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无盐汤的故事 江西宁都人民不忘革命初心

 zzm1008图书馆 2019-06-17

“这汤怎么这么淡啊?像白开水一样。”6月13日一早,在江西宁都宾馆吃早饭的记者们,都感到奇怪。有的喝了两口汤,就放下了勺子。

一个小时后,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何川,为大家解开了这份疑惑:“宁都不产盐,食盐全靠外运。革命战争年代,反动派封锁苏区,食盐极度紧张。当地百姓为了支援红军作战,把仅有的盐都节省出来送给红军,家家户户都喝起了无盐汤。”后来,革命胜利了,宁都人民却将喝无盐汤的习惯保存了下来,做汤都不放盐。

1950年,曾参加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宁都籍战士刘仁生退伍回乡时,特地带了一大包盐。“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盐很紧缺,咱们多带些回去分给乡亲们。”他对爱人说。

刘仁生不知道的是,革命胜利后,宁都早已不缺盐。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宁都人民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富裕而忘记战争岁月的艰苦,大家依然保留着喝无盐汤的传统,并代代相传下来。

1974年,18岁的刘黎洋高兴地骑上崭新的自行车,准备前往离家10公里远的下放地点。父亲刘仁生把他叫住,要求他停下车,背着包,步行走到下放地点去。“父亲说我是贪图享受,忘了本,说他们长征的时候一天要步行一百里地……那时的我很不能理解,后来才明白了他的一片苦心。”回首往事,年过花甲的刘黎洋早已领悟父亲对革命初心的忠贞不渝。

这份不渝的深情,流淌在宁都人民的血脉里。革命战争年代,32万宁都人民中参加红军的有56304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725人,占赣南籍烈士的六分之一。

这份不渝的深情,贯穿在宁都人民的付出里。据统计,在第一、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人民向红军供应粮食达300万公斤。战争后期,宁都人民又向红军借出粮食600多万公斤,成为苏区内物资供应的主要县。

宁都人民是质朴而执著的。在战争的烽火里,他们因为信仰革命的真理,而将自己的儿女亲手送上战场。当硝烟散去后,他们以改变自己生活习惯的方式,来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理想的时光。

6月13日的晚饭,喝的依然是无盐汤。记者们盛了一碗又一碗。

一碗无盐汤,铭刻的是人民对初心的敬仰,对本色的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