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长在手上了咋办,用这味药一熏就好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对于真菌感染所引发的脚气 ,我们现代人都很熟悉了。但是,如果因为脚气瘙痒,而用手去抓挠,则很可能让双手也被传染上。于是,就生成了手癣。说白了,就是通过传染,脚气长在了手上。 这个时候,可就尴尬了。患者表现多为三种类型。一种,就是出现在指端和腹侧的小水泡。皮损不断蔓延 ,甚至可能蔓延到手指甲部位,形成甲癣。第二种,就是患处出现潮红色的斑片,境界清楚,局部糜烂湿润,经常还会流水出来。第三种,就是患处皮肤肥厚粗糙,有鳞屑。局部还会皲裂疼痛,冬天裂口很深。这种手癣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则容易让手指失去弹性,以至于屈伸不利。 这个情况怎么办啊?在这里,本订阅号给您说一个简单的办法。这个办法,至少在清代,是在民间颇为盛行的。这就是用艾叶。 原文如下:新蕲艾四五两,将水三四碗,煮五六沸,入大口瓶之内盛之,用麻布双层缚瓶口,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药冷再熏,如神。翻译过来,就是取新鲜的艾叶四五两(大约150克),水三四大碗,煮沸五六次,然后把药液倒入较大的口瓶之中,用布绑覆瓶口,然后将手放在瓶口处熏。这样就可以调治了。 这个办法源于哪里啊?源于《串雅内外编》。它是清代医家赵学敏编著的。这里面所记录的,都是当时“走方医”常用的单方。什么是“走方医”?它其实就是对江湖上没有固定行医地点,靠医术糊口的江湖游医的蔑称。这类人在更早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着一副铃铛走街串巷,所以也被称作“摇铃医”。虽然这类医生在当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的医术在有些时候,是值得肯定。尤其是他们的一些单方验方,由于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因此颇具科学性。相传,李时珍的父亲,就是一味“摇铃”的游医。 那么,这个艾草熏蒸患处的办法,到底能不能治疗手癣呢?答案是肯定的。 艾叶这味药,源于《名医别录》,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如肝经、脾经和肾经。它固然可以温经散寒、止血止痛,但是其枯燥杀虫、辛温除湿的作用,也很明确。所以说古代常用艾叶来除湿止痒,治疗皮肤湿疹瘙痒、阴疮疥癣等疾。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艾叶的水浸剂和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烟熏之法抗菌效果尤为明显。所以说,用艾叶水煎外治熏蒸患处,的确可以起到抑菌作用,除湿杀虫,有利于患处恢复。 所以说,一些古老的民间土办法,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它们是有着一定科学道理的,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注:艾叶分白艾、青艾,白艾少青艾到处都是,但青艾没这效果。 滋阴润肺,清热利尿。治百合病,邪郁日久,发热,小便赤涩者 百合滑石散 【处方】 百合30克(炙)滑石90克 【制法】 为散。 【功能主治】 滋阴润肺,清热利尿。治百合病,邪郁日久,发热,小便赤涩者。 【用法用量】 饮服9克,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养肺,宁嗽,止血 百合固金丸 【处方】 百合2两,生熟地2两,玄参1两半,骨皮1两,川贝8钱,兜铃1两半,当归1两半,紫菀1两半,白芍1两半,沙参1两,寸冬1两,桔梗1两,炙甘草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2钱重。 【功能主治】 养肺,宁嗽,止血。主肺病咳嗽,痰中带血,午后痨热,骨蒸盗汗,干嗽无痰,喘嗽音哑。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前白开水送下,日2-3次。 【注意】 忌食辛辣等物。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百合固金丸 【处方】 百合100g 地黄200g 熟地黄300g 麦冬150g 玄参80g 川贝母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桔梗80g 甘草100g 【性状】 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 【炮制】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9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气喘咳嗽15余年,处方白芥子 邓某,男74岁。患气喘、咳嗽、痰多15年余。每逢冬春两季,感冒。气候稍变,旧病复发,屡经中西医 治疗,喘促,便秘,心悸越来越重。近因劳倦,气候突变,老病复发。当地三甲医院给予抗炎、平喘、 化痰治疗10天。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前来李先生诊治。刻诊:喘疾、胸闷、咳吐大量泡沫痰涎,唇甲青 紫,腹满硬痛,小便清长,心悸烦躁,失眠,便秘难行。舌质紫暗,苔黄白腻,脉弦涩。诊断:肺胀、 便秘(痰饮水湿,瘀血互结)诊以温肺化痰,活血理腑。处方: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30克, 桃仁10克,酒大黄6克,水蛭6克,虻虫6克,三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咯痰显著减轻。药已中病,将原 方加西洋参10克,虻虫3克,酒大黄3克,守方嘱其服用1月。喘咳咯痰平稳,大便已畅快。案:《辨证 录·卷之九》云:“人以为有硬屎留于肠中也,谁知有蓄血不散乎,夫蓄血之证,伤寒多有之;今其人不 感风寒之邪,何有蓄血之病?