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纬:观看和表征——评析郑忠民的《乡村空间》

 莫非4p2zqr6hz4 2019-06-17

观看和表征

——评析郑忠民的《乡村空间》

文:姜纬

浙江摄影师郑忠民的《乡村空间》系列,如他自述:“从空间景观的角度切入。”这句话很到位,不仅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而且还表明了他创作思维的出发点。

车站1

车站2

村标

这个出发点,可以令人信服地涵盖郑忠民的作品。当代性意义上的记录类摄影不是简单复制世界,它必须经过“转换”,也就是合理改造其内在语法,使得它向当代生活完全开放。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照片所摄取的姿势,其意义只有联系着整个符号系统中该符号的位置,才能得以理解。”

在这里,布迪厄所说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日趋庞大复杂的当代生活。

景标

观景亭

观景台

记录类摄影存在到如今,是由文化逐渐构建起来的,它其实并不天生的理所当然。在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记录类摄影受到的挤压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世界,图像泛滥,一方面,布迪厄所说的“符号系统”不断在扩张、在突破,另一方面,“历史在加速消失”,照片随时可能被轻视为对事物已知方面的简单复述和匆忙评价,记录类摄影的功能和作用被稀释、被降低,甚至被取代、被置换。

记录类摄影真正的可持续性是以“今天的立场”叙述感受。所谓“今天的立场”,其实就是摄影师的个性立场和当下视域。在这个层面,郑忠民《乡村空间》系列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彰显出来。

凉亭

廊桥

风车

人造沙滩

郑忠民的《乡村空间》,是有意识、成规模、持续性对于景观的观看和表征,既有其所在地方的特点,又能结合其个人经历、性格、志趣,灵活运用现当代景观摄影的方法论,显示出了不一般的观察、梳理和执行能力,景观被恰如其分地呈现。

游泳池

球场

我们看到、领略到、品析到的每一处景观,它呈现给我们的含义,都来自其背后交织在一起的话语,对此的观察与思索之所以值得留意,是因为所有的景观必然涉及到人,必然涉及到控制、利用、表征、再现、改造等等。我们任何人生活在其中的空间都是双重的:景观既是地理空间,又是意义系统编织起来的空间,而后者至少和前者一样重要。

驿站

桥梁

公共卫生间

表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某种权力。权力展现为一种排斥:那些能够投射并展望景观的人规定了眼前的景观应该具有的文化意义。这倒未必是一种对权力的恶意滥用,而不如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但需要补充的是,实际上这种权力支配关系弥漫在整个人类活动之中,当然也包括摄影。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观点,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景观的功能与结构特征,以及表现为景观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景观的质量取决于两个特性:“可解性”和“可索性”,前者体现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人期待运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格局。

文化礼堂

文化墙

以我个人的见识,景观关联人的具体的进退、聚散、得失,它不仅是文化权力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概念和主体身份赖以形成并得以表述的文化实践。从来就是如此。

无论如何,中国当代乡村社会毕竟提供了纷繁丰富的环境基础,不断产生着符号和意味。作为视觉反馈,摄影已出现多元的形态,关于景观的观看、拍摄、呈现,也成为了繁复无尽的表述与想象的循环再生产。郑忠民的摄影实践,就是一种摄影师在场的事实,这还不单是“现场感”的问题,而是摄影师的心在不在的问题。郑忠民通过细致内敛的创作风格,对此提供了沉静、扎实、有力的回应。

渡槽


作品阐释

文:郑忠民

“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从空间景观的角度切入中国乡村的演进与变迁,聚焦于乡村的公共空间,以浙西南地区为主要范围,对乡村中新出现的典型建筑和公共设施进行影像采集。

该项目的筹划和实施是建立在对乡村建设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选择浙西南地区为调查范围,固然与在该地区调查的便利性有关——我的家乡松阳就位于该地区的中心位置,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差不大,千百年来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乡村建设也呈现出地域特点,并且这种文化和变化直接呈现于乡村的空间景观上。

该项目采集的建筑设施涉及乡村交通、环境、卫生、体育、旅游、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建设。这些建筑设施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演变使得乡村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现代化、城镇化、园林化、景点化、同质化、奇观化等诸多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形态,以及在全球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中国乡村受消费意识形态和权力双重影响而产生的诸多变化。

垃圾房

垃圾填埋场1

垃圾填埋场2

摄影跟时间和空间有关,一张照片就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瞬间切片,展现的是某个时间点上的空间状态。跟动态视频不同,静态照片并不擅长呈现某一个时间段内现实场景的运动变化情况。我感兴趣的是,如何组织、结构画面里的各个要素,形成新的关系和语境,通过影像将我的思考带入社会讨论层面。

显然,乡村的新式建筑设施与来自远古时代的山水景象不可分离,与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村落景致不可分割,也与当下乡村的公共文化认知不无关系。通过对乡村空间的细心观察和审慎选择,并以冷静、沉稳、庄严的态度,将其中不同时空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并组织在现实场域的景象之中,以增强影像的开放性、隐喻性和象征性,由此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冲突碰撞、混杂交融、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

相关链接

郑忠民著《乡村空间》出版

公开课记录:郑忠民解读《乡村空间》

郑忠民《乡村空间》荣登两报一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