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放存取的多重骗局

 cugzxj 2019-06-15

第一重骗局:垃圾论文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一

如今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堪称风起云涌,对这一“运动”的评价则毁誉参半。有些人对于西方出现的“新事物”习惯于顶礼膜拜,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盲目鼓吹开放存取,甚至急于要在此事上“与国际接轨”。也不排除有极少数人在不可告人的动机驱使下,明知真相却假装糊涂,那就其心可诛了。

所谓的“开放存取运动”,事实上是一场多重骗局,但是鼓吹这一运动的西方出版商和某些机构,在宣传上却将这一骗局包装成某种“学术慈善活动”,成功地欺骗了许多人。为此我准备在本专栏分数次系统揭示“开放存取运动”的骗局性质。

一、“开放存取运动”的乌托邦叙事

所谓“开放存取”,指将内容放到互联网供公众免费取用,包括免费阅读、下载、复制、散布、打印、检索、嵌入软件作为资料,只要保证内容完整及作者的署名权,就不存在任何法律及技术方面的障碍。

学者个人或群体自发创立开放存取期刊,通过搭建简单的网络技术平台交流成果,这样的行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出现,但“开放存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早出现在2002年2月开放学会研究所(OpenSociety Institute)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Budapest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后经2003年6月《贝塞斯达开放存取发表宣言》和同年10月的《柏林科学人文知识开放存取宣言》,进一步完善确定。

开放存取的宣扬者们将这一发表形式鼓吹为一场“发表革命”,他们声称,这种新的发表模式将彻底打破传统订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费用门槛”和“使用门槛”,学术共享的美好乌托邦就在眼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及个人皆可在线免费阅读论文,省下大笔订阅费用;

发表不受篇幅和长度限制,作者享有更大的表达自由;

开放存取审稿效率高,可以大大压缩发表周期;

开放存取期刊比传统订阅期刊发表论文更加容易;

成果在线自由共享,读者容易获取,可大大提升其可见度和使用范围;

这些宣传确实非常动听,但是很多人听其言却不观其行,听其一却不问其二,轻易相信了开放存取真是一场西方大出版商的“学术慈善活动”,以为世界上真有免费的午餐。

二、开放存取期刊怎样“发表”论文?

对于一场多重骗局,我们只能一重重依次揭露,这次我们先揭露第一重。之所以将它放在第一重,是因为那些出于各种动机向国内学界和公众鼓吹“开放存取运动”的人,不约而同地极力回避这一点,所以我们就先来搞清楚这一点,即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论文通常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们先来看开放存取期刊中最有代表性的刊物PLOS ONE,2014年该刊发表论文超过3万篇,2016年它发文23819篇。一年发3万篇论文是什么概念?中国通常的学术刊物,每期发文数量在10~20篇左右,就算是月刊(许多刊物是季刊或双月刊),12×20,一年至多不过240篇论文,而PLOS ONE一年的发文数量是这个的100多倍!不过读者不必急于想象这样的杂志将会有怎样惊人的厚度——开放存取期刊都是没有纸刊的,而电子版的篇幅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当然,许多开放存取期刊的年发文数量没有PLOS ONE那么“成功”,但是每年发几千篇却是家常便饭。作为对比,被许多人顶礼膜拜的Nature杂志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大约在200篇左右——它可是周刊!

对于开放存取期刊来说,“年发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几乎可以直接用来衡量该期刊的成功程度。PLOS ONE当前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Nature旗下的开放存取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它明确打出的竞争口号是:“更高的影响因子,更短的审稿周期,更宽松的数据使用政策”!——收费问题,以及收费和影响因子的关系,我们下一次再说,此处只需指出,2017年该刊以发文数25749篇超过PLOS ONE而成为新的“开放存取第一巨刊”。

PLOS ONE桂冠跌落后,主编J. Heber解释原因:首先是因为“杂志把投稿录用率降低到了50%”。这听起来当然不是一个体面的解释——在正常的学术期刊运营中,高达50%的投稿录用率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滥”了,可是在PLOS ONE的辩解中,它居然成了稿件录用率的新低!事实上,许多开放存取期刊的稿件录用率可以高达80%左右。

那些极力为开放存取期刊辩护的人也许会说:凭什么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上发的就是垃圾论文?一年发3万篇高端论文不可能吗?那我们来看看和Natute齐名的Science,它也办了开放存取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创刊时是这样规定的:“投给Science及其姊妹刊的稿件,被拒后自动转投《科学进展》,不再进行同行评议。”要知道,Science的稿件录用率通常只有6%!而“自动转投”和“不再进行同行评议”,是不是就意味着录用率要向100%迈进呢?

