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水街往事之一:山间古镇

 文山书院 2019-06-17

暖水街往事(一)

山间古镇

文/暖水街老兵 孙昌义

湘鄂两省的西部,莽莽群山,巍巍山峦,沟谷壑涧,茫茫林海。幽幽深山之中,淙淙泉水,涓涓细川,汇成了一条湍湍大河,它越过高山,跨过林海,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路奔来。它带着山间花草的芬芳,伴着山川秀美的靓妆,在湘鄂两省的大地上流淌,它留在中国版图上的名号也十分响亮—-洈水河。

洈水河绵延数百里,经鹤峰过石门太坪、子良,一路来到边山河滴水岩。这里滩险水急,在南岸的后山坡上,岩石之间,一股清泉喷曝而出,飞流直下,一幅水幕在阳光下七彩缤纷,霓虹如彩。寒风凛冽的冬天,瀑布溅起千堆雪,那全是冰花的世界。这时从瀑布前走过,寒风袭骨,打几个冷战。夏天凉风徐徐,清爽怡然。

顺着河道往下走,过上风火 、五家河、纸场屋便到了山间古镇暖水街。

暖水街这座湘北鄂南的千年古镇,是山里人家十分向往的地方,它就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洈水河畔。

青石铺路的长街虽不如都市宽敞,可它也曾马辕车碾,石板路上留下的铁箍木车碾轧的车痕,记载了古镇悠长的岁月,也铭刻着古镇荣辱兴衰的华年。滔滔洈水河从街边缓缓流淌,顺流东下,直入长江。

街后南山苍翆碧绿,群山相环。河对岸的沙滩一去数十里,如白玉彩带。这里是洈水河上的交通要塞,南抵洞庭下湖广,北临荊沙通中原,东去武陵,西入川。这里也是南来北往的旅客,东西奔走的商家必经之地。

七十多年前,暖水街极其热闹繁华,街面店铺林立,生意火旺。仅招待商贾游客的旅社饭庄就有六家,南杂百货,土产山货,粮油食品店多的时候二三十家店面,远近有名的绸缎布庄不下十多家。最让老街人难忘的还是古镇的小吃和美食,它曾享誉南北,也曾招引了不少远方来客。

树要寻根,史要追源 。探究暖水街的历史是为了释放对故乡思念的情愁;追忆家乡曾经辉煌的昨天;缅怀前辈们的勤劳与智慧;启迪后辈对千年古镇的怀念与承传。

暖水街始建于哪个年代,史料有限,无法说圆,还是先从暖水街的传说说起。

相传,秦汉之后,洈水河边,楼子山山下,沿河有十几户人家,他们靠山种粮,下河捕鱼,过着悠闲自乐的安逸生活,房子建在河岸边,依山傍水,成了山里一个集市。到了陏代末年,小集市逐渐发展,巳然成了一条小街。

话说,小街之上住着一户姓董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位青年后生,名叫董永,可怜他父母双亡。失去双亲的董永勤耕苦读,励志成才,白天在离家不远的傳家大院为财主打工,晚上清灯伴孤影,苦读不辍。这一天,天宫七位仙女来到人间,正好看到董永在傳家帮工,小伙子高高的个头,浓眉大眼,貌若潘安。

七妺见后,心生爱意,决意留在凡间,待六位仙姐走后,七仙女便独 自一人来到六合桥头的槐荫树下与董永相会,不久便结为连理。一年后,七仙女生下一子,夫妻高兴,邻里祝贺。儿子天资聪颖,长大之后三场大考喜中状元,京城打马跨街,皇帝一高兴,准他在家乡开埠建市,暖水街由此而来。

还有 一种传说,边山河有一家财主,生有七个女儿,幺女湘姑温柔娴淑,知书达礼,几经磨难嫁给董永为妻。婚后一下生了个双胞胎,两儿读书用功,同时高中状元,皇上特别高兴,御赐状元家乡为街,并眧告天下。

这都是民间传说,饭后茶余的闲话,不足以为据。

传说虽然不能佐证历史,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又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哪种说法,暖水街的存在都与董永有关。

