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北书房2014 2019-06-16

博士,理应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头衔。在中国古典含义中,所谓“博士”,是博综载籍、穷微阐奥、王侯赏赐、行应四科之士,是一个国家重学与礼贤的标榜。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国内著名博士——一度引得舆论沸沸扬扬的高铁霸座男“孙博士”

即便在如今的美德日等国,名教授往往更宁愿人家称呼为他为“博士”而不是“教授”,比如前日来访的基辛格老人家,人家明明曾是哈佛大学大教授,也曾官至国务卿等要职,但人家名片抬头从来只是“基辛格博士”。连我们头条的方舟子先生,够狂妄拽酷了吧,你唤他一声“博士”,他也会很反常地乐滋滋回复你。确实,博士意味最高学术学位,十年寒窗,黉宫折桂,念书念到博士,就是“念”到顶端了。这在任何崇尚知识的文明社会,对于学术研究之业,都找不到比博士更高的殊荣了吧。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尽管官运亨通,但始终只以“博士”名衔的基辛格

可在时下的中国,悲哀而且搞笑的是, 博士明明是国家精英群体,却越来越成人们取笑的对象。“傻得像博士”,已经是流传很多年的梗了;“一个在中国越来越垃圾的群体”已是很出名的自嘲;读博被称“赌博”、女博士被戏谑为“第三性”,也都是大家耳目能熟的话。更直接而残酷的现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也很迷茫:考取了很好大学的博士,出来工作多年,却还是拿着卑微的薪水,整天只有忙碌的身影,真的不知道当初学习的用处和意义在哪里?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国外著名“博士”——电影《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博士

也就是说,像很多本不该成为问题的“国产问题”一样,如今博士盛产也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与个人的焦虑问题:国家到底该如何培养博士,特别是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学术不昌,却是产博巨国。我们本土自己培养出来的国产博士,我看到的数据,如今每年的毕业人数已超过5万人,出产率世界第一,早已将英美等所谓发达文明国家摔在龙脚下。

我自己是下里巴人、愚昧自知,与博士无缘。但是有幸与之来往密迩的很多朋友,确是巍巍乎可畏的名校博士——虽然更多的是国内的、文科类的博士,所以对这个群体并不陌生,对他们的辛苦与焦虑也是能感同身受。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因说相声被群嘲的上交大博士夫妻

无需讳言,在我看来,博士群体表面风光,实是大学最苦闷、也最苦逼的一族。念书念到这步,是要以人生20多年最好的韶光为代价垫底的:即便一路绿灯畅通,中小学12年、大学硕士7年,博士三四年,很多还要延期,最后要拿到一张A4纸般的证书,年纪已届30。毕业出去了,还前途未卜,“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荣光多半也只能春梦里想想。倘身在圈中之人,耳闻目见的博士为此而疯癫,甚至为此而走上自绝之路的消息,这些年还少么?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电影《朗读者》:普通人对知识的渴求,与无知的自卑

这种焦虑,最直接的缘由,当是这些年博士扩招大跃进带来的恶果,导致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极低。实际上,我们至今很多学历学位并不为国外认可,甚至不少文凭连港澳台也不承认。211以上人才引进,基本上只收海外的名校博士,国产博士都不大可能直接留在本校,运气好一点的差不多都只能去地方二三本大学教书,像文科“青椒”可以预测,工作前十年差不多也就是五千到七八千薪水样子,过的是很清贫的日子。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因送快递8年至今,遭人嘲的某大学历史学博士谭先生

从世俗利益这一层面讲,现在博士发家致富的概率,应该要远远低于街上摆摊炒饭的大爷。余生基本还是要跟我们这些俗人一样,无休止地继续挣扎在生存线上。像前一段网上热炒那位延边大学历史学博士一样,落到送快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世间所有五蕴六尘的喜怒哀乐,通于所有行当。当前社会浮躁,被焦虑感包围的,不仅只有我们这些白丁。实际上,学术象牙塔中的博士们,也无法坐拥书城云卷云舒,普遍的挫败感与失焦感,甚至比我们还强烈。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对学识与财富的掌控,是两种技能?