三、谁会阅读、谁要发表开放存取论文?

将Heber的上述解释,和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等刊惊人的年发文数量联系起来,事情的真相已经呼之欲出了——开放存取期刊就是以无限的篇幅,极度宽松的审稿,发表海量的垃圾论文。如此巨大的发文数量,实际上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发表”概念,这真用得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套话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需要阅读这种一份杂志上一年就有3万篇的论文?我们知道,任何科学期刊要面对的读者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搞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一类是不搞科学研究的一般公众。科学家会去阅读这种没有同行评议的、成千上万篇的论文吗?真正的科学家谁都对此心知肚明;而一般公众当然更不会去阅读这种论文了。所以开放存取的乌托邦叙事中许诺的免费阅读,其实是一种欺骗——因为绝大部分开放存取论文根本不会有读者。

以前大家只注意到在高端期刊上发文很牛,高山仰止,却没有注意到其实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科技工作者也都憋着要发表论文!而且他们甚至有意愿、也有能力为了发表论文而倒贴钱!对于知名作者,是期刊争抢他们的文章,为此不惜支付高额稿酬;而对于普通作者,他们到处苦苦寻觅能够发表论文的期刊,却经常不得其门而入。而发起“开放存取运动”的玩家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现在雨后春笋般冒来的开放存取期刊,纷纷向没地方发表论文的科技工作者招手:来呀,交了钱就给你们发!

处在发达社会中的普通科技工作者,这个群体非常庞大,而且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科研经费,支付得起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处理费”,哪怕让他们从自己腰包里掏一两千美元出来,事实上通常也是力所能及的。所以玩家们欣喜地发现:把垃圾论文挂到网上,这样的所谓“出版”,竟然也可以赚很多钱!——这就是开放存取运动的第二重骗局了,让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期(开放存取的第一重骗局:垃圾论文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一)讨论了开放存取期刊崛起于期刊江湖的主要表现——海量发表低端论文。尽管绝对意义上的反例或许偶亦有之,比如Science及其子刊曾接受盖茨基金会每年支付10万美元换取10~15篇文章的版面,用于发表该基金会支持的开放存取论文,但这笔被Nature等神刊暗中嘲笑的交易只执行了一年,就在2018年寿终正寝了。

一、开放存取真的免费吗?

“开放存取”运动特别标举“免费”之说,阅读免费,下载免费等等,给人以一种“学术慈善活动”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幻觉。

开放存取期刊都是没有纸刊的,而电子刊物确实可以将成本控制到非常低的水平。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运营一份电子刊物轻而易举。从理论上说,只要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服务器,将文章定期或不定期地上传该服务器即可。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早已存在着无数这样的“刊物”——它们和定期更新的个人博客或微博其实没多大差别。不过这样的刊物很少会有读者,通常也无法盈利,因为这样的刊物极少会有人知道和光顾。

据2017年的数据,当时全球一万多份开放存取期刊中,有大约一半期刊可能处于和上述情况类似的状态中。它们以极低的成本运营着,读者阅读免费,作者发表文章也免费。但是这些期刊通常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事实上它们都处在边缘化状态。

真正的江湖,存在于另一半开放存取期刊中。作者在这些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文章,是要付费的,这笔费用通常被称为“论文处理费用”。

发起开放存取游戏的玩家们非常得意的一点,就是开放存取改变了传统期刊的盈利模式。传统期刊是先要将期刊编好,印好,装订好,这些都需要事先支付成本,然后期刊被售出或订阅,这被称为“后端付费”。如果“后端付费”超过了成本,期刊才能盈利。而开放存取期刊改成了“前端付费”——期刊还未上线,“论文处理费用”已经支付给期刊了。而且运营成本远小于传统期刊,所以“前端付费”使期刊规避了几乎全部财务风险。

