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和中原王朝,除了战与和,还有离间与拉拢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19-06-17

冯世明|匈奴和中原王朝,除了战与和,还有离间与拉拢

2019-05-05 09:15:43

【文/ 冯世明】

关于秦汉时期匈奴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以往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战争与和平交往(通关市或和亲等)两个方面,实际上通过《史记》的解读可知,无论中原政权或是匈奴,还通过其它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使两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匈奴成为中原王朝利用和拉拢的对象

匈奴介入中原政权斗争,早在战国就开始了。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时而合纵,时而连横,这中间常常可以看到匈奴的身影。

“居有閒,秦將樊于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將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將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購於单于,其后迺可图也。’”

鞠武之所以不同意将樊于期留在燕国,是不想因此事而招来秦王的怨恨,因为燕国的实力远不及秦国。当时匈奴的活动范围很广,东自燕代,西至河北,都有匈奴的踪迹。七国中的燕赵秦三国和匈奴靠近,燕国想到借助匈奴的力量是很自然的。七国之中秦国开始比较弱小,后来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一度使其它国家联合,并拉拢匈奴参与对秦的战争,“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

<='' p=''>

鞠武画像  图自网络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又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万里长城”。由于秦王朝寿命不长,史书所见的匈奴与秦的关系也较为简单清晰。到了西汉,匈奴的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众,除了对中原经常的侵扰和掠夺外,还在汉王朝内乱的时候,起着分裂国家的危害。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鄲击豨兵,燕王綰亦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見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習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決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迺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綰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迺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閒,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決”。

此事发生在汉高祖刘邦时期,陈豨求救匈奴,燕王綰也让张胜去拉拢匈奴,最后张胜的一番话令燕王恍然大悟,并且反过来令匈奴帮助陈豨,原因在于刘邦正在一个一个地铲除异姓王,令其相互攻击。看破了这一点,大家为了自保,不得不这样做,而此时的匈奴则成为政治权谋的借口和工具。

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的六七十年间,由于经济残破,国力空虚,劳动力不足,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汉朝不得不委曲求全,采取以和亲为主的策略。而当汉朝发生内乱时,由于匈奴的强大势力,往往成为反叛者积极争取的对象。比如文帝和景帝时期发生的淮南王叛乱和七国之乱。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正如文帝六年复单于书中所说,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赠给单于的物品甚为丰厚,可是背约离异兄弟之亲的行为,常常出现于匈奴。

“后岁余,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人於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之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劫夺财产,杀掠吏民,抄略人口甚至威胁政权安危,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战争或者防守(和亲)为主,但是在政权间或者王朝内部发生矛盾的时候,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匈奴往往就成为了反叛者争取的对象,以上的事实已经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 p=''>

昭君出塞 图自网络

至于匈奴参与内乱的目的是什么,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匈奴的游牧性质决定了他的掠夺性,和亲、通关市等虽然可以换来相对的和平,但不能一劳永逸。实际上匈奴可以利用中原内乱的机会将势力深入内陆,幸运的是几次内乱都被中央王朝及时平叛,否则匈奴的势力随之进入,将会直接威胁中央政权。

汉族政权制造匈奴内乱

匈奴作为一种不安定因素,屡次成为汉族政权内乱时的外援,因此除了战争和和亲等手段之外,汉族政权也试图在匈奴内部制造矛盾,以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汉武帝时期,“儿单于立,汉使两使者,一弔单于,一弔右贤王,欲以乖其国”。相对与其它单于而言,“儿单于”以年龄小而著称,匈奴的单于位继承制度通常是父子相继,而杂有兄终弟及,而左右贤王则是匈奴政权中地位仅次于单于的官职,拥有自己的王庭,是诸王将中即位可能性最大的。儿单于年龄尚小,新立尚不能服众,汉王朝派了两个使者,一个出使单于,一个出使右贤王,把匈奴看成一个分裂为二的国家,不过“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单于。单于怒而尽留汉使”,虽然没有成功,但这离间单于和右贤王的手段,是战争和和亲之外对待匈奴的另一种方式。

