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自体心理学(I)-国际自体心理学学会文献

 传说xlghy6q6fm 2019-06-14

作者:Barry Magid, M.D., Estelle Shane, Ph.D

翻译:邹柳

本文发表于2017年IAPSP会刊

我们对关系的概念与Stephen Mitchell的观点一致,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统一的理论去定义它,它是由从依恋到相互关系到双向性这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理论构成的。事实上,正如Jody Messler Davies所说的那样,目前关系的大伞涵盖了一系列广泛的视角,其中包括受以下因素影响的关系理论:克莱恩-比昂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当代自体心理学理论和人际间理论。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以上这些理论和学派可以说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决定性的特征(1953 Wittgenstein, L. (1953),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ondon: Blackwell.[Google Scholar])。

和Davies的观点一致,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后科胡特时代当代自体心理学的关系自体心理学,其最好的理解方式是将其作为一个递归地演变发展的关系的理论,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他关系理论的持续的对话,而不是有关自恋或者共情的理论。关系自体心理学包含了许多其它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动力系统敏感性的现代观点,婴儿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和认识论的理解。

因此,首先,我们将讨论科胡特经典自体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以及在其最初的贡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主要领域。然后,我们将描述关系自体心理学和具身关系之间的八个交汇领域,展示关系自体心理学如何增强或挑战其他关系模型中相应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某些点上看上去是相互兼容和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的思想流动顺畅(例如,来自依恋理论的一些模式),而在某些点上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有些模糊,思想的融合有些困难甚至是抗拒(例如,幻想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下面列出的是经典自体心理学和关系自体心理学之间交汇的七个方面:

自体是临床和理论关注的中心,

自体客体功能的意义,

共情和内省的核心性,

攻击性不是一种性驱力,而是为了应对挫折和恶化,

作为自我保护的防御,

以及

精神分析是对发展过程的恢复或促进。

第一个交汇:自体和自体客体的概念

科胡特从一开始就坚持认为,一个人首先是一个主体性的轨迹,主体性从一出生就存在,并在与同调的养育者的互动中迅速发展。科胡特概念中的自体拥有本来的、凝聚的、内在的设计。然而,关系自体心理学中的自体不再被理解为一种预先形成的心理结构,而是一种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一系列浮现的意识、依恋和情感能力的集合。这种浮现的自体是通过与养育环境的双向互动而发展起来的: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环境。

传统上,自体心理学使用自体客体功能或自体客体体验来表达这样一个事实:自体客体指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能够为自体的幸福提供必不可少的、稳定的建构功能。或许科胡特坚持把自体客体作为功能而不是人的观点阻碍了经典自体心理学从一人到两人模式的发展。显然,科胡特自己总是从一人角度来定义自体心理学,他解释说,这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人,精神分析的情况只涉及一个人,也就是病人,分析师在这种情况下只为其提供需要的发展体验,而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拥有自身权利的人。关系自体心理学家通过重建自体客体的人格和主体性对这一经典的自体心理学建构进行了修正,从而呈现出一个由两个主体组成的精神分析环境,其中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独立的主体性。只有改变将分析师仅仅作为一个提供服务的功能的限定,而定义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能够提供自体客体功能的人,才是关系自体心理学真正起效的方式。

科胡特极具灵感地创造了自体客体,让其作为一个单词呈现出自体存在的本质。没有独立的自体这么一说,也没有单独的自体体验;没有笛卡尔式的、拥有特权的、私人的内在世界。在温尼科特的格言中也有类似简单而明显的呈现:“没有婴儿这种东西”“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1947 Winnicott, D. (1947),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64.[Google Scholar])。婴儿不断发展的对自我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对周围环境的感受都是从自体-他人的主体间系统中浮现出来的。Benjamin描绘了自我和他人通过交互认知而共同出现的画面——我就是那个让妈妈微笑的人;妈妈也是让我微笑的人,这提供了一个符合自体心理学的自体客体与自体-自体客体矩阵的关系性描述(1988 Benjamin, J. (1988), The Bonds of Love. New York: Pantheon.[Google Scholar])。

对自体不是一个内在的结构而是能力和期望的递归模式的思考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模式并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来自于自体-自体客体环境系统。因此,自体客体的概念有助于解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部客体乃至内部客体的概念。我们的能力——诸如情感调节、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互动的调节——既不存在于自体的内部,也不存在于自体的外部。它们是作为一个自体-自体客体单元或系统的一部分而产生、组织或失败的。因此我们认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基于过程语言,而不是基于结构;基于动力系统而不是基于内在客体、投射或表征;是非线性而不是线性的;是主体间的而非心灵内部的。

科胡特最初提出的自体-自体客体单元有一个严重的限制,即它被概念化为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共情的分析师仅仅被认为是病人自体功能的提供者,而病人被认为是分析师积极关注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关系自体心理学中,自体-自体客体关系被概念化为双向的、主体间的关系。因此,尽管母亲/分析师确实为婴儿/病人的发展需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自体客体功能,但婴儿/病人的回应、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过来也为母亲/分析师提供了自体客体功能,例如持续地肯定她是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