改成“前端付费”的开放存取期刊,虽然阅读是免费的,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依然不是免费的,只是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有所改变而已。

二、怎样“站着把钱挣了”

西方出版巨头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态度,之所以很快从怀疑拒斥转为热情拥抱,就是因为开放存取期刊可以成为它们新的利润增长点。运营发表低端论文的开放存取期刊,已被证明可以是一种生财之道,尽管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有些传统订刊采取激进做法,一步到位彻底转型为开放存取期刊,不再接受传统投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牌医学杂志Medicine,1922年创刊,近年经营陷入困境,2014年正式宣布转型为完全开放存取期刊,而且一上来就仿照PLOS ONE直接开启“巨刊”模式:发稿量由原来每年30篇左右剧增为每年1500篇以上;同时转型为大综合类医学期刊,涉及医学分支达 40余个;论文发表标准当然也变得更加宽松,不再强调研究的创新性和潜在影响力,甚至可以发表结果为阴性的医学研究和案例报告。

另一种做法是搞“混合期刊”。1915年创刊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是一份著名老牌综合类科学期刊,2004年宣布正式转型为混合期刊(hybrid journal)——保持传统投稿方式的同时,提供发表开放存取论文选择,2017年的论文发表费用为每篇1450美元。从期刊经营角度来看,混合期刊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模式,为期刊留下了见风使舵的回转余地。近年各大出版商大量启动混合期刊,其中特别突出的有爱思唯尔,2009年它旗下混合类期刊仅有68种,到2012年已暴增至1160种。

对于瓜分了全球科学出版大部分市场的几大出版巨头来说,它们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旗下或多或少都有高踞神坛的名刊,这些名刊都是极为有用的优质资产,不仅本身已经办到名利双收的境界,可以“站着把钱挣了”,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集团挣更多的钱。

可如果这些高踞神坛的名刊亲自来挣开放存取的钱,就有点不够体面了——要知道开放存取期刊是靠发表低端论文挣钱的!如果Nature、Science、Lancet等名刊都变成了开放存取期刊,那它们一两百年积累起来的名声马上就会轰然倒塌!

所以必须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既不错过“开放存取运动”这班挣快钱的车,又能够爱惜百年名刊的洁白羽毛,不坏名声。这样的两全之策,还真找到了!这就是办开放存取子刊。

举例来说,自2010年起,在科学界知名度很高的“四大名刊”Nature、Science、Cell、Lancet,已先后创办了多种开放存取子刊。

例如:Nature创办了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和Scientific Data,这三个开放存取子刊2016年每篇文章的收费依次是5200、1760、1675美元。Cell创办了Cell Reports,每篇文章收费5000美元。Lancet也创办了The Lancet Global Health,每篇文章收费也是5000美元。

必须注意,这些大牌刊物的主刊,至今都保持着传统的纸刊,而且都拒绝开放存取。

三、江湖还是老规矩——影响因子为王

开放存取期刊有的收取高额费用,有的却不收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谁不想舒舒服服地收费?但是,谁能收费,谁不能收费,有一条清清楚楚的门槛——影响因子。

从笔者团队统计的数据看,凡是能够进入SCI索引——这就意味着有了影响因子游戏的入场券,每年可以参与JCR报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的开放存取期刊,都可以收费。收费多少直接和影响因子值有关,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分货”,影响因子高的收费就可以高,影响因子低的收费也低。“主流”的收费区间在每篇1500~5000美元之间。

例如开放存取期刊中最有代表性的PLOS ONE,2016年它发文23819篇,这年它的影响因子是2.8,它明码标价每篇收费1495美元,23819×1495=35609405美元,即该杂志一年收取“文章处理费”超过3560万美元。它的收费已经在“主流”区间的下限,因为走大量发文广种薄收的路子,比下限的1500美元还要优惠5美元。