汉族政权对匈奴降人的态度

《史记》中所见的匈奴降人的资料比较集中于《史记》的《表》中,表中所见的降人首领有匈奴的王、单于太子、都尉、相、大当户等,率众来降后受到汉族政权的优待,基本都被封侯。

关于匈奴降者的史料记载景帝之前似乎很少见,可能与汉初休养生息,对于匈奴采取守势有关,景帝时开始有降者的记载,对于降者封侯的措施则始于景帝,为此丞相周亚夫曾经提出过不同意见:

“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以匈奴王降侯,七百戶。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唯徐卢元年。封地在容成(索隐县名,属涿郡)。”

周亚夫认为这些是匈奴的叛徒,不应该受到优待,但景帝最终没有赞成,理由是“欲侯之以劝后”,即希望通过给予投降者较高待遇的方式,引至更多的后来者,同时也表现出汉王朝宽大为怀的态度。这种政策为汉武帝所继承,武帝时期匈奴的降者规模明显增加,这与武帝开始摆脱无为而治思想,积极出击匈奴有关。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元狩年间的浑邪王率众来降,此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矛盾,导致了一次大分裂。

“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將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戶,为漯阴侯。封其裨王呼毒尼为下摩侯,鷹庇为煇渠侯,禽梨为河綦侯,大当戶銅离为常乐侯。”

对匈奴降者首领封侯就要给予食邑和封地,其它匈奴民众也要让他们安居内陆,“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買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闌出财物于边关乎?”所以汲黯认为“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鹵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应该将这些胡人全部作为奴婢赐给从军战死者的家属,以慰人心。但是汲黯的建议并没有被武帝采纳,“上默然,不許”。

汉武帝在位时对匈奴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多次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一改文景时以和亲为主的战略,那为什么要优待降人呢?景帝时期匈奴来降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景帝“欲侯之以劝后”,到了武帝时期由于正面战争和匈奴内部矛盾的激化,投降汉王朝的情况屡见不鲜,优待匈奴降人,需要耗费相当的经济力量,我想武帝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是权衡利弊后的决定。如果真的如汲黯所言去做,把这些匈奴当作奴婢来使唤,那等于加重了汉匈之间的仇恨,让那些正面与汉王朝作战的匈奴没有任何退路,死战到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反而弊大于利。对匈奴,武帝是既打又拉,既灭了匈奴的威风,又显示出大汉朝的宽容大度。

<='' p=''>

《汉武大帝》剧照   图自网络

相对于匈奴投降,汉人投降匈奴的现象要少的多,因为在汉人看来匈奴是“蛮夷之人”,居于“苦寒之地”,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投靠匈奴的。以现有的史料来看,匈奴对汉降人也是非常礼遇的,如高祖时的韩王信,燕王卢綰,文帝时的中行说,武帝时的赵信,李陵,卫律,李广利等,入匈奴后受到单于宠信,享有高官厚禄。

最著名的一例是李陵。“匈奴围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沒,得还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李广抗击匈奴,名声极大,匈奴号曰“汉飞将军”,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投降匈奴必然带来很大的震动,单于“以女妻之”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还被“立为右校王……皆贵用事。”苏武入匈奴后,李陵曾经对他夸耀过自己在匈奴的生活。

众所周知的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一为和亲、二为战争。和亲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守势,可以换来相对的和平时期。战争则是在国力增长的条件下采取的攻势。不过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所有的外交关系都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确实给中原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在王朝间战争尤其是王朝内乱时,匈奴的军事力量使得它频频成为被拉拢和利用的对象,当然匈奴也乐意趁火打劫,以期能得到好处。另外,在对待降人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匈奴都给予对方降人以优待,这样做从长远来看,也是利大于弊的怀柔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