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江畔夜话 2019-06-17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章江、贡江两条支流在赣州中心城区北部交汇成赣江,千里赣江第一城的赣州因此得名。这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时至今日,赣州老城区仍旧保持着宋代的城市布局特色以及众多的宋代文史古迹,因此赣州也被成为“江南宋城”。

从南门口沿着文清路一直往北走,从琳琅满目的购物广场到曲径通幽的深宅僻巷,再到与江水相伴的宋代城墙,踩着周敦颐、苏东坡或是辛弃疾的脚印,登楼远眺,看城墙内外,或许你已经在徜徉中穿越千年。

古城墙上千古悠悠

悠悠古城墙,在江边已经屹立了千年,它犹如一部的厚重典籍,负载着赣州历史的沧桑,展现了赣州岁月的更迭。

赣州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的城墙。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完好,城墙上的各代纪年铭文数量和种类之多在全国来都很罕见,因此古城墙被称为“宋城博物馆”。

自己曾在赣州学习生活几年,每逢闲暇时间都会去古城墙转转。偶有一次,发现一位耄耋老人用放大镜在城墙上需找什么,我跟随老人一路,十分好奇便上去攀谈,老人说他在寻找城砖上的文字。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有文字的城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据赣州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古城墙共有521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最早是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

从西津门登上城楼眺望,城墙高低逶迤看不到尽头,城墙外是一江清水,清水之外是山间田舍炊烟缥缈,城内街道星罗棋布,商旅鳞次栉比,宛若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之中。

这美如画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或许当年蒋经国先生也是看中了城墙内外的风景,才将自己的官邸先建于城墙边。蒋经国故居倚靠城墙,西临章江,南临郁孤台,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是蒋经国先生亲自主持修建,在故居花园内有蒋经国先生1941年栽下的白玉兰,已经郁郁葱葱。除了蒋经国故居,从西津门往东依次还有郁孤台、八镜公园、八镜台、龟角尾公园、古浮桥、寿量寺、文庙、皂儿巷等著名景点。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这座历史悠久全长3668米的砖城墙,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同时它也是赣州的守护神,至今还在为防洪做出突出贡献。

古城墙的西门、涌金门、建春门内设有防水闸,每到洪汛期河水上涨至城楼下,为保护城区,闸门就会放下,一墙之隔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的景象,城外是汹涌澎湃,城内井然有序。

岁月如梭,往事如风,防洪守卫的要塞不见了军士密布,城墙上是约会的情侣、奔跑的孩童,城墙下是垂钓的老翁、行走的商贩,古城墙被生活洗染,庄严下浸透着一些市井与悠闲。

郁孤台内家国情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八百年前,满腔苦恨的辛弃疾站在郁孤台上,向北望,怅叹出一声家国情愁。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而走,郁孤台几番修废、废修,还屹立在赣州城北的贺兰山顶,凭栏远眺的身影却已作古。在一个淅淅沥沥的清晨,我带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来寻觅。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西津路1号,一座郁郁苍苍的山丘平地而起,山丘不高,拾近百节台阶而上,阶梯两旁是列队的松木,阶梯过半一尊辛弃疾挎着剑的铜像屹立,只见他目光凝重,西北望着长安。过铜像继续向上攀爬,眼前便出现了一座高台,耸立在蓊蓊郁郁的树荫间,高台上一牌匾写着“郁孤台”三个大字。

这是座三层重檐结构的楼台,处在一处古城的角上,台周皆甃以石,四围有垣御风,门窗镂花,飞檐高耸,显得古朴而挺拔。郁孤台,原指台子“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郁”和“孤”都是美意。步入阁楼内,一楼中间是江泽民同志书写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龙飞凤舞的笔锋独具一格。顺着木质楼梯扶拦而上,第二楼则是一些有关郁孤台的名人书法诗词,其中著名的有苏东坡在赣州逗留期间,游览郁孤台,身临“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而诗兴大发写的《过虔州登郁孤台》。

登上三楼,这里曾经是赣州城最高的所在。据说,古人登临时,可以看到章江贡江宛若玉带,绕城而流,之后交汇汩汩北流,景象壮阔。如今,一座座现代高楼充满在视线里。城区内纵横的街道,栉比的楼房,尽伏脚下。我向前方的江边看去,几棵大树郁郁葱葱,高过楼顶,遮挡了远眺的视野。

阁楼下来从侧门出,沿着小路逶迤而去,一股芳香就在路上灌了过来,竹桃将山径掩蔽,有时还伸出柔曼的臂膀来,献给游客一束艳丽的红花,山上百鸟啭鸣,间夹着声声鹧鸪。拾级而下,穿过一座写着“贺兰山”的牌楼,这里贺兰山与中国西部的贺兰山是否有联系,或者来源于岳飞《满江红》一词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切无从考证。

从郁孤台出来,天空中还在下雨,我撑着伞走着,周边没有游人,我孤独地行着,脚步声被细雨湮没。风挟着雨丝吹到脸上,有着冰凉的滋味,在细雨中,郁孤台的家国情愁尽显沧桑和幽怨。

八镜台下三江汇流

登高远眺,只见章贡二水从山谷间奔流汇合,一路向北,消逝于浩渺烟波。此时此刻我幻想自己,长衫飘飘,凭栏而立,看着北进的激流,心怀天地,总想赋诗作序,奈何才疏学浅,无疾而终。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登高处为八镜台,台有三层,全台高28.5米,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它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据说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所以取名为“八镜台”。八镜台建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苏东坡“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灿然而笑,然而叹矣。乃作诗八首,题之于图上”。后来,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八景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

