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茶香飘万里 2019-06-17

东汉末年发生了“三大战役”,按照时间先后有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公元208赤壁之战、221夷陵之战。曹操参与了前两次,刘备和孙权参与了后两次,其中三方同台竞技表演的是第二次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中国历史上可以考证的大型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多,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在其中。

官渡之战时,袁绍率军10万,曹操先后能组织到2-4万左右,不会超过五万,因为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当时除了要应付袁绍,还要防守南方诸侯,其中,刘备造反,还让曹操抽军亲自去攻打了一下。

赤壁之战时,曹操军队应该在20万左右,其中有很多都是荆州兵,刚刚投降给曹操,人心未服;孙刘联军在五万左右,东吴是主力。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两次大战都与水和火有关,“水”是官渡之战在黄河,赤壁之战在长江,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曹操是对峙黄河两岸,曹操是牢牢将袁绍控制在黄河意外,没让袁绍“渡”成功,即使袁绍后来派颜良从白马南渡,也没有获得成功。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关键点也在于这个“渡”,以曹操当时的兵力,一旦渡江成功,江东唾手可得,但是孙刘联军牢牢把握住这点,没有让其得逞。

火是曹操一把大火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周瑜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水军,是一种奇袭的方式,最后反败为胜。

其实在史论纵横看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点都在于,“据险以守”,充分利用了黄河和长江天险作为屏障,用客观因素阻扰主观因素的战争,而胜利的因素,则在于”出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核心在于“渡”,“渡”而不得,在于坚持,坚持不下,在于奇袭。当时袁绍十万大军突破不了官渡,尤其是白马之战,让袁绍连续损失颜良、文丑两位河北名将,造成士气低沉。但是,正如荀彧分析的那样,袁绍人虽然多,但是粮草供应得上,后方还稳定;曹操虽然兵少,却地处四战之地,先后刘辟和刘备造反等都给曹操带来了压力。但是曹操还是谋事在人,烧了袁绍的粮草,导致军心动摇,大败袁绍。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基础。

赤壁之战的核心在于水战,陆战的话,两个孙刘联军也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正如曹操一样,北方平原多而河流少,士兵不识水性,曹操更没有打过水战,其依赖的正是荆州水军,在荆州投降曹操之前,就一直和东吴发生武装冲突,互有胜负吧!所以,赤壁之战虽然又加入了曹操的北方军队,但都是李逵上了张顺的船,有力无处使啊!最终败的,其实也是荆州的水军。曹操本部兵马主力应该没有受到损失。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