再看一个开放存取期刊中的高价明星,Nature Communications,这是Nature杂志旗下的开放存取子刊之一,2016年的影响因子是12.1,这在开放存取期刊中算很高的了,又有Nature杂志的光环映照,收费就可以突破“主流”区间上限,高达每篇5200美元。2016年它发文3549篇,3549×5200=18454800美元,即该杂志一年收取“文章处理费”超过1845万美元。

有少数未能进入SCI索引的开放存取期刊,它们的官网上也有明码标价的收费标准,有的还不低,但点进去看,它只发过寥寥几篇文章,有的甚至一篇也没有——这实际上就是“有价无市”的状态。

第三重骗局:亏损还是盈利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三

前两期介绍了西方风起云涌的开放存取期刊,以海量发表低端论文,并且依旧让社会支付巨额成本——这种成本和传统订阅期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不了解内情的人面对“开放存取期刊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时,却很难从公开信息中轻易获得答案。

一、扑朔迷离的开放存取期刊利润

事实上,开放存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究竟需要多少成本,一直扑朔迷离。据Nature杂志有关文章的说法,只有少数出版机构愿意稍微披露一点信息。比如Hindawi出版公司的Paul Peters告知,公司2012年旗下期刊共发表22000篇开放存取论文,每篇发表成本约290美元;伦敦Ubiquity开放存取出版公司的Brian Hole表示“每篇论文成本约300美元”;PeerJ杂志的主编Binfield表示“期刊每篇论文花费是小几百美元”。

不过几百美元远非开放存取论文发表成本的下限,因为还有大量期刊收费更低,甚至不收取任何费用。以爱思唯尔为例,2017年它旗下有开放存取期刊约500种,其中超过60%的期刊不收取费用。前些年另一种文献也反映了类似情况:2011年6713种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共发表了约34万篇论文,收费和不收费的比例为49%和51%,几乎各占一半。

如果一篇开放存取论文的发表成本,真的像某些著名出版商所宣称的那样高达上万人民币,就很难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论文多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据M. Laakso小组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开放存取杂志数量以平均每年18 %的速度增长;开放存取论文数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笔者把统计范围缩小到SCI论文,得出的数据也基本一样。

开放存取期刊今年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景象,老牌出版集团和新兴出版公司无不极力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景象的背后,除了发表低端论文的旺盛市场需求,也和开放存取论文发表成本低廉直接有关——否则那一半不收费的开放存取期刊不可能长期存活。

二、开放存取巨头难以置信的财务报表

PLOS公司旗下的期刊PLOS ONE曾是开放存取的第一巨刊,该公司在官网上逐年提供年度财务简表,按照表中所宣称,开放存取论文的发表成本高得骇人听闻。

PLOS旗下共有7家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为其中之一),公司2016年度财务简表显示,7家期刊共发表论文2.6万余篇(其中PLOS ONE发表23819篇),“总花费”为3803.9万美元,将“总花费”平摊到7家开放存取期刊发表的2.6万篇论文,能得到平均每篇论文的发表成本约为1463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相当于一万元。

很显然,这已经大大超出人们对在线论文发表成本的想象和常识。若想进一步深究,财务简表中还有开列的各项支出清单。2016年度的出版“总花费”3803.9万美元中,各项支出分别如下:

出版费69%(2624.7万美元),包括34%的编辑费(1293.3万美元),21%的生产费(798.8万美元),14%的技术费用(532.5万美元);

常规及管理费20%(760.9万美元),包括员工工资,人力外包费,法律和财会费,办公租赁费,银行手续费等;

研发费6%(228.2万美元),包括内容管理系统及办公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等;

出版资助费5%(190.1万美元),对一些作者提供免费出版资助。

这样的帐目表面看上去似乎很清楚,但若仔细参详,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未如实反映生产开放存取论文的具体环节和实际操作过程的成本。比如清单提供的“生产费”高达近800万美元,根据常识,论文作者提交的都是电子文本,经过杂志编辑后(编辑费用已另外计算),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这么简单的“生产”过程,何以需要如此巨额的花费(每篇300多美元)?

Nature杂志近年有一篇讨论开放存取论文成本的文章“开放存取:科学出版的真实花费”,其中特别提到“PLOS和BMC在这个问题上避而不谈(尽管两家公司整体都在盈利)”。如果Nature杂志相信公司官网的财务数据,怎会作出“避而不谈”的判断呢?

