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西南大门东沿村

 关前月岁月静好 2019-06-16

在大家的印象里东沿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殊不知,东沿村是徐州的西南大门,曾是一个下辖16个村庄的大寨子,这里不仅物埠民丰,而且人杰地灵,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东沿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早在东汉时期东沿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是一个农业发达、人丁兴旺之地。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了东沿村16块东汉汉画像石,展厅中陈列了十块,其中刻有文字的四块并列排放,分别是《乐舞杂技》《庖厨建鼓》《双阙》和《六博石阙》,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每一个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吃喝玩乐,无不呈现着快乐的氛围,画面率意自然,秀逸流畅,直入神品,反映了墓主人对仙界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了当时中等阶层优游殷实的生活水平,如《战国策》记载的一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楚风汉韵的艺术特征在徐州形成这一因果关系。  

东沿村曾是徐州西南的大寨子

东沿村位于徐州西南三十里,村庄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誉为徐州的西南大门。据明正统《彭城志》记载,东沿村在580多年前叫闫村,是徐州西南的十一个大型古村落之一:“六乡古名嘉佑,在城之西南,凡十一村,今为七里:龙城村、义安村、马场村、马栏村、塔山村、陶山村、灌沟村、林前村、林后村、闫村、董村。”嘉佑乡的范围比较大,西起义安村东至灌沟村(今三堡镇潘楼村)跨度长达五十余里。至清同治时期,嘉佑乡的大型寨子仍然是这十一个古村落,但是,以姓氏为名的闫村则记为阎村,清同治《徐州府志》:“阎村寨,城西南三十里。”

民国时期,阎村又更名为沿村,民国《铜山县志》:“沿村寨,西南三十里,同治元年建,旧属六乡。辖村十六:东沿村、西沿村、姜楼、马场、大冯庄、小冯庄、小吴庄、大张庄、小张庄、丁庄、姜场、王窑、大白山头、小白山头、李庄、项庄。”由上可见明清时期官府对沿村西南大门的地位非常重视,一直把它作为局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东沿村曾是陆路和水路枢纽

沿村寨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村内的古道曾是连接徐州和萧县的四大古道之一,寨子不仅位于徐萧交界处,更主要的是位于徐萧古道三十里的地方。大凡古道三十里之处古代都会设有“路室”,《周礼》:“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东汉文学家王逸注曰:“路室,客舍也”,由此可以看出三十里的地方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负责给来往的行人提供食宿。

许多设有路室的地方经长期发展最后形成城镇,如徐州城西的大彭镇和城南的三堡镇都位于古道三十里的位置,都是由普通的小村庄发展为大的集镇,交通地理位置对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沿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反映在桥梁由官府来修建和管理,清同治《徐州府志》:“沿村桥:城西南三十里,沿村圩西,同治十二年建。”此桥屡废屡建,曾留下两块记事碑,67岁的村民刘凡华在桥头建造房屋时把这两块古碑埋在了地基里面,因为太重难以抬出地面。

这条古道还有惊人的传说,彭城大战的时候,汉王刘邦就是从这里落荒而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丁公在彭城西追上汉王,与其短兵相接,汉王急中生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丁公于是引兵而去,汉王便脱身解围。”丁公放走汉王的地方在萧县丁公山,《元和郡县志》:“在县(萧县)东南二十里,丁固追汉髙祖处。”如果把汉王刘邦拔剑泉和萧县丁公山两点连一线,刘邦溃散的路线正好经过东沿村。

清末,闫姓家族走向了衰落,据村中唯一一户闫姓人家介绍,因生活窘迫他祖上连土地都变卖了,但是出以公心,考虑大家的出行方便,古道上的“闫桥、闫井、闫家路”这三样东西没有变卖,可见不仅官府重视古道的设施,连百姓也非常重视。这三样古建如今依然存在。

1855年黄河改道不再流经徐州,村前的闸河也平静了起来,有些村民从山上搬迁到河边沿河而居形成了新的村落,一条闫家路连着新庄和老庄,新庄取名西沿村,老庄改名东沿村。改名时间在清同治《徐州府志》刻版发行以后,即1875年以后。

东沿村不仅陆路交通发达,而且水路也十分方便,村前的大河在明代的时候差一点成为大运河,《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南直十一》:“姬村湖,在县(萧县)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灵壁双沟,繇睢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是也。”

