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了“腰脊痛”一证:“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故腰痛也。诊其尺脉沉,主腰背痛。寸口脉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强痛。”“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有贯肾络于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气血相搏,故腰痛也。”阐明了慢性劳损可以伤肾,使筋骨、经络受损,造成腰椎退变,当受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可以引起腰痛。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饮食了勿即卧,久作气病,令人腰疼痛。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笑过多,即肾转动,令人腰痛。”“疗腰膝,髀连腿肿疼酸者方,杜仲八两,独活四两,干地黄四两,当归四两,黄芩四两,丹参五两。” 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腰脊痛灸小肠俞五十壮,腰背痛灸三焦俞。”“膀胱俞治腰脊痛,白环俞治腰脊挛痛。”“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疗癫疾,鬲关等主脊强,昆仑主脊强背尻脊重,阴谷脊内廉痛,至阳疗脊急强,章门、膈俞、胃仓、大主……脊强互相反折。”已将脊背疼痛的治疗从仅使用足太阳经扩大到足厥阴、足少阴及督脉。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堕坠,皆能使痛。”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腰痛,独活寄生汤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如脚膝,为偏枯,冷痹,肾经,腰重冷痛,如带五千钱,冷如水洗。”“川芎散治眩晕,恶风自汗,或身体不仁,气上冲胸,战摇如在舟船之上。”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对眩晕之病机则偏重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另外,他还从风从火论治,“脉促上击者,肩背痛病则…颈肩曘肘臂外后廉痛,汗岀小便数而欠者,皆风热乘肺。小便遗溺者,皆肺金虚也。宣通经,益元气,散风泻火之药。”使用通气散“治风热乘肺,肩背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 |
|
来自: 昵称516579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