时过境迁,城内八景也在不断变化。下楼绕八境台一周,可见八境台城墙内侧是八境公园,园内绿树参天,亭台楼阁掩影于浓浓密林之中,景致颇有苏州园林的别致优雅。公园有湖泊,适逢周末,便有家长孩童、情侣泛舟于湖上,在湖周边,参天树下,时常会听到丝竹琴瑟。

八镜台的北侧脚下有一个半园型建筑,有藏兵洞十八孔,颇似南京明代建筑的中华门,这就是八景台炮城,这个炮城有上下两层,各层有藏兵洞18个,炮城开有枪眼、炮眼、了望孔,中间的平地可供军士休息和进行军事训练。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从炮城底层一门洞穿行而出,即为龟角尾公园从空中俯瞰,赣州古城犹如一只巨大的神龟浮游在水面之上,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因此,章贡两江的交汇处就被称作“龟角尾”。相传,客家先民南迁溯赣江而上就在龟角尾登陆。对客家人来说,龟角尾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为此,赣州人民在龟角尾兴建了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安放了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

龟角尾公园面对章江、贡江和赣江,地势既开阔又平坦,靠在江边的石雕栏杆上,看着江水远去,感受清风徐来,是一件惬意无比的事。公园内几棵苍翠的古榕枝繁叶茂的矗立江,这几棵榕树站在江边怕是有好几百年了,它们一定见证了八镜台及八镜台下赣州城的沧海桑田。

浮桥两岸不同人生

早晨或黄昏,来到建春门溜达,在朦胧的江雾里或者金色的碧波上,都能看到淳朴居民在浮桥或赶路、或钓鱼、或游泳,充满着平和的生活气息,柔和的场景中如诗如画。

赣州三面临江,古代因为河面较宽,河两岸往来主要靠渡船。到宋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方便与外面的沟通,于是就在章、贡两河上先后建造铺就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以沟通两岸。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随着交通发展,赣州古浮桥仅保存了建春门浮桥,又称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浮桥连接章江的两岸,一头为赣州城,一头为城郊乡野,每逢早上开启,浮桥上就开始热闹,有的脚步匆匆,有的惬意盎然,同一座浮桥上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从靠城一端上浮桥,先有鱼市一座,每日有七八条渔船依附在浮桥边,船头上摆着各种各样鱼干,有的船舱八九条大鱼,有的船舱二三十斤小鱼,枪条鱼、沙甲子、石斑鱼、河鳗……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鱼,长得稀奇古怪,时常会吸引游客买家的惊叹。置身鱼市间,听着土话的叫卖,浮桥多了一股生气,一脉鲜活,这一条桥,一截江都被它点缀得生动起来。

穿过鱼市,才真正的上了浮桥,近处江风徐徐,桥下水波粼粼,浮桥在二者合力下,左右摇摆着过了千年。沿着桥边走,有一种都掉下江水的忧愁,但是不用担心,在浮桥上一年四季,你都可以看到游泳爱好者,他们中间有男女老少,这在里时常会听到他们跳水救人的佳话。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摇晃的浮桥上最淡定的可能是垂钓的老翁,一张板凳一杯茶水一根鱼竿,不管来往的人多吵闹、鱼儿上不上钩,休闲的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走到浮桥中段,站立远望,远处堤岸下是洗衣的浣女,堤岸上杨柳依依,杨柳伴着城楼多少年依旧,城楼上下来往的人不知过了几个轮回,但生活还是那个味道,平静柔和。

灶儿巷里曲径通幽

倚靠着古城墙,是赣州的老城,老城中有许多明清老街,这些老街因为赣江的航运,曾经商铺林立,时光流转,繁华不再,但是这些老街却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眼睛,积淀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在这些老街中,灶儿巷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巷子。沿着和平路向东,能够看到由大理石制成的灶儿巷牌坊。站在牌坊下朝里看,错落有致的防火墙、幽幽青瓦,青瓦下是鹅卵石铺就的通幽小路,身处其间,会不觉放慢脚步,街头两侧的喧嚣都被凝固,宁静的巷子让人不愿去打破。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灶儿巷全长227.3米,曾是赣州最为繁华的地段,巷子保留着店铺、作坊、宾馆、民居等。建筑风格包括赣南客家建筑、徽派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这体现出赣州曾经的繁华,文化多元。

巷子蜿蜒,看不到尽头,不时挑着箩筐的人们、抱着孩童的夫人、骑着自行车的匠人从巷中深处走来,站着牌坊下久了,眼前也出现了迷离,仿佛会有宋人从巷中走出,与我对谈。

走进灶儿巷不久,一个红灯高挂、飞檐微翘、气势恢宏的建筑吸引住人的眼球,其名为“董府”。这是一座三栋直进、多天井式建筑,具有代表性特色的赣南建筑,这座雕梁画栋中式深宅大院气派不凡,清一色的木板厢房,布满青苔的天井,小小的水井,雕花的窗户,郁郁葱葱的铁树,墙上悬挂的赣州老照片静候着你。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离董府不远有个筠阳宾馆。江西高安县古称筠阳,筠阳宾馆实际上是高安籍商人兴建的一座会馆,其主要功能是作为高安人在赣州的聚集地。筠阳宾馆是客家民居经典之作,宾馆为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物,馆内18间客房门楣均刻有福、寿、禄等吉祥文字作为房号,体现了浓郁的客家亲情。在灶儿巷中段有棵百年榕树,榕树下有座保育院,据说是当年蒋经国夫人蒋方良创办。

古人智慧让洪水无法侵袭的古城,苏轼、辛弃疾曾为它写词

不觉中,就走到了灶儿巷尽头,尽头处是一扇石拱门,“皂儿巷”三个大字令人诧异,巷头的“灶儿巷”为何巷尾成了“皂儿巷”。古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

走出灶儿巷,我没有遇见宋人,也没有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的是岁月静好里的老妪孩童,和古朴宁静的小城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