞流的质感与动态。此外流泉飞瀑之壁所用墨色较浓,并好以云树遮住水口,让云水混沌一体,使泉瀑具有水汽蒸腾、云水莫辨的落体质感。而溪流入江湖之处、从桥下流出之处,往往以碎石间接,打破平淡之局,以显流水落差之势。《挂壁飞泉图》、横卷绫本《山水卷》《度越群峰图》中皆有表现。诚如他所说,“画泉宜得势,闻之似有声”。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4.屋舍、舟桥法

屋舍、舟桥使山水增添了可游可居的因素,龚贤在《画诀》中对此作了论述,发展了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他说:“画屋有正有旁,正为堂,旁为舍,不得倒置。”“画屋要以设身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也。”“画屋固不宜板,然须端正,若欹斜,使人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则画亦不静。树石安置尚宜妥帖,况屋宇乎!”“画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势,虽极写意,也须端正。不然令人见之心中危而不安也。”“楼阁第二层宜浅。”这在横卷绫本《山水卷》《挂壁飞泉图》《度越群峰图》中都有较好的展现,屋有堂舍之别,端正牢固,令人可居可安。

画亭子龚贤也有其画理,称:“亭子宜着高爽处。在下之亭,必矮而阔,中多柱。”“亭子有三足者、四足者,其常也。亦有多至八九柱者。有四面者、六面、八面者。”“空者为亭,实者为团瓢。”他所作的《深山树木图》及《十二景山水册》之七的山亭,即为此番景象,立于高爽处,供人登眺休憩。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龚贤的山水,尤其是江景湖景,常添风帆、渔舟,以增加生活情趣。他称:“凡画风帆,或其下有水草、芦苇、杨柳之属,皆宜顺风。若帆向东,而草头、树梢皆向西,谓之背戾,此画家大忌。”“大船着桅宜在中,小船着竿子宜在半,见有着于船头者,非是也。篷索远则不见,然不画出又无势,只得画一根。远不见人手持之处,其人隐于篷内,即不见也。远帆宜短,又是一法。”“如三船同行,一船孤,二船稍近。三船均停摆去,可笑也。”这在《十二景山水册》之七、十一中得到见证。

龚贤论桥的画理称:“平桥两面俱见者,其面必狭。”“桥有面、背。面见于西上,则背见于东下,往往有画反者,大谬也。小桥平桥,不必着栏。高桥危桥,不可不着栏。”他还称:“凡安寺观,大小亦宜视山之深浅、林之厚薄。设桥亦然,小桥、板桥,只可设于平滩沙水之际。深山大泽,须用石桥,桥头直耸出在松楸林木之外,然亦须衬贴。大石桥边必有古寺。”这些画理皆为现实观察所得,符合当时生活状况,使画面更具有游居观赏的内涵,《十二景山水册》之一、二、三、五、六、七的木桥与石桥,可见龚氏创作理念之一斑。《挂壁飞泉图》中景之廊桥,亦极有生活之趣。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三、其他

龚贤的画论与笔墨语言,是其外师古人、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也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结晶,论如其画,画如其论。他说“既能识,复能画,则画必有理”,从这层意思上讲,他是董其昌的好学生。

龚贤《十二景山水册》 每开30.2cm×62.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贤笔墨语言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淡墨起笔,层层复笔,渐次渲染,而复笔与渲染则有轻重多寡之别,又有错位叠加之巧,有的复笔达十余次之多,而在最终一次渲染后又勾勒补充点醒,加强了画面的凹凸变化。他的山水,前期疏朗俊逸,后期黑密厚重,看似混沌,而笔笔清楚,有迹可循。整体具有虚实之变、烟云之幻、纵横之妙、沉稳之态;皴法生动、苔点老辣,造型出人意表却和谐大方,富有静逸、宁和、荒率、粗朴的野趣,天真豪迈,写出了明代遗民心中那不被征服的山水,吐露了倔强孤傲的民族情感。诚如龚贤所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见龚贤《山水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龚贤 挂壁飞泉图 273cm×99cm 纸本水墨 天津博物馆藏

因此读龚贤的画应将他的画论与笔墨语言结合起来,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结合起来,画与论互证,史与画互证,多读多看多思,方能较为完整地理解他的艺风与画境。关于他的“积墨”法等,王伯敏、萧平、贾又福等先生论述甚详,拙文于此不再赘述。然而读懂他的画理,包括明白他的树石云水屋舍舟桥之法,方能寻根溯源,辨别真伪,有助于认识他山水荒率野逸的真面目,理解他孤傲不屈的遗民情,则是无疑的。

 龚贤 云壑松荫图 174cm×49.4cm 绢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2.《龚贤研究》,《朵云》第六十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6月。

3.田洪编著《龚贤书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4.王铁全编《荣宝斋画谱·龚贤课徒画稿》,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

5.萧平编著《龚贤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6.颜晓军、田洪编著《龚贤研究文集—纪念龚贤诞辰39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见《艺术品》2019年第5期

责 编  杨元元

本期新媒体编辑 唐 昆

邮局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荣宝斋在线

官方商城购买《艺术品》期刊↓

主管单位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荣宝斋

出版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辽宁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东省书法院

吉林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

马五一  王岳川 王明明 王家新 王登科 王 镛 牛克诚

冯 远 卢禹舜 丛文俊 刘曦林 李虹霖 李 翔   齐东方  

陈佩秋 吴为山 吴悦石 张建平 张德祥 苏士澍   邵大箴 

邹 涛 林 阳 范 扬 范存刚 范迪安 唐 辉   耿宝昌 

徐 里 崔 伟 梅墨生 程大利 韩天雍 雷振芳   管 峻 

傅熹年 薛永年

出 品 人:  朱   涛

主      编:王登科

编辑部主任:唐 昆

责任编辑:唐 昆 杨元元 王可苡 侯文佳

美术编辑:许雪霁 袁 璐

校      对:王桂荷 韩珊珊

杂志介绍

荣宝斋《艺术品》杂志是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荣宝斋主办的艺术综合资讯类月刊。本刊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艺术品市场投资情况,依托荣宝斋的资源,打造艺术品市场的权威平台。为中国艺术品行业和市场服务,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核心媒体。

在“《艺术品》,品艺术,艺术使人更深刻”的办刊理念下,在学术的象牙塔与大众生活之间搭建起互动平台。

现期刊分为四大板块,主要栏目有:

 “人物·状态”——人物、关注、艺坛

 “典藏·知识”——珍品、论坛、金石、鉴定、赏析、地域、海外、说艺

 “艺术·生活”——文玩、生活、行旅、边写边唱、影像

 “资讯·市场”——微言、巡礼、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