不知人之气血,无刻不流,通于经络之中,一有拂抑,则气即郁塞不通, 血结停住不散,于是遂遏于皮肤而为痛,留于肠胃而成痛,搏结成块儿,阻住传化之机,隔断糟粕之 路,大肠因而不通矣。治法宣通大肠,佐之逐秽之味,然草木之药,可通无形之结,不能通有形之结 也。血乃有形之物,必得有形相制之物,始能入其中而散其结,方用抵当汤治之。”今人有“痰瘀同 源”“痰瘀相关,痰瘀同治”之妙论。痰滞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痰瘀相关为病。《金匮 翼·便秘》:“冷秘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本例患者长期久咳,肺 脾心俱损,气血津液阻塞,痰饮瘀水互结,上则肺气不宣,心脉瘀阻,中则脾运失输,下则流注大肠, 故令秘涩。治以温化痰饮,活血化瘀,荡涤秽浊,方证相应,药少而精,收敛良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三子汤 【组成】 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山药60g,玄参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效】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主治】 肺气肿(痰涎壅盛型)。 【附记】 刘长天用本方治疗多例肺气肿咳喘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一般服药1~3剂后即可见效,服 至10剂多可临床治愈。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百合固金汤 【处方】 熟地 生地 当归身各9克 白芍 甘草各3克 桔梗 元参各2.4克 贝母 麦冬 百合各1.5克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治肾水不足,虚火刑金,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或咯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现用于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中后期、肺癌、咽炎等属肺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20粒。 【备注】 方中百合、生熟地滋养肺肾阴液,并为君药;麦冬助百合以养肺阴,清肺热,玄参助生熟地以益,肾阴,降虚火,共为臣药;当归、芍药养血和营,贝母、桔梗化痰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阴液恢复,肺金得固,则咳嗽、吐血诸证自愈。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上热血虚咳嗽 百合二母汤 【处方】 百合1钱,知母1钱,贝母(去心)1钱,麦冬1钱,白茯苓8分,天花粉8分,前胡8分,陈皮(炒)7分,白术7分,黄芩7分,桔梗7分,五味子9个,生地(酒炒)5分,甘草5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上热血虚咳嗽。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空心、食远各1服。 【摘录】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黄汤 【别名】 百合汤 【处方】 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1升。 【功能主治】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用法用量】 百合汤(《伤寒全生集》卷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百合生地黄汤”。 【各家论述】 1.《千金方衍义》:百合病若不经发汗、吐、下,而血热自汗,用百合为君,安心补神,能去中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结自行,故大便当去恶沫也。 2.《金匮要略心典》: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气中之热,地黄色黑入肾,而除血中之热,气血即治,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则热除之验也。 【摘录】 《金匮》卷上 头疼头晕的原因 1、偏头痛 偏头痛患者多见于女性,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倍。这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的。 2、心脏病 冠心病早期,症状尚轻,有头疼、头晕、精神不易集中、健忘、耳鸣和四肢无力等表现。 3、血粘度高 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发生困倦、头晕、乏力等症状。 4、贫血 还会有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5、高血压 高血压的疼痛部位往往在人的后脑勺,比较容易分辨。一般表现为持续性的钝痛或者胀痛感,除了有头痛头晕的表现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症状。 6、颈椎病 常伴有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 针对头疼头晕的食补 老安推荐 1、芹菜:能够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起到镇静、安定、止痛的作用。 2、桑叶: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 3、菊花: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口干、目涩,或肢体疼痛、麻木等症者。 