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抱书桥

 七老爷施政 2019-06-17

关于抱书桥,拙著《巢湖》有载:

抱书桥位于巢湖市东郊2 千米处。

北宋哲宗年间,蔡确、蔡卞、吕惠卿、章椁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人们称之为四害。当时巢县名士吕士元仗义上疏未果,后又屡试不第,因愤疾世道:“当今四害横行,民众日苦,我等与其老死田园,于世无益,不如早死”。于是怀中抱书,从桥上跳河身亡。人们把他打捞上来后,见他仍然抱着书未放。为了纪念这位义士,人们就称这座桥为“抱书桥”,并在桥旁建了抱书庙。抱书桥原为木质结构,直到1930年改成单孔石桥。桥长15米,宽3 米,桥墩系巨石垒砌,桥面由石铺垫。原有一对石狮,雄立桥头。桥身现在基本完好,但石狮被日寇侵华时劫走。

《巢湖》一书,乃在下编纂出版于1999年,当年“桥身基本完好”的“抱书桥”,今日安否?!我然萌生一念,到抱书桥去!

抱书桥地处裕溪河畔一支汊河,亚父街道办事处书桥村委会,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拱桥,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抱书桥均有维修再造。

相传清康熙六年(1667年),有苦行僧仰慕吕士元人品,其不分寒暑地四下募捐造桥,如此至诚感动了八方,连贫苦乡民也争相解囊,民工更不惜体力,想在重建中多多垒石添土,好培厚加高河埂,于是,桥身也相应抬高二尺许。新桥落成后,另在桥旁填土建庵,以供商旅过往时避暑防雨。桥头还设一茶亭,好为过往行人施茶。桥边石碑刻有铭文:“人之于书徒文具,吕生于书性命以。以书名桥书不没,书不没兮生不死。云净天空月在水,水荧晃昱谁与比。巢由高轨难齐美,千古尝存有吕子。任让殊趣志不同,同于心地无纤滓。以身殉道蹈仁止,岂独鲁连天下士!”

并有一联广为传诵。联云“唯爱国忧民,非屈子亦能千古;只吟风弄月,来斯桥应愧三分”,彰显了吕士元风骨情怀。

我与报书桥,可谓“久违”矣!最近的一个时期拜访它,屈指已约十年前。那时候,我常在黄昏之前,骑上自行车,掠过航运码头,火车道口和储运库房,及田野村庄连绵的风景,到达报书桥,欣赏一番夕照书桥,怡然而归。

是时,重返昔途,我以步当车,只是雾漫苍穹,举目一片灰蒙蒙,天没有秋高气爽生气,人也即失去没有秋高气爽心情。

我沿着裕溪河岸东行,天河码头公园的人物雕像,勾起我的兴致。那搬运工人肩扛麻袋与木箱的倩影,彰显着劳动者伟大与光荣。

走过岗岭路,进入施工中的岗岭路,出现一块交通标牌“抱书路”,但任凭履步张望,就是不见那曾经熟悉的报书桥身影,也难觅一个可问路之人。

终于,报书桥象躲猫猫一样,被我意外发现。只见吊车高悬,铲车轰鸣,长长的围栏里,藏着伤痕累累的报书桥。原来,报书桥进入了维修施工状态。它象一个受伤的病人,静默任凭医生动手术哩。

我贸然闯进围栏,走近维修中的报书桥,伫目良久。桥头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巢明湖市不可移动文物报书桥巢湖市文物管理所二0一五年八月十六日立” 字样。

报书桥寓意何在?!回程路上,我想起鲁迅先生关于中国脊梁的名句: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吕士元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吗?但愿报书桥修建顺利,重现昔日倩影,传承中国脊梁的情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