沿村紧挨着姬村湖,明万历年间,为了避开百步和吕梁二洪,朝廷曾考虑漕运改道至沿村前的大河。这条大河到了清代被命名为天然闸河,成为排泄黄水保护徐州城池的一条重要河道。沿村附近的百姓因此遭殃,1848年夏天闸河开闸放水,诗人张仁榘写下《戊申夏淫雨为虐禾苗尽没俄而大河盛涨天然东西二闸一时俱放漂泊未已荡然孑遗闷成三章以志况瘁》,诗中写到庄家田舍全被淹没,百姓的生活惨不忍睹:“村氓争高原,黄童扶白叟。田庐没烟波,依稀认杨柳。”

1957年这条河流仍然通航,沿村的李广庆撑船卖西瓜,18岁的曹振法随船到徐州,如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闸河没有闸,从沿村撑船就能到达牌楼子市场,那时候的西瓜也大,一个西瓜重40多斤,一条船能装上千斤的西瓜。”1958年以后,河道修建了水闸,沿村才结束了水路运输。            

东沿村的千年古刹迥云寺

1994年迥云寺山门坍塌的瞬间,村民们扼腕叹息,至今仍念念不忘迥云寺的重建。据89岁的村民王广清回忆,古寺坐北朝南,山门、大殿各三间,东西两侧的伽蓝殿、祖师殿等配殿计六间,外有僧寮三间。寺庙整饬严谨,气势雄伟,远望如一幅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铜山中学83岁的历史老师余忠先回忆,他在1965年至1970年期间担任东沿小学校长,对古寺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院内有两人合抱的古松一棵,古碑有四块,其中一块是唐代的,是一块残碑,嵌在大殿东墙,碑上刻着唐贞观三年字样。” 

唐贞观三年是公元629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迴云寺是一座千年古刹。迴云寺目前遗留了部分寺庙遗迹,有寺庙基础、柱础和一通《重修迴云寺碑记》碑刻,此碑宽58厘米,高205厘米,碑文记载:“徐郡西南乡去城卅里许,相传有兴云寺者,寺中供奉如来佛,旁有罗汉像,甚古。天启年,寺在山内,里人董尚仁好礼佛又号布施,遂移建于沿村庄,更其名曰迴云,助地廿七亩零为香火资,迨圣清龙兴其寺,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乾隆三十年募修佛殿,金碧辉煌,俨然一丛林焉,嗣后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董氏为之倡远。岁久失修,绀宇琳宫日就倒塌,东廊亦岌乎可危,住持僧急思修葺之,幸众善有乐为之助,分头募化鸠工庀材,于光绪廿二年八月兴工,两阅月告竣。斯时也,予适因分府馆徐,徐人为予详其巅末,故不辞谫陋而记其事,如此。内阁中书衔署宿迁县教谕金坛王家榦撰,里人董彦成监镌并助香火地三亩,花翎同知衔浙江候补知县郡人董树勋书,主持僧本相率师弟本信募化重修。光绪二十三年上瀚毂旦。”

由碑文可见,该寺原称兴云寺,明天启年间,由村民董尚仁从山上迁移到村内,并更名为迴云寺。迴云寺和董家有不解之缘,董尚仁迁建寺庙,董彦成助香火地,董树勋为碑文书丹,这次探访又是民间石雕艺术家董祥提供碑文拓片,的确是“董氏为之倡远”。    

东沿小学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副部长             

解放后,迥云寺同许多寺庙一样改作学校,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九八九年东沿小学的《碑志》记载:“教育改革激发东沿干群办学积极性,在支书董书祥带领下集资六万余元,由校长张学艺负责,村干部董瑞明、王俊州、张呈喜主持,王锦祥、王俊民施工,先后于八七年秋建东屋八间、八八年冬至八九年初建西楼十二间。为颂干群功绩,记建筑竣工,特铭碑志。曹景成书,王广玉刻。”从碑志可以看到东沿村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哪怕是大家集资也要把学校办好,正因为如此,从这所小学走了许多名人,共和国原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就是从这所小学毕业,踏入徐州一中迈入大学,后成为中国医院卫生管理学的首席专家,出版《医院管理学》,至今仍担任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


这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古村落,漫步其中,可尽情感受那典藏的人文气息,发思古之幽情,览东沿之风景。  


文字/图片:于克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