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制动汤 郑启仲,男,1944年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临证擅用经方、名方及经验方治疗小儿时行疾病、心肝病证、肾病及疑难杂症。 【组成】:炒僵蚕6克,蝉蜕6克,广姜黄6克,制白附子3克,全蝎3克,生白芍12克,穿山龙9克,莲子心3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以上为5~7岁小儿用量,临证可随年龄、视病情增减。 【功效】:升清降浊,化痰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或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化服。 【方解】: 该方为郑启仲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郑启仲认为,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脾,病因为痰邪,病机为升降失常,肝风内动。其依据有三: ①症多怪异,当责之痰:发病无明确病因,发作无明显诱因,抽动无一定规律;临床所见症状如眨眼、举眉、耸肩、努嘴、撞头、抖肩、怪声、秽语、咒骂、以及不自禁自残行为等,怪症百出,为痰作祟。 ②脾常不足,多痰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尤其在城市“洋餐”日多,膏粱厚味,常致积滞,聚湿生痰;小儿“阳常有余”,患病易从热化,而用药多寒凉,损伤脾胃,痰浊内生。 ③升降失常,抽动乃作:小儿“肝常有余”,家长望子成才,学习压力持续,日久则肝气郁滞,克脾碍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引肝风,抽动乃作。 郑启仲把抽动症的病机概括为“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治疗当以“升清降浊,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为要。在此观点指导下创拟了“升清降浊制动汤”,简称“升降制动汤”。升降制动汤由升降散、牵正散、芍药甘草汤化裁而成。升降散中僵蚕清热解郁,化痰息风,为治风痰之圣药;蝉蜕甘寒无毒,祛风止痉;姜黄辛苦性温,破瘀血而行气,理肝脾而散郁;大黄荡涤瘀浊,四药合用,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肝疏脾运,气机调畅,痰化浊清,风自息焉。正如杨栗山在描述升降散的所治证候中说“如肉瞤筋惕者……苦笑无常,目不能闭者;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但服此散,无不取效。”抽动症首发症状多起于面,牵正散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游走之风;全蝎搜风通络,与僵蚕、蝉蜕、白附子相伍,化痰通络,祛风止痉之力益彰。芍药甘草汤平肝缓急而止痉。穿山龙化痰通络。莲子心清心安神,交通心肾。全方配伍,共奏升清降浊,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心醒脑之效。正切“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之病机。配伍得当,疗效肯定。 【临证加减】: ①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辨证分类加减运用:辨证属脾虚肝亢者,去大黄、莲子心,加炒白术、清半夏、天麻;辨证属痰火内扰者,加黄连、栀子、胆南星;辨证属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钩藤、代赭石;辨证属水不涵木者加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等。 ②按抽动部位加减:眼部症状突出者,加谷精草;鼻部症状突出者,加辛夷;口唇症状突出者,加厚朴花;喉发怪声者,加苏叶、厚朴、半夏;有秽语者,加石菖蒲、珍珠粉、人工牛黄。若心肝火旺,痰火壅盛,风气二池(目上下胞)色青,全身症状较重者,加羚羊角,或配服安宫牛黄丸。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启仲名医工作室郑宏 郑攀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名医名方第7期|固摄利尿汤固摄利尿汤 姚树锦,主任医师,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导师。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陕西省及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氏内科诊疗”代表性传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 【组成】:益智仁15克,桑螵蛸15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车前子15克,泽泻10克,白茅根30克。 【功效】:益肾固摄,利尿通淋。 【主治】:儿童单纯性遗尿,前列腺疾病引起的遗尿、尿频,尿道综合征,慢性尿路感染及各种疾病伴有尿频、尿不利者。 【临床表现】:小便失约,尿频,尿后余沥不尽或排尿不畅,小腹憋胀等,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姚树锦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但与肺、脾、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虚证主要以肾气虚为主,实证可表现为湿、热、瘀等邪气壅塞导致的腑实。治疗即补肾固涩以治本,又要通利膀胱以泄腑实。