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楼市开始分化,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的鸿沟越来越大,殊不知,有房一族和无房刚需族,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分化也日益突出。 有房的,变得越来越执拗,到处找看涨房价的理由。没房的,变得越来越固执,千方百计逃离楼市。 有房子的人,高居在云端,没房的,只能在泥泞中匍匐前进,受伤的,也往往是刚需。 最近一个朋友留言,洋洋洒洒几百字,诉苦也好,愤懑也罢,没买房的这些年里,搬了5次家,从筒子楼转战到城中村,从合租房又搬到公寓,手里拿着积蓄不敢买,眼瞅着房价蹭蹭往上窜。 二胎不敢要,孩子培训班不敢报名,说没钱是假的,这么多年也存了二三十万,加上父母周济,也不是买不起,正因为犹犹豫豫不敢买,这些钱一直放在那里没动过。 用她的话讲,感觉挺委屈的,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的意见很简单,如果是刚需,下半年,不必再“委曲求全”。 第一,过去十年,房价翻几倍的时候没买,现在更不用急着买了。 现在,人均套户比已经达到了1.13,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40平米以上,大量的三四线楼房被闲置,只有一二线城市才有住房供给不足的矛盾,如果考虑到大量房改房、自建房、宿舍、小产权房,市场上根本就不缺房子。 第二,5月份是今年的分水岭。 前四个月的小阳春,让不少人蠢蠢欲动,但在五月份,调控力度明显加强。 丹东、苏州发布房子限售的时间越来越长,动辄就是三五年,针对房企土拍的限制也越来越严密,限价调低后,房企拿到预售许可的条件也更严格。 双管齐下的调控,必然会对房企、购房者形成预期引导,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调控只多不少,力度只强不弱。 不必再“委曲求全”的意思,并非是不建议买房,而是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房子伤心劳神,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对刚需来说,“现金为王”很重要,高杠杆买100万的房子,还不如拿着50万的现金。 还是上面说的,价值百万的房子,现在也只不过是三线城市的一套三居室罢了,在二线甚至一套小两居都买不到。 假如你在二线城市,现在又是限售,又是限购,背着上浮20%以上的房贷利率,100万的房子没个三五年根本无法出手,物业费、水电暖气、折旧费,这都需要真金白银。 假如在三四线城市,棚改货币化收紧之后,接盘的人越来越少,小城市房子过剩是大势所趋,同样不值得。 但是,手握50万现金就不一样了,楼市进入“稳中有降”的趋势后,手握现金的购房者才更有话语权,选择的余地更大。 等按揭利率降的更低,等开发商把精装改毛坯房卖,等“抢人”的城市越来越多,哪里给的优惠最大去哪里,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 该要二胎就要,该消费就消费,房价不会再重复曾经的一路狂奔,焦躁的心态放平稳,以后有大把机会可以选择,多等等,多看看,就像猎人等待猎物那样,耐心一点,以后不会再“受委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