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山访古之报慈桥

 66届钱大志 2019-06-14


 常熟史志◆虞城往事 第61期

 投稿邮箱:652371646@qq.com

 虞山,过去有“出蛟”一说。五六十年代,山上草木不多,夏季暴雨,山水冲泻而下,滞留山麓,一时排不出去,茫茫一片,俗称“出蛟”。

报慈桥边容易出蛟。

    桃源涧  摄影:李献

它西面是山高坡宽的石屋、桃源两涧,水量大,东面有一道低岗阻水,报慈浜窄小,一时排不了那么多的水,暴雨袭来,水涨过膝,阻断交通,茫茫一个水世界。现在山上树木长起来了,有了蓄水能力,再无此种景象发生。

 报慈桥离常熟城旱北门不足一公里。虞山北路是一条山麓大路,西边郁郁葱葱的虞山北坡,东边是坦荡如砥的沃野田畴。一路景色诱人,清初本邑状元汪应铨有诗:

山郭晴光照翠筠,依然破戒省前身。

风凉更为传清梵,山好犹应识故人。

壑谷盘回都是路,草花幽寂自长春。

共师会到无言处,却信人间幻是真。

民国诗人金鹤翔的诗更生动:

菱塘西畔少尘轩,小憩闲亭问故源。

乘兴呼朋游竹径,看人飞马下山村。

女妆都结蜻蜓辫,樵担犹挑蟋蟀盆。

重过报慈桥下路,名园非昔久关门。

  站在报慈桥上,抬眼望,一条山涧从箬帽峰与维摩寺之间迤逦而下,涧边有岩洞轩畅似屋,名为石屋涧。传说,当年姜太公“隐东海,居此”。

明初苏州才子高青邱有诗:

双崖立幽涧,一洞开深宇。

青障近为邻,白云闲作主。

不受杜陵风,可避河朔暑。

华栋几回新,渠渠独千古。

   石屋涧 摄影:虞山雨辰

涧水流到山麓大道边,汇合桃源涧水,成一河浜,叫报慈浜。报慈浜上的桥,叫报慈桥。

报慈桥还有句邑人熟知的歇后语:“报慈桥吃抬头,小吃大回账。”“抬头”指临时搭建的饮食棚,菜肴不怎么样,但价钱不便宜。

桥名“报慈”,跟附近的报慈寺与周容墓有关。石屋涧下,原有“报慈寺”。

元版《至正重修琴川志》的山川示意图,虞山北麓依次为报慈寺、兴福寺、顶山寺三大寺院。到清代初年,寺已废弃,钱陆灿《康熙常熟县志》一笔带过:“报慈教院,在县北五里,崇宁五年建,内有十六观堂,久废。宝祐二年,寓人赵云安崇骥重修,仍置田给之。”

到清末,《重修常昭合志》,不再提起,人们已把它忘了。

周容墓即周孝子墓。钱《志》:“周孝子墓在虞山北麓报慈里,父百十检点,母朱氏,亦葬此。”周容为本邑著名孝子,死后,经皇帝批准,立庙纪念,是为周神庙。城中,周神庙所在里弄,称周神庙弄。

报慈寺建于北宋徽宗时,周容卒于南宋孝宗时。两者相差六十余年。报慈的地名应该来自报慈寺,而不是周容墓。今寺与墓都已不在,只有报慈桥使人想起旧迹。

今存报慈桥名胜是“旧山楼”,它是常熟一大藏书楼。金鹤翔诗称的“名园”即指此园。

乾隆年间,邑人赵同汇由江阴带一株红豆树来此居住,是赵氏家宅之始。其实,这里早有名居,明初名臣吴讷,在此有别业“思庵郊居”,明末名臣魏浣初,在此有“乐宾堂”。吴讷直到他的孙辈吴堂,都住在这里。

吴讷居于此,进城出城都走山麓小路。有一次,他碰到一个进城卖柴的樵夫,樵夫避让路旁,说:“平民让贵人。”吴讷也避让路旁,说:“轻身让重担。”乡间传为美谈。

清人赵同汇在此建藏书楼名“总宜山房”。其子赵元恺,藏经史典籍,名噪一时;到清道光年间,其孙赵奎昌,又于宅东,筑“半亩园”。

赵氏三代,邑称报慈里赵家。到第四代赵宗建,咸丰时因抗洪杨有功,有人推荐他做太常寺卿,他不愿赴任,专事收藏古籍。

据《旧山楼书目》,仅宋、元刊本及著名手抄本就有二百余种,其中最突出的,除《古今杂剧》外,还有宋本《窦氏联珠集》、元本《资治通鉴纲目》残本、司马光《资治通鉴》草稿本、朱熹《大学章句》草稿本、钱谦益甲申、乙酉日记两本、信札及《红豆庄集》手稿等,件件是国宝级的秘本,至于明刻本、抄本和骨董、书画等,不胜枚举。

翁同龢父亲翁心存未闻达时,在此设书塾教书。翁同龢与赵宗建有通家之好,两人交往甚密,赵先翁而卒,墓志由翁撰写。现在,旧山楼被包进了报慈小学新校园内,将得到妥善的保护。

重建后的旧山楼,来源:报慈小学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