PLOS成立之初,Nature和Science还曾不约而同地表示,PLOS公司收取的文章处理费用对维持旗下刊物正常运行是难以为继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判断远远背离了实际情形。一旦反应过来,Nature和Science两家自己办起开放存取子刊来也就不甘人后了(参见本专栏上期文章)。

三、“259美元发到死”和先免费后收费

PeerJ也是一家有些名气的开放存取期刊,它采用赤裸裸的商业促销策略,把美国电话公司常搞的固定收费打折促销手段原封不动搬用到期刊经营上。

2012年PeerJ启动之初提供了三种会员收费标准:初级会员缴纳99美元,一年可发1篇论文;升级会员169美元,每年可发2篇论文;研究会员259美元,可无限发文。如果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需所有作者购买会员资格才可享受套餐优惠。如此赤裸直白的商业办刊手法,Science杂志有点看不下去,它用一个满含讥讽的标题报道此事,“259美元让科学家发文发到死”!

后来PeerJ发表规则稍有变化,单篇论文处理费用为1095美元,姊妹刊PeerJ Computer Science单篇收取895美元。会员制保持不变,取消了“无限发文”规则,初级版、升级版和加强版价格上涨,分别为399美元、449美元和499美元,对应一年年限内可以发表论文篇数为1篇、2篇和5篇。需一文所有作者都购买会员资格才可享受套餐优惠的规则不变。

另一家开放存取期刊eLife的名头更大些,使用手法则更具欺骗性。

eLife由世界著名私人研究基金会美国马里兰州霍华德·修斯医学会和伦敦惠康基金会(The Wellcome Trust inLondon)、柏林马普研究所(The Max Planck Societyin Berlin)共同投建,头十年的投资计划达4300万欧元。有雄厚资金支持,eLife一开始的做法是发表论文一律不收取费用。

eLife首任主编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Randy Schekman担任。Schekman上任不久就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高调宣称他的研究团队此后将不在向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投稿。他把此三大刊称为“奢侈杂志”,理由是它们稿件刊用率太低,还牵扯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出版商的利益,研究者荣誉及基金申请等等,“扭曲了科学进程,鼓励研究人员进行一些华而不实的研究,而忽视真正重要的研究工作”。接着就兜售他的开放存取期刊eLife,声称三大刊的缺陷“能在开放杂志上得到弥补”。

这番听起来义正辞严的言论,当时备受国内外媒体和学界的关注和好评,然而今天回头再看,却发现纯粹是商业套路:当eLife在进入“SCI俱乐部”之后,马上就宣布收取论文处理费用,每篇论文2500美元!

第四重骗局:掠夺性期刊 ——开放存取运动批判之四

开放存取期刊海量发表低端论文,并以“论文处理费用”名义收取大量费用,导致论文发表/阅读过程中整体社会成本只升不降,上升部分构成出版商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开放存取运动”的灾难性后果远不止此。

一、“掠夺性期刊”的崛起和特征

开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是作者付费,既然发文越多就意味着利润越多,大量有发稿需求的作者又愿意为发文而付费,则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会催生出专门以赚取“论文处理费用”为目的,不再对文章质量严格把关,甚至不经审稿就发文的开放存取期刊——事实上这类期刊已经大量出现。卡罗拉大学图书馆员比尔(JeffreyBeall)将这类期刊称为“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下面是“掠夺性期刊”在实际运作中常见的若干手法:

“论文处理费用”不明码标价,先接受稿件后寄送账单;

擅自将知名学者列入期刊编委会,甚至伪造期刊编委会名单;

刊名上经常模仿知名期刊,习惯冠以“International”、“Global”、“World”等字样;

网站主页标示的办公地址是欧美国家,而汇款的账户银行地址却往往是发展中国家;

伪造国际期刊标准编号(ISSN);

伪装成SCI期刊,伪造影响因子数据。

2010~2016年间,比尔曾逐年推出“掠夺性期刊黑名单”(Beall’s Lists),在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和讨论。但是这样的工作,无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极为艰巨。比尔的名单后来不再能无偿使用。

