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教育”是一碗毒鸡汤?90%的父母都误解了

 THY7655 2019-06-17

长久以来,“快乐教育”这个词一直争议不断。

很多人觉得“快乐教育”就是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不逼迫不管束,让孩子快乐成长。

也有人批判“快乐教育”会让孩子错失学习最好的黄金时间,是毒鸡汤、是骗局。

其实,这些都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解。今天呢,我想跟朋友们好好聊聊快乐教育的真相。

快乐教育这个理念,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博士提出的。

▲赫伯特·斯宾塞

快乐教育理念中,有很多观点都非常科学和实用,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01

快乐教育观点一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快乐的。

跟很多人认为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开心的玩儿,什么都不学不同。

实际上斯宾塞博士非常主张重视早期教育。

他在抚养自己远房侄子小斯宾塞的过程中,也尝试用很多方法教他阅读、认字,鼓励他接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

而侄子小斯宾塞,在14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

在斯宾塞博士看来,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教育方法更有效。

他曾提起为了让小侄子接受音乐熏陶,攒钱给小侄子买了一架脚踏风琴。

最开始孩子图新鲜,迫不及待的乱按一气,很开心很快乐。

但是很快就经常跟一位教他弹琴的亲戚发生矛盾。

小侄子弹奏得很不协调,这位亲戚就总是大声的指责,并且气得尖叫。

又过了一个月,亲戚干脆抱怨说这孩子没有一点儿天赋,一支简单的曲子,学了100遍都学不会……

斯宾塞博士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对亲戚说:

如果弹琴变成了一件痛苦而有压力的事情,那是学不好音乐的,也不会受到音乐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赋。

▲图片来源:电影《非常主播》

亲戚也不高兴,反唇相讥:“您要是觉得我的方法不恰当,您自己试试吧,看能不能把他教好”。

斯宾塞博士亲自上阵,在晚饭后对小侄子说:“亲爱的,我特别喜欢你弹奏的那首曲子,它叫什么来着?”

小侄子急忙说:“是《林中仙子》吗?”

“没错,就是这首,你现在能弹给我听听吗?”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小侄子没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

斯宾塞博士叹气道:“真是太遗憾了,可惜我不会弹风琴,要是我会弹就好了,哪怕只是一小段也行啊。”

小侄子一听,就答应试着弹弹看,结果真的弹得流畅了起来。

亲戚听完演奏,也觉得非常惊讶,不再像之前那样严厉逼迫小斯宾塞学琴。

之后每天下班回家,斯宾塞博士都邀请小侄子为他弹奏一曲。

每当小侄子弹奏的时候,他都坐在一旁专注的听,还会时不时的配合着打节拍。

这种欢快的气氛,是对小侄子最有吸引力的奖赏。

久而久之,小侄子爱上了音乐,还能尝试自己谱曲……

斯宾塞总结说,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几个方面:

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去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很容易把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不要立即开始教育他或者强迫他学习什么,否则不仅没有好的教育效果,也容易让自己误以为孩子天赋太差。

在家庭教育中,要努力营造快乐、轻松的气氛,要时常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成功的欲望和成就感。

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乐观的人。一个快乐的人面对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优点;一个悲观的人面对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02

快乐教育观点二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采取自然惩罚的方式,让他从错误的行为中,获得正确的经验。

人们对“快乐教育”另外一个经常性的误解就是,既然提倡快乐,那就不应该对孩子进行管束和惩罚。

但实际上,斯宾塞博士是完全不认同对孩子放任自流的。

他只是不主张采取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而是主张自然惩罚:

也就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从而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下决心不再犯。

比如孩子因为发脾气,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很多父母可能会吼他一顿,甚至可能着急的打孩子几下。

然后一边抱怨,一边把烂摊子收拾好,给他洗干净或者找新衣服。

但斯宾塞认为,这种父母打骂式的惩罚,并不能让孩子明白他的问题所在。

而且容易让孩子感到愤怒和挫败,影响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电影《凯文怎么了》

同样是这件事,快乐教育推崇的自然惩罚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己来把衣服清洗或缝补好。

并且告诉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因为衣服脏破,而不能出去跟小朋友游戏或去同学家做客。

▲图片来源:电视剧《丧失名字的女神》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意识到,清洗和缝补衣服这种惩罚,是自己弄脏衣服产生的自然后果,心里的委屈和怨恨会少很多。

同理,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处理:

孩子把钢笔书包等文具丢了,自然惩罚就是让孩子感到不方便,或者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再买一个。

孩子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自然惩罚就是让孩子自己把屋子收拾干净。

孩子把妹妹弄伤了,自然惩罚就是让他承担妹妹的药费。

如果他没有钱,就没收他的零用钱或卖掉他的几个玩具……

这些都是有利于孩子从切身体会中产生正确的因果观念。

日积月累下来,他就会判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之后会产生哪些后果。

这些经验和判断,会比打骂更有效,也会更容易让孩子改变掉坏的习惯,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3

快乐教育观点三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么就培养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加他对生活的信心。

人们对快乐教育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只要孩子眼前快乐了,那么父母做出的牺牲和让步就都值得了。

很多父母会为了让孩子快乐,去给孩子提供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范围的物品。

去跟老师、学校要求不做作业的特殊对待。

乃至容忍孩子在道德、规则等很多方面的出格行为。

但是这些做法,恰恰违背了快乐教育的本意。

在斯宾塞博士看来,“快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能够快乐生活的、身心健康的人。

父母不是说完全不让孩子面对困境和挫折,只是需要给孩子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独立理性的生活能力。

前段时间在央视新闻看到一则关于盲童女孩的报道,其中妈妈的做法,就跟快乐教育提倡的观点是暗暗相合的。

▲盲童女孩的新闻报道

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

盲童女孩今年11岁,患有先天视神经发育不良,现在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四年级。

妈妈为了陪伴她,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

从学校到家并不算远,总共有386米的的路程,和96级的台阶。

但对盲童来说,这段距离每次至少要走15分钟才能走完。

多年来,小姑娘一直以为自己是“独自”上下学的,也一直为这件事情感到骄傲。

但她不知道的是,每一次上学放学妈妈都小心翼翼的陪在她身边。

当她过马路时,妈妈用身体帮她挡着车流。

当她偏离路线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在一旁忍着心疼“冷眼旁观”,却偷偷找好心路人给女儿帮忙带路。

在女儿迷路回家之后,她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跟女儿谈心,问女儿:

“今天走得不太顺,是不是?但是我们掌握了很多经验,是不是?今天只是个意外呗?”

女儿在妈妈耐心的引导下,也觉得只是小事一桩,开心的回答:“对!”

妈妈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女儿不怕独立行走,也在培养女儿战胜挫折的勇气。

其实“快乐教育”的理念就是这样,父母并不是要让孩子顺风顺水,得到最简单易得的那种快乐。

而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孩子得到更深层次的快乐。

比如战胜困难的勇气、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没有人能够保证孩子会永远生活在没有伤害的环境,但是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信心,会帮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斯宾塞博士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教。”

“快乐教育”从来不是“快乐”和“教育”的对立,而是“快乐”和“教育”的结合和统一。

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成为善良、渊博、乐观的成年人。

我也曾经写过好几篇文章,反对所谓的“快乐教育”的观点。

但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教育”,是举双手支持和赞同的。

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够认同这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生权利的教育理念。

一起为真正的快乐教育点赞。

*来源简介: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成长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