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风云之铁面包公:朗朗青天,浩浩乾坤

 金色年华554 2019-06-15

关于包公包拯的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无论是文学形象,戏曲形象,抑或是荧屏形象,谁都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黑面弯月,端坐公堂的青天老爷。今天,我就简单讲述一下历史上的包公。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迈,不忍远离,便放弃了大好前程,留下来陪伴父母。受任监和州税后,又因父母不愿让他远离,于是他辞官回家赡养父母。直到父母去世,他在父母墓前搭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不忍离去。在乡亲的劝说下才远赴为官。至孝的品质也为他后来的清名奠定了品质的基础。

1041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端州这个地方盛产砚台,以前的知府进贡时都大肆敛财,掠夺超过进贡数几十倍的砚台结交朝中权贵。而包拯除了每年规定的进贡数额,未曾多拿过一个砚台,清正可见一斑。后来在朝中担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等重要官职,多次提供谏言,主张内肃朝政,外备军兵,应对强敌。庆历新政时也提出过主张,贬斥朋党,大多得以采纳。

后来包拯出任开封府尹,拒绝行贿,刚正不阿,百姓都称他为“青天”。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朝中权贵也都知晓包拯为人刚强坚毅,因此敛财所谓也大多收敛。当时,权贵们喜爱园林楼榭,在京城筑起一座座园林,侵占了惠民河,导致了河道堵塞,引发京城水患。包拯立即令人拆毁那些园林,丝毫不顾及权贵们的颜面。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朝中也屡次仗义执言,弹劾有罪之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次担任转运使,这是个油水丰厚的差事,王逵在其中大肆盘剥,残害百姓,杀人不计其数,弄得怨声载道。但由于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也受宋仁宗信任,因此无人敢直言,也更使其有恃无恐。但包拯不顾这些,当朝之上正言弹劾,连续七次上书,甚至与仁宗直面说到:“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他朝臣多少位他捏了把汗,也佩服他这份勇气,终于仁宗醒悟,罢免了王逵,包拯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地方大员,几乎有罪者都受包拯弹劾过,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括在庐州任知县时,由于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他的亲朋故旧以为能得到庇护,于是胡作非为,干了不少违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刚正可见一斑。

包公为人严肃刚正,清廉为官,可谓百官中的表率,在百姓中也广受赞誉。在他的眼中,没有身份,没有权力,只有公正,只有人民,只有本心,这也是他能够收获赞誉的保证。包拯曾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世人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虽为朝廷命官,他平日的吃穿用度也和百姓并无两样。他去世后,宋仁宗大为哀痛,追赠礼部尚书。百姓也大为感伤,“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莫不为这位青天大老爷哭泣。

包拯的形象在文学,在戏曲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也更使其广为人知,称了一代不朽的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