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有座毗卢寺,本地人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它其实是很有名气的。毗卢寺内的释迦殿和毗卢殿内的壁画,不仅年代悠久,而且精美绝伦,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正定府志》卷九寺观条目载:“毗卢寺在城西唐天宝中建”, 其中的城西是指真定府西即现在正定县西。从毗卢殿内石供台重修题刻及重修功德石碑碑刻可知,毗卢寺在宋、金、元、明清等年代都有重修或扩建,形成了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伽蓝堂、祖师堂、释迦殿、钟楼、鼓楼、毗卢殿及僧舍的建筑群。 过山门,不远处便看到寺院的两座主要的殿宇,释迦殿和毗卢殿依次在偏左的位置前后排开。 释迦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而转到殿后,则供奉着三尊泥金的倒坐观音,安坐于须弥山前,山头云间,散布着一尺多高的泥塑小像,罗汉尊者,侍女仙人。多有修补并且修补粗陋,但衬着铺满墙面的海浪山石,看上去却是很颇具气势,斑斑驳驳的颜色让人有种沧海桑田,时光倒流的感觉。 释迦殿墙内壁有近83平方米的壁画,由当地画匠绘制而成,明嘉靖年间重修。壁画内容是佛本生故事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绘画所用的颜料均为纯天然矿物色,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局部采用沥粉贴金工艺,使壁画看起来有立体感。据说,这个殿里曾经有人住过,为了采光,在墙上挖了两个窗户,破坏了部分壁画,十分可惜。 毗卢寺主要的壁画在毗卢殿。毗卢殿不大,门外古柏高耸,石碑丛丛,趁着阳光让人感觉很是肃穆。主殿内中央供奉着毗卢佛,两侧是两尊胁侍菩萨。主像的座下,则是两尊面相丰腴的石刻佛坐像,据说当年发现的时候内石外泥的菩萨装,所以被称为“香花菩萨”,后来外面的泥塑已残部分剥落,便清理出了如今的石佛。可能是宋佛在明时被泥包塑,原因不详。 释迦殿的壁画,绘制于明弘治时期。明弘治十八年的重修碑记录了画匠的名字,担任画壁的是获鹿县在城社邵营村的民间画工刘子文和巩仲颜。毗卢殿四壁的水陆画绘制年代和作者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壁画风格和现存的重修碑刻及有关资料推测,当绘制于元末明初。 殿内存有重彩壁画130平方米,其中四壁的壁画最为精彩。上下分三排,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儒、释、道三教各种神像人物共508个,他们分成120多个小组合,每组旁有名号榜题。不仅能单独成立,每组间还上下左右,顾盼照应,互相联系,浑然一体。 在这里还有个不得不提就是这北壁上的玉皇大帝。民间传说是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作品。据说当当年唐伯虎进京赶考途中路经毗卢寺,见此地香火旺盛,进寺拜佛,并留下了玉皇大帝的墨宝。但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罢了。 毗卢寺的壁画绘画技巧精湛,描法丰富,线条类型齐全,运笔行云流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大量采用沥粉贴金技法,做工精致,巧夺天工,这种技法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传神而逼真。 毗卢寺的壁画是不能拍照的(以上的作品均是拍自姚淑龙先生的复原临摹毗卢寺壁画展),在毗卢寺里只能借着微弱的光慢慢欣赏。走在光线很暗的毗卢殿里,在似有似无的自然光里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恍惚里似乎穿越回了古代…… |
|
来自: 唯我英才 > 《河北省内及保定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