与此同时,“掠夺性期刊”的数量急剧增长:2010年“掠夺性期刊”约为1800种,对应发文数5.3万篇;至2014年已激增至8000种,对应发文数42万篇!此后继续快速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掠夺性期刊”已经成为“开放存取运动”当前最大的灾难性后果。

二、8种典型掠夺性开放存取期刊的数据

既然开放存取期刊是一门可以赚钱的生意,而近年中国作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又大幅增长,那么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如何赚中国作者的钱?这个问题确不仅有学术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笔者曾选择八种极具代表性的国外开放存取期刊作为统计分析对象。这八种期刊之所以入选,各有重要原因:

首先是2017年中国作者在其上的发文数量都超过1000篇;若干种是因为它们巨大的发文数量,比如在开放存取期刊中长居老大的PLOSONE和后来居上的Scientific Report;而《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则因它在107篇中国作者论文被撤事件中的恶劣表现,以及近年的臭名昭著而特别入选——2016年它被施普林格集团从旗下期刊中清理出门,2017年7月它又被科睿唯安从SCI期刊名单中清理出门。 

统计数据见下表(按2017年期刊发文数量排序)。数据来源:科睿唯安发布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和JCR数据库,采集日期为2018年1月22日。数据说明:尽管SCI并未将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文章归入开放存取,但该刊官网明确宣称该刊为开放存取期刊,http://www./aboutus.html,此处从之。表中左起第7栏“每篇收费”来自各期刊官网2017年报价。因Tumor Biology已在2017年被清除出SCI,表中以2016年数据代之。

八种著名开放存取期刊发文、收费、影响因子及中国作者贡献费用一览表

首先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期刊在这5年中发文数量都大幅增长,这和笔者上文描述的总体趋势完全一致。PLOS ONE的例外是因为竞争对手大批进入,严重分流了稿源;后来居上的Scientific Report则剧烈增长,从2012年的804篇增长到2017年的25749篇,增长了32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增长了44倍多,Oncotarget更是增长了61倍。

其次,在本专栏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进入SCI几乎是开放存取期刊能够从前端收费中盈利的必要条件,上表中的数据清楚显示:收费额确实与影响因子成正比,“主流收费区间”在1500~5000美元之间,表中影响因子2.8的PLOS ONE因走“广种薄收”的大量发文路线,收取下限还要再优惠5美元。

三、开放存取期刊疯狂掠取中国科研经费

至于这些开放存取期刊如何掠取中国科研经费,从表中可以看到触目惊心的数据。将左起第5列的数值(2017年中国作者发文数)乘以左起第7列的数值(每篇收费),就得到左起第8列的数值(2017年中国作者贡献费用):

在表中前七种开放存取期刊上,仅2017年一年,中国作者就贡献了近6000万美元,或者说约4亿人民币!

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表初步估算中国作者向国外开放存取期刊贡献费用的总规模:表中显示,2017年中国作者在表中前七种期刊上总共发表了29232篇论文,单篇论文的平均费用是2030美元;而SCI数据库显示,2017年中国作者总共发表了69051篇开放存取论文,我们保守假定平均每篇的费用为1700美元,则69051×1700=117386700美元,即2017年中国作者向开放存取期刊贡献的总费用约为8亿人民币。笔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数据来源,估算了2016年中国作者向开放存取期刊贡献的总费用,同样约为8亿人民币。由于我们采用了非常保守的估计,这显然只是总规模的下限。

再看表中左起第6列,2017年中国作者在这八种期刊发文总数中的占比,《肿瘤生物学》高达65.5%,Oncotarget高达80.3%,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更达到了惊人的95.3%,简直就是为中国作者量身定制的美国期刊!

2017年初,当中国作者107篇论文被撤销事件刚刚曝光时,笔者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应该尽快公布掠夺性期刊黑名单”的文章。而有些基层单位的管理部门早已发现问题并采取了措施,例如表中的PLOS ONE、Medicine、Oncotarget、Scientific Report四种期刊,在中国一些科研机构和医院中已经有了“四大水刊”(缩写为PMOS)的恶名。

作者: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搜索

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