4、酸奶:利于睡眠、镇静,可缓解头晕头痛。 5、无花果:防止血脂沉积,扩张血管。 6、薄荷:有疏风散热、清头目、利咽喉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头晕、头痛。 最后老安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的现象时,千万不可轻视,要及时检查,明确病情,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白癜风 如意黑白散:旱莲草90克,白芷60克,首乌60克,沙蒺藜60克,紫草45克,重楼45克,丹参30克,苦参30克,苍术24克。 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勿泄气。每日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另外用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水酒各半浸泡一周后用之,擦洗。 云南来春茂方。我曾用此方治二例轻证,头部铜钱大,均治愈。大面积没有治过,效果不知怎么样,如有机会可以试一试 类风湿药膳 有些类风湿的老病号,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寻找一些药膳来配治疗,他们感觉到有些药膳确实对类风湿的防治有辅助作用。药膳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根据不同的地区气候、饮食特点、疾病的证型等,创立了不少药膳,现择取部分常用药膳如下。 (1)参蒸鳝段 原料:鳝鱼500g,党参10g、川当归5g、火腿片150g、生姜2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鳝鱼除头去杂、洗净切段,锅内放清水,放葱、黄酒、椒粉适量煮沸后,将鳝段放入沸水锅中烫一下捞出,排列在小盘子上,而后放火腿片、党参、当归、葱、姜、黄酒、胡椒粉、食盐及鸡清汤,盖严后浸湿绵纸以封口,上笼蒸约1小时后取出启封,去葱、姜,加味精即可。每周2~3剂。 功效:补虚损、祛风湿。适用于腰膝酸软、筋骨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2)龙凤煲 原料:老母鸡1只,乌梢蛇1条,淮山药、枸杞子、沙参、红枣各10g食盐、味精、姜片等调味品各适量。 制法:将老母鸡除毛、内脏等清理干净后切块;将乌梢蛇去皮、胆、血、头后切段,诸药择净与鸡肉、蛇肉一同放入大沙锅中,加入清水及调味品等,上火煲熟即成。每周2~3剂 功效:祛风除湿。适用于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 (3)木瓜田七猪蹄汤 原料:木瓜、田七、怀牛膝、续断、当归各10g,砂仁4g、猪蹄爪2只,料酒、葱花、姜末、精盐、味精、五香粉各适量。 制法:先将猪蹄爪残毛除净,清水洗净后剁成几大块备用。将木瓜、田七、怀牛膝、续断、当归分别拣杂洗净,晾干或晒干后切成片,同放入纱布袋中扎紧封口,与猪蹄爪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旺火煮沸后烹入料酒,改用小火煮1小时,取出药袋,放入洗净的砂仁(布包),加葱花,继续用小火煮至猪蹄爪酥烂,加精盐、味精五香粉拌和均匀即成。佐餐当菜。 功效:舒筋活络,凡气血两虚型退行性关节炎病尤为适宜。中医常用以治疗风湿筋骨痛,腰膝酸痛等,著名的“木瓜丸”等治疗风湿痹痛的效方,都以木瓜为主要成分。 (4)苡米狗骨汤 原料:苡仁、淮山药各10g,赤小豆20g,狗排骨1000g,生姜20g,盐、料酒、味精等。 制法:将生姜洗净,去皮绞汁待用,狗排骨洗净,剁成小块,用料酒、姜汁腌渍约20分钟后,捞出汤汁,然后与苡仁、淮山药、赤小豆一同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500ml,武火上煮沸30分钟,再改用文火慢煨1~2小时,放食盐、味精,趁热食用,佐餐食 功效:温中补虚,除湿通痹。适用于风寒湿痹的肢体疼痛、手足痉挛、屈伸不利,情志抑郁的食少、脘痞等症有一定效果,是风湿性关节炎及精神抑郁症患者之辅助膳食。
治疗阴囊血肿 ·琥珀散· 【组成】 琥珀28g。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本散1g以温开水调和吞服,每日服2次。连服数日。 【功效】 活血消肿。 【主治】 阴囊血肿。 【附记】 屡用效佳,一般服药8~10天即可治愈。 ·硝黄散· 【组成】 大黄100g,玄明粉50g,白矾6g。 【用法】 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次取本散10~15g,用沸水冲药末,再用纱布蘸药液热敷阴囊部,每次5~10分钟,每日3或4次。 【功效】 清热凉血、软坚消肿。 【主治】 阴囊血肿。 【附记】 屡用屡验,一般用药5~9天即获痊愈。 滋阴清热。治百合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百合地黄汤 【别名】 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处方】 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200毫升 【功能主治】 滋阴清热。治百合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用法用量】 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 【注意】 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小儿龟胸 百合丹 【处方】 川大黄3分(焙),天门冬(去心,焙)半两,杏仁(去皮,炒)半两,百合半两,木通半两,桑白皮(炒)半两,甜葶苈(纸上炒)半两,烂石膏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龟胸。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后、临卧熟水化下。 