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的含量占体重的2/3,乃生命之源!学会喝水才养生!

 仰望星空qv66ma 2019-06-16

水,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水和食品、阳光一样,都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备条件。人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2/3,机体内各组织的水分含量是不同的,血液中水的成分占91%~93%;肌肉中含水75%~80%;骨骼中含水最少,约占20%。

身体内的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人体内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昼夜不息地循环于全身各处,渗透于组织细胞之间,它们是体内一切水溶性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还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像一座燃烧着的火炉,每昼夜产生的热量能把20多千克冷水烧开,可是人们为什么不感到热呢?这主要是水的作用,水在体内循环着,把产生的热传递到体表,通过呼吸、出汗、排尿等蒸发方式,调节着体温,从而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离不开水。

本草纲目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水去则营竭

人尽管需要水,但如果喝水的时间、方法不对,喝的量不适宜,或水的质量不好,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中医认为,如果超量地饮入较多的水液,超出了肺的肃降和宣发功能,就会造成水液的停聚,气机因此而升降失调,形成气机逆乱的病症。此所谓“因而大饮,则气逆”。从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讲,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大量水液进入人体后,就会助长体内的水气,形成肾水反凌肺金,可使肺的宣降功能受损。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如果过量饮水,会在短时间内冲淡血液,造成血液与身体细胞的氧气交换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脑细胞的活动迟钝,人会产生倦怠、对外界事物反应缓慢、头部昏昏沉沉、没有食欲等异常表现。此外,如在身体缺乏盐分的情况下,一次喝水太多,因体液渗透压急剧下降,水便很快转移到脑组织,使脑细胞水肿,从而形成水中毒。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可见嗜睡、躁动、谵语、抽搐及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首先,不刻意追求胖瘦。老年人之间,由于体质特点、生活习惯、精神情志、所处环境、有无疾病等各不相同,体形必然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生命的个性化特点。老人从众心理尤重,见到别人瘦得精神,或者胖得富态,往往千方百计要与之看齐,这恰恰违背了生命活动规律。因此,老年人不要刻意追求“泯然众人”,只要自身体重在正常范围之内即可。要知道,自身生命自然形成的形体胖瘦程度,往往最适合“自己”,才能带领“自己”走向长寿。

所以,即使在非常口渴时,饮水也应注意适当,不要逞一时之快而痛饮。推而广之,凡是能摄入水的日常活动,无论饮水、喝茶还是喝汤,都一定要适量,更不要等渴极了才去饮水,否则易引起过饮。古代养生家早就提醒,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此外,饭前、饭后半小时以内以及吃饭的同时都不宜喝太多水。如果在吃饭前、吃饭时或吃饭后喝茶饮水,势必冲淡和稀释唾液和胃液,从而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在饭前口渴得厉害,可以少量喝点热水或热汤,休息片刻再吃饭,这样就不至于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了。

另外,有些人用干馒头作主食时,常用水和咸菜一起吃;有些人吃高脂肪食物时,也爱喝点热茶,以消除油腻感;还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吃饭时,总喜欢边吃饭、边喝水或饮料,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食忌观点的。因为人的口腔、胃肠等器官到吃饭时,会条件反射地分泌消化液。在咀嚼、吞咽食物的过程中,口腔中分泌的唾液,以及胃分泌的含有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液等,能与食物碎末充分地搅拌混合在一起,这样,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就被消化成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果吃饭时大量饮水,水进入胃中会冲淡消化液,从而影响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

生活中还要注意,水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一定适合人饮用。一般来说,水烧开以后,再沸2~3分钟,就能使原来自来水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到最低程度,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及细菌也大部分被灭活,可以达到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不提倡喝没有经处理过的生水,因生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和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和矿物质,喝了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生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马烈光养生新悟》马烈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