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医话】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第5期南中医国际经方培训班上的讲话

 金坛区 2019-06-17

作者/黄煌  南中医国际经方学院 

本次学习班经过二天半密集的授课,快要结束了。这次培训,不仅仅讲经验,而是讲思路方法。思路比黄金重要。最后,我再讲几句话,作为本次培训班的结束语。

什么是经方?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更是经方医学的略称。经方医学不是一种特别的医学,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直觉思维。桂枝还是那个桂枝,大黄还是那个大黄,思维方式变了,疗效就会大变。

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现象、问题会作出迅速识别和判断的一种能力。方证识别,用的就是直觉思维。

同样是出汗,看到病人汗多如水,烦渴引饮,脉大无力,口干舌燥,可识白虎人参汤证;看到烦渴欲饮,饮不多,喜热饮,舌胖大,可识五苓散证;汗出恶风鼻鸣,心悸,脉浮弱,可识桂枝汤证;汗出多,面黄暗,易饥浮肿,可识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出粘汗,面红耳赤,脉滑,可识葛根芩连汤证……

所以,古人称辨方证为识证。识,认识的识,识别的识。识别,就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一种洞察力。用经方不是应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概念来思辨的,而是应用方证进行判断识别的。

方证相应的思维,好处是精准快捷,舍弃了很多中间环节,一步到位,是一种极简的思维方式!找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

如何培养这种方证的识别能力?

 1)记忆:记忆常用经方的方证,除经典方证外,还有适用人群特征、主治疾病谱。记往50首是起码的,最好100首,如能超过150首,那就是高手了!方证记忆需要不断强化,仲景书要反复读,甚至开诊之前翻阅一下《伤寒论》。

2)模拟:多读名家医案,多跟专家临证,模拟方证识别过程,训练识别方证的能力。识别方证是一种洞察力,望闻问切,洞察秋毫:眼神、毛发、脸型、舌苔、脉搏、皮肤、口唇、衣着、发型、语速、言词、坐姿……都是识别方证的信息。建议多练眼力,多看人。

3)空灵:空灵是一种思维状态,没有杂念干扰,如入禅。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深处记忆的方证才能瞬间蹦出,直觉思维才能活跃。要做到空灵,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两点:

 一是读书不能杂。汤本求真规定大塚敬节等门生只许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允许读第三本书。胡希恕拒绝用《内经》对《伤寒论》的解读,都是很了不起的智慧,是巩固和坚持方证思维的正常举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学好经方后,我们就不会被医界的“浮云”蒙蔽了!方证是中医最根本最实用的诊断单位,方证的思维方式是最高层的思维。所以,初学者要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读,要一门深入!已经学杂的,要强力卸载一些“插件”,不断清理一些“垃圾”。

 二是任何方证都有可能。在病人面前,不能有陈见,不能被经验所束缚,不能被疾病名束缚,不要被既有的治疗原则所束缚。有是证,用是方,不想任何学说,唯以眼前的人为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拘泥,任何方证都有可能!

以上谈的都是有关思维方法的话,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因为重要!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医非人人可学,要聪明敏哲之人、渊博通达之人、勤读善记之人、精鉴确识之人、虚怀灵变之人方可。以上五种人,是五种素质,而其中绝大部分涉及到临床医生的思维能力。

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这不仅仅适用于做学问,也适用于开经方。我改一下,叫做“胸中有百首方,眼中无半点尘者,始可开方”。要开好经方,既要有知识储备,还应该不被陈见左右,后者更重要。

希望大家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尽快成为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百姓们喜爱的好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