桑螵蛸可固精缩尿,补肾助阳,尤善于治疗肾气不固引起的遗尿、尿频。益智仁最长于缩尿以治尿频、遗尿,与桑螵蛸共为君药。山萸肉止小便利,秘精气。五味子可补水之上源,又可补肾滋水而调节水道,与山萸肉为佐药。故四味药物酸涩温补,主入肾经,而起到补肾固涩,缩尿止遗之功效。车前子甘、寒、滑利,可以止痛、利小便。泽泻善泄肾与膀胱之热,可利尿消肿而治小便不利,与车前子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白茅根清热利小便。故后三味药性甘、寒,共为佐药,起到利尿通淋且可补阴不足之效。七味药物共奏益肾固涩,通调水道,利尿通淋之功。故全方寒热共用,攻补兼施,涩而不滞,驱邪而不伤正,金水共补,通调水道,相反相成,并行不悖,彰显了姚树锦扶正固本及补脏通腑的学术思想。 【加减】:夜尿频繁,加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腰酸软无力,加桑寄生,杜仲;尿频尿急尿痛加滑石,冬葵子;小便不通,滴沥刺痛,舌紫暗,脉涩者加王不留行子,车前子;肾阳虚畏寒肢冷加附片,肉桂;咳嗽则遗尿者加党参,黄芪,升麻等;便秘加当归,瓜蒌仁,肉苁蓉。 【临床验案】:田某,女,55岁,农民。患者10余年来经常劳累、行走过程中出现小便失约,后逐渐加重,闻水声则小便自遗,患者痛苦异常,多方求治无效,后慕名前来。诊时症见: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小便不禁,时时自遗,食纳可,大便调。舌淡红体胖大,苔白,脉沉细。辨证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证,治疗以固肾缩尿为法,方以固摄利尿汤化裁,佐以健脾益气之品,日1剂,水煎服,日2次。二诊:服药10剂,小便失禁症状消失,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周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犯。 (西安市中医医院 陈顺合 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名医名方第8期|枳术理中汤枳术理中汤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利(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干姜10克,红参10克,生白术60克,枳实20克,炙甘草10克。 【功效】:温运脾阳,理气通便。 【主治】:便秘病,证属太阴“阴结”证。临证多以大便干或不干、黏腻,便出不爽,排出困难,伴腹胀、腹痛,纳呆,口淡喜温饮或口干不喜饮,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张仲景《伤寒论》太阴病篇虽未提及“不大便”,但其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一条则有:“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考其便秘,当属太阴脾阳亏虚、寒凝内结、阻滞肠腑气机而致太阴“阴结”证。 本方由理中汤、枳术汤化裁而成。太阴病证治如《伤寒论》277条所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方中以干姜温助太阴脾阳、扶阳抑阴,正如《本草思辨录》谓:干姜“为温中之专药,理中汤用之,正如其本量。”《金匮翼》云:“内生之寒,温必以补。”故以红参易仲景理中汤之人参,补益脾气同时加强温阳散寒之效;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以白术燥湿浊,运脾气,复脾胃升降之职,大量用之可益气通便,通下而伤正;《金匮要略》:“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本方虽是仲景为水饮病所作,然不拘于水饮病,但凡脾气亏虚,气机升降失常,均可用之,枳实可破结实,消胀满,合白术共奏益气补脾,行气通下之效,且祛邪而不伤正;炙甘草合干姜辛甘化阳,以加强温养散寒之效,合红参补脾益气,亦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补而不滞,补中有通,理中焦,调升降,散阴结,共奏温运脾阳,理气通便之功,故太阴“阴结”便秘可自除。 【临证加减】:若虚寒痛甚者可加附子10克、肉桂6克以增强温阳散寒止痛之效;若伴腹中实痛加酒大黄10克、芍药20克;若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30克、姜半夏10克、桂枝10克;若伴胃脘胀满、嗳气酸腐加鸡内金10克、神曲15克;若伴口苦、性情急躁,可合四逆散化裁。 【验案】:刘某,女性,65岁,2012年7月9日初诊,诉大便干结已2年,反复不已。近两月大便干结,2~3日一行,腹胀满,恶心,嗳气,纳少,疲乏,夜寐欠佳,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证属太阴“阴结”证,拟用枳术理中汤温运脾阳、理气通便,处方:干姜10克,红参10克,枳实20克,生白术60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服3剂后大便得下,脘满稍减,纳食略增,守上方加生姜30克,再进服5剂,诸症皆除。 (福建中医药大学 喻爱萍 整理 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名医名方第9期|调更汤调更汤 周信有(1921~2018年)男,汉族,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2010年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2015年荣获甘肃中医药大学“特殊贡献奖”。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先后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国医大师周信有医学精华》等著作。 