【摘录】 《得效》卷十二 小儿龟胸 百合丹 【别名】 百合丸 【处方】 桑根白皮半两,木通半两,川朴消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半两,川大黄半两,天门冬(去心)半两,百合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小儿龟胸。 【用法用量】 百合丸(《卫生总微》卷十九)。 【摘录】 《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 一个治疗胃溃疡,强壮脾胃的方子 为什么生气了就没有胃口?为什么焦虑会让你食欲不振?为什么会气到肚子疼?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前面我们聊了影响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是:容易生气,那么生气了就会出现肝气不舒的情况,肝气不舒又会造成脾胃出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经常生气过后就没有什么胃口,就是这个原因,于是经常情绪出问题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脾胃问题,比如说:胃溃疡、胃痛等等,去医院检查,西医只能看到病变部位,于是告诉你这是胃病,按照治疗胃病的方法给你治疗,可是结果往往都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根源在肝,是因为肝的问题,克伐到了脾胃,所以单纯治疗脾胃效果往往不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治疗这种病症的方子,叫做黄芪建中汤,这个方子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我们先来看一下方子: 黄芪建中汤:黄芪6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 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饴糖30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黄芪是补脾胃、补气的,桂枝温阳化气、有疏肝的作用,白芍柔肝养血,滋养经脉,炙甘草、生姜、大枣都是入脾胃,滋补脾胃的,饴糖在这块的主要作用,是让药液在胃部多停留一会,同时也有滋补脾胃的作用,这个方子里面桂枝、白芍用来舒肝、柔肝养血,其他的药都是调补脾胃的;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就是说,看到肝有问题了,知道会影响到脾胃,这个时候赶紧要强壮脾胃。 这个方子的思路很清晰,主要补脾胃,同时舒肝,专门治疗这种因为长期情绪问题引起的胃病,针对现在西医诊断的胃溃疡有特别好的效果,同时对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动辄自汗这些情况,效果也是特别的好。 朋友们如果有脾胃虚弱、长期焦虑引起的胃痛等情况,不妨试试这个方子,一般用上一周就会有明显改善。 治病一定要找到病的根源,不是看到哪有病变就冲哪去,很多西医所谓的“炎症”,其根源都不在病变部位,这些都是症状,你要是只盯着症状,就像是在和“影子”打架,真是瞎耽误功夫! 中医守护我们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给我们流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到了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珍惜老祖宗给我们的这些“宝物”,只知道抱着西医的那些诊断数据,喝着一个个小药片,却不知道自己去用心感受身体的反应,聆听身体想告诉你的声音,实在可悲啊!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 石膏茶 清胃泻火,祛风止痛 【主要材料】:煅石膏15克、川芎15克、炙甘草3克、茶叶适量、葱白3克 【做法用法】 1. 将石膏、川芎、甘草研为粗末备用。 2. 药末与葱白、茶叶放入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15分钟。 3. 每天1剂,代茶频饮。 【茶疗功效】:石膏具有清肺的功效,川芎祛风止痛,葱白协助川芎散风邪。茶叶与石膏搭配可起到清内热作用。甘草缓和药性,又能泻火解毒。 【注意】本茶适宜患有两目红肿、掀痛、畏光、泪下者饮用。但脾胃虚寒、高血压患者不宜饮用。 煅石膏 【别名】石膏、熟石膏、灰泥 【性味】性寒,味辛甘 【功效】具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 【主治】用于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椅子上的小运动 坐在椅子上,左右两手拉住椅子的下方,背伸直。然后,心中默念拍子,用背及手的力量把椅子往上拉,维持大约6~10秒,做5次。这个动作有利于美化背部的曲线。 浴室里的小运动 坐在浴缸里,双手拉紧毛巾,用脚掌踩住毛巾,手臂可以弯曲,心中默念着拍子,把背伸直,维持约10秒,做5次。这一动作也可以美化背部线条。 床上的小运动 一、躺在床上,双手抱住右腿,将右膝盖往胸部方向靠近,头往右膝盖靠近,停5秒,换另一侧,重复10汉。躺在床上,双手抱住双腿,将膝盖向胸部方向靠近,头往膝盖靠近,停5秒,重复5次。 二、平躺在床,使背部平贴在床面上,两腿靠拢,将膝盖转向右侧,停5秒,再将膝盖转向左侧,放松,重复10次。 三、平躺在床上,以双手支撑着腰部、慢慢将腿举过头部,直到感觉拉到腰部为止,放松,重复5次。 看书时的小运动 趴在沙发上或床上把双腿伸直,脚背着地,然后,双腿上下运动,上半身不动,做5次。 静坐时的小运动 一、盘坐。身体向倾,上臂往前伸展,直到感觉拉到背部的肌肉,停5秒,恢复坐姿前,可先将双手放在膝盖上,再慢慢将身撑起,重复5次。 二、坐姿。两腿弯曲抱在胸前,下巴垂向胸部,再缓缓后躺,前后滚动,放松,重复5次。 |
|
来自: 随缘522 > 《5...秘方、偏方、验方\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