你想,都说人生三十而立,过去的同学早已孩子都在自拍玩抖音,车房一切就位,而对于我们的博士来讲,如果出身的家庭,不是爸爸开矿或者就是爸爸挖矿,到了此时全部身家也不过是学校每月的800元左右补助(文科),虽然也能做导师苦力挣点零花钱,但毕竟微薄可怜,大部分文科博士干脆一毛钱没有。这点经济来源,不要说谈个女朋友什么的了,连吃饭开房的钱其实都不够。而对不少女博士而言,人生已然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纪乃至生育时机。此情此境,你说博士们如何心理不煎熬?

所说这些,还仅仅只是经济与婚姻层面,其余像课题、人事、学业、恋爱等等上面的苦痛更是不忍细说。总之,浪掷三五年大好时光去换取一顶博士帽,对于多数青年来说,不会只有什么“知性喜乐”,不能不说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快乐并痛着的过程。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寒门博士

也即是说,从纯功利来讲,读博似乎有点得不偿失。我看到有熟悉的朋友辩护,比如“读博重在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人生经历”,但我们都知道社会中的学习和磨砺往往更见效率;还有朋友说,“博士是进入中产阶级的基本入场券”云云,但我们应该也会明白中产阶级的基本入场券,名校的本与硕就已足够换取。

所以,类似这些说辞,都不免有些苍白,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或者多半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事情的蹊跷也许在于:既然把博士说的如此楚楚可怜,甚至悲惨,那么为什么还是每年都有那么庞大趋之若鹜,而读博士到底又有啥意思呢?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其实,我啰嗦说了这些多,其实也只是在说读博士很辛苦憔悴与国产博士不再值钱这两个现实问题而已。我从来没有说过,也从不认为,读博士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用途。我不是“博士无用论”的信奉者,而在与那些博士朋友们的生活相处中,我也从来没有发觉,这群潜心在社会最冷门、最清苦、最不受资本待见的文科学问山海的人们,他们自己真的会深切地怀疑自己选择的意义,一头扎下去做事,有着不为世俗之见左右的踏实与坚定,虽然平日里也不乏调侃与自嘲。

不管多浮躁的时代,总有知善固执的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数十年默默无闻,洪流也冲不走。也许,专注、兴趣、少了利益盘算,求自我实现,本身即是用途,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美好,即是道之所在吧。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也就是说,读国产博士的“用处”,换算成经济利益,可能是一桩完全折本的买卖;但核心问题在于博士的“用”本就不该是纯功利计算的,抛开这一层面又可谓其“用”无穷。但这种其用无穷,绝大程度上是靠着一种超越的、多少有点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来实现的。所以,读博士“有用”的前提,应该是你真的热爱所要从事的学术之业,真有为之不计代价的决心与准备,有理想主义的执著情怀可编述书海之舟。

如此读博,才是真有意义与价值的选择,一路上才会温稳和静,才会在枯燥里找到成就感,才能用平凡去应对伟大和崇高,并在学习中了解生活与爱,并在无数寂寞与吵杂黑夜中能有滋有味。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电影《编舟记》

如果不能如此,读博,其实就是选择一条盲从的歧路,是自误前程,也是自欺欺人吧。


选择此道,即选择人生。读博,说的文艺鸡汤一点,关乎生而为人的一种热爱、坚守与生活。

所以,如果要我来说读博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很简单,似乎是一句屁话:人生选择哪条路,要自己好好思量合计,收益与代价都要自己承担,博士不会挣大钱,理想也不能当饭吃,但读博士一番,也许最能给你超越常人的独具胸怀、学问境界及平步青云的风光,当然还可能有喝西北风的大无畏勇气和自甘清贫的心态。

很多人博士文凭,出路还是很差,在国内读书读到博士,真值得吗?

过去看电影《编舟记》,为一细节感动:面对只沉浸在学问世界的松田龙平,房东婆婆说,“你很幸运,这么年轻就找到了终生的事业”。是呀,人生时间上的转场戏,一切冷暖自知,一切必有回响,全部人生细节与意义就藏在其中,欲说已无言,自己选吧!

午后,闲谈几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