【组成】:淫羊藿20克,当归9克,丹参20克,生地20克,杭白芍15克,菊花15克,山栀子9克,黄芩9克,炒枣仁20克,夜交藤20克,五味子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珍珠母30克,紫草9克。水煎服。 【功效】:补益肝肾、调理阴阳、温下清上,育阴潜阳。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歌】: 女子七七天癸泯,痰浊血瘀郁火并; 潮热汗出眠不宁,月经紊乱君失衡。 四物去芎丹栀芩,五味枣仁夜交藤; 滁菊杭芍淫羊藿,龙牡珍珠紫草承。 温下清上理阴阳,安和脏腑气血臻; 带下椿根热玄参,肾虚桑椹枸杞増。 【方解】:药理研究证明淫羊藿能有雄性激素样作用,为中医温肾壮阳之要药,有促进卵巢功能的作用,为主药。当归、白芍补肝血、养肝阴;菊花、栀子、黄芩清热除烦、清利头目;紫草、丹参凉血和营、通利血脉;生龙牡、珍珠母平抑肝阳、镇心安神;炒枣仁、五味子、夜交藤养心,五味子又能滋肾敛汗。各药随证而施,共凑补益肝肾、调理阴阳、温下清上,育阴潜阳之功效。 【加减运用】: 伴有白带者,加苍术9克、椿根皮15~20克;肝肾阴虚明显者,加桑椹15克、枸杞20克;发热症状明显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青蒿9~15克、地骨皮15克。 【临证备要】:更年期综合征的致病之本是肾虚,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其它脏腑。肝、脾失和,运化、疏泄失职,又可导致痰浊、血瘀、郁火等病变,形成更年期综合征复杂和顽固的病理因素,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出现如烦躁易怒、情志不宁、抑郁多虑、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胸闷、烘热汗出、潮热盗汗等诸多证候。此时若兼有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失度、外邪侵扰等因素,则会进一步损伤冲任,导致脏腑功能失和加剧,症状更为显著。 (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殷世鹏 景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张守燕 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名医名方第10期|栀豉承气汤栀豉承气汤 章浩军,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利(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生大黄10克,栀子5克,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 【功效】:清宣郁热,通腑消满。 【主治】:便秘,证属阳明“阳结”证。临证多以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伴心胸烦闷躁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口干喜冷饮,夜卧不安,舌红苔黄燥等为主要表现。亦可治小儿厌食、夜啼证属里热渐结之证。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10分钟,再入生大黄煮5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本方由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小承气汤化裁而成。栀子豉汤本为张仲景为表邪未解,误用下法,表邪入里,不从实化而为结胸气冲,亦不从虚化而为痞硬下利,但作胸中烦热所设。张仲景言:“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栀子厚朴汤可疗既烦且满,满甚不能坐,烦甚不能卧之卧起不安之证,此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小承气汤为汗、吐、下后而见烦证,小便数,大便硬,结热未甚,入里未深,以其和之。故三方化裁为栀豉承气汤,可治便秘病,属阳明“阳结”之证,表邪入里,里热渐甚,在上热扰胸膈,在中腹部胀满热痛,在下燥屎初结。方中以生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渐结之热邪,亦可以泻代清,清泻胸腹中之热,为君药;以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淡豆豉气味轻薄,宣气除烦,二药同用共除胸腹中郁热;厚朴、枳实以利气除满,行胸腹不利之气机。全方合用,既除肠胃渐结之燥屎,又可清宣胸腹郁热,同时疏利气机,上中下并治,燥结得通,热邪得清,气机得畅,病情向愈。 【临证加减】:若见胃脘部胀满、嗳气酸腐等饮食积滞之证,可加鸡内金、山楂、麦芽;若见烦躁、发狂、口舌生疮等火热旺盛之证,可加黄连、寒水石、石膏;若见小儿夜啼、睡卧不安,可加琥珀、寒水石;若里热燥结已甚,可去淡豆豉加芒硝;若见口渴、小便短赤、神疲等气阴耗伤之象,可酌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验案举证】:黄某,男,4岁,2017年6月28日初诊。家属代诉近1周来大便偏干,排便不畅,2日1行,伴腹胀满,烦躁喜哭闹,头汗出,纳欠佳,夜间睡卧不安,舌质红,脉弦实。证属燥屎初结,热扰胸腹证,拟用栀豉承气汤加减以清宣郁热、通腑除满。处方:生大黄6克,栀子5克,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焦山楂10克,生石膏10克,寒水石10克,琥珀6克,炙甘草5克。服3剂后大便得下,胀满已除,头汗减少,纳转佳,仍夜间睡卧欠安,另予膏方调理善后。 (福建中医药大学喻爱萍整理 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