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头晚报

 青梅煮茶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包拯是北宋名臣,其事迹被编成话本、戏曲,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和上演,包拯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脸真的很黑吗?

古代选拔官吏注重外表,比如《新唐书》就记载了,唐代选官第一项就是看体貌。《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

长得帅有时候真可以当饭吃,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的进士科,有考生不服,控告主考官徇私舞弊乱点状元。宋太祖赵匡胤令状元宋准在殿前复试,看到宋准“形神伟茂,程试敏速”,狠狠地夸奖了一番,表示这个新科状元完全名副其实。宋准因为形象好,不久便受命出使契丹。无独有偶,在几十年后的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夏,包拯充任契丹正旦使,一直到次年春天才回来。

包拯能够担任外交官,可见其相貌当是仪表堂堂。流传后世的画像也印证了这点。

一是私家画像。清朝初年,吏部左侍郎熊文举曾在安徽包氏家族中亲眼见过家传的包拯画像,发现包拯长得“伟美”,和他小时候在村里看包公戏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二是官方画像。古代名臣的官方画像,有流传于后世的,清朝都是放在南薰殿。包氏家族祖传画像和南薰殿官方画像都表明,包大人被后世“黑”了。

包拯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口碑,让他成为后世的青天形象。青天形象在宋代还较为写实,越往后演绎色彩就越浓。

元杂剧包公戏现存12种,主要塑造了包大人刚猛严明、打击豪强的形象, 而对其面相描写极为简略。《小张屠焚儿救母》:那爷爷(包拯)睁双怪眼乌云黑,两鬓银丝雪练白。

到了明朝,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包大人开始变丑了。如《鱼篮记》第二十二出,写包公生得丑,父亲憎嫌母弃轻。《珍珠记》第二十一出《诉冤》,写包公自幼生得丑,爹娘兄弟苦欺凌。亏得嫂嫂抚养,长大成人。

丑化的同时,也开始神化,如明朝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包待制出身传》反复强调包大人是文曲星下凡。

丑化兼神化的演绎,契合底层百姓的心理——“磻溪老钓叟,坐为周之师。屠狗与贩缯,突起定倾危。”比我出身更低、长得更丑、年龄更大的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我还是有希望的。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包大人的脸终于开始变黑了。成书与万历朝《百家公案》,在“断斩王御史之赃”一案中,讲述包拯的长相特征是“黑脸”“黑汉”。

因晚明雕刻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包大人在“黑化”的路上一路狂奔……

到了清朝,包大人全身都变黑了。清嘉庆年间成书的《三侠五义》,是包公经典形象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第二回写到被遗弃的幼年包拯,“一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民间吟唱文学《河西宝卷·杨金花夺印宝卷》称包大人为“黑炭头”,这或许是影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包大人外号的出处。

丑化和神化是出于为了契合百姓的心理,那为什么会“黑化”呢?

这或许有三个因素。

一是对狱神皋陶的移植。

皋陶相传是远古舜帝时期的司法官,其执法公正,德主刑辅,使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先秦西汉典籍记载皋陶长得一张马嘴,脸色青绿。

二与五行有关。明代万民英写《论性情相貌》:水属北方,名曰润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咸,其性聪明,其情良善。认为人的性情(五常)与五行是对应的,水对应的是“智”。包大人长得黑,说明除了铁面无私外,包大人还绝顶聪明,可一眼看穿嫌犯的小伎俩。

“黑化”的包大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明清百姓朴素的青天心理。

(据《北京青年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