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过滤教育的杂质

 小脚丫6565 2019-06-17


原创作者|周克平(国家开放大学南昌学院副教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人非生而知之,陌生的世界,自己要知之,别人要助其知之,于是教育便开始了。

教育在人与人之间展开,有时别人当自己的老师,有时自己当别人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时候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并非只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才会拿起教育的武器。

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的用腹中经纶教育人,有的用自身经验教导人,有的用前人经典教化人,有的用个人经历教训人。

对世界的认识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有深有浅,有对有错。久而久之,结论变结晶。一些人将那些含有杂质的结晶,当作鸡精,调入汤水,冒充鸡汤,给人疗养。取结晶走捷径的快餐式教育随处可见。只是天天吃快餐,难免缺营养。

隔壁老马的女儿要出嫁了,小俩口在外地工作,家也安在外地。老马的妻子为此颇有些担心。独生女从小就是老马夫妇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突然间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母亲担心女儿会操持家务吗?自己还是个孩子,将来生了孩子,能照应得过来吗?一时间,喜事成了愁事。还是老马识途,每当妻子为此愁眉不展时,老马便取一点古人留下的结晶,来化解妻子心中的郁闷,说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是否有路,船到桥头是否能直,老马心中没有谱,只知道历来人们都是这样说的。老马相信走的人多了就有了道路,说的人多了就有了道理,不管那路是不是死路,那理是不是死理。周围总有一些人不认真理认死理。

用教条进行教育,成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人朗朗上口得心应手的惯用手法。邻居老马劝妻子是这样,朋友老王教孙子也是这般。

老王的儿子儿媳工作忙,退休后的老王夫妇,主动承担起照管孙子的重任。老王教育孙子全靠自己肚子里的一些俗话俚语顺口溜,这些话老王的父辈的父辈就一直说着,成了老王的存货,时不时地提取出来教育孙子。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样的话,写在纸上好看,说在嘴上顺溜,听在耳里舒服,仔细想想,却不地道。

老王不分青红皂白,将糟粕当精华来喂养孙子,时间长了,其孙子容易变成一个不注意卫生,不重视身体健康的病秧子,一个只顾自己罔顾他人的自私鬼,一个虚伪不实缺乏真诚的假面人。

人人关心教育,参与教育,这是好事,若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不动脑子张口就来的教育的喷子,不用心思拾人牙慧的教育的傻子,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前人,今人,名人,伟人说的和总结的许多话,常被人们视作人生的指南,当作教育的结晶,拿来教育人。拿来的时候,应该用心过滤,取其精华,去其杂质。结晶的并非都是精华,也可能是一块看起来不错的结石。

教育是对心灵的滋养,滋养心灵的养分可以有限,但不能有毒。心灵遭到荼毒,便剩一副皮囊了。

(本文为周克平老师原创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