据说,早年开埠建市的地方必须是状元郎的桑梓之地。如此说来,暖水街以前一山间渔村,能集市建镇应得益于董永教子有方,使儿子才学过人,状元及第,也使暖水街得到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其实在东、西两汉时期就有董永的传说,其中有一位董永还是位列诸候的贵族。后来,安徽、湖北、山东几省为争董永家乡而纷争不断。惟暖水街董永无人去争,可见,暖水街之董永非三省所争之董永。

位于暖水街下街后山的董永墓有人质疑说是假坟,我以为不然。试想,几百乃至一千多年前建一假茔,所为何来。要是現在倒有可能 ,争名人家乡,争名人故里,意为开发旅游。古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不可能有人出巨资打造一个传说中的傳家大院,又弄来一颗老槐树立在六合桥头,再造一个槐荫土地庙,还凿一石坑,立为董永坟茔,以为后人覌瞻。

这种做法用现在人的话说,脑子进了水,烧钱。恰恰这些景物我们打小就见过,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董永在暖水街的存在,作为一个暖水街人真诚的希望它不是空穴来风,尽管他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我依然希望他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查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陏朝,盛于唐,完善于宋、明、清,晚清终结。唐朝李渊开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开科考试,孙伏伽高中榜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名状元,按照这个时间推祘,董永的儿子喜中状元应该在唐朝时期,这也正应合了暖水街财神庙建于唐代的说法。

记录时代的更迭,社会变迁,名人豪杰,趣闻轶事,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暖水街虽为千年古镇,可它偏隅山区,又是湖南、湖北共管,在国史卅县志中自然就很少 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即使《澧卅志》在记录暖水街时,也多因孙家的达官名仕、豪门乡坤随带一笔。

孙氏族谱里对暖水街的记载又多因族务事所记录。元末明初时,孙氏已是暖水街名门望族,在孙氏族谱里曾记录五世祖文澧公死后葬于新当铺。新当铺就在暖水街下街的后山,与董永墓相距很近。这是明朝初年的事,距离今天已经六百多年。

而最早见于史料的是孙家祠堂旁边的财神庙。据有关资料介绍,财神庙建于唐朝,距今一千二百多年。

一个城市集镇的发展与兴衰,总免不了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在日月时光中循序壮大和消亡。根据史料分析,历史上暖水街曾经历过三次辉煌岁月。第一次在盛唐,当时市商云集,生意兴旺,为满足生意人的需求,建起财祌庙,以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第二次在明、清年间。乾隆十三年二月,孙氏在编修族谱中写道:元末,红巾之乱,澧邑为墟,明洪武初豫章民多移澧。豫章民就是江西南昌一带的老百姓。外地人囗大量迁入暖水街,使古镇一时人员鼎沸,热闹繁华。

这期间,街上的庙宇、戏楼、祠堂都是明清风格。第三次辉煌也是暖水街最鼎盛的时期,是清末民初时期。当时的孙氏族谱记载暖水街是:烟村鳞集不下千户。按一户四五囗人计算,当年的古镇人囗应该有四五千人之多。一千多户,五千来人的集镇就是現在也应该是规模很大的街镇了。

据记载,当年街面仅卖肉的商铺就有六家。商业发达造就了古镇灿烂的昨天,历经千年沧桑,在社会变迁中古镇不断焕发出耀眼光彩。

由此可以推断:暖水街始建于唐朝之前;发展壮大于明清之间;鼎盛在清末民国至解放之前,千年古镇名不虚传。

以前,记叙暖水街的文字表述与现在不同,暖是火旁煖,这种写法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来,人们慢慢的放弃了煖而书写成了暖。煖与暖是通用字,意思相同,都是表示温暖、暖和。

古镇因温泉得名称暖水街,为什么人们又一直叫它冷水街,就连祖祖辈辈长居古镇的老人开口就说冷水街。即便是我们这些后来小辈,冷水街三字依然还是脱囗而出,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古镇街面店铺到处都是以暖水街或暖市为名,唯独不见以冷水街为名的招牌。古镇的人们囗里说的,是冷水街,而笔下记的则是暖水街,有何讲究,又是何缘由,史、志、谱没有一处说明,成了一团迷雾。

要解开迷雾,往下咱们慢慢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