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良渚文化玉器的主流器型特征(一)

 RK588 2019-06-18

扁平圆形,正中有一孔,一般光素无纹,边沿或平直或钝刃,个别的磨出一道凹槽。璧面光滑,但薄厚不匀,并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璧孔对钻而成,相接处有因错位而出现的台阶痕。另外,极少数璧面上,还有用极为浅细的阴线刻出鸟纹或其他的图纹符号。

良渚文化玉琮,按其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圆镯形,琮体较矮,孔较大,外壁磨出四组长方形或中心出脊的凸面,在每块凸面上各饰一兽面纹。另一种则为近方体形。其大小高低不一,多为琮面上按照相等的距离,减地成槽为节,分节的数目不等,目前发现最多可达15节,高30多厘米。同时,琮体每节凸面上,均饰神人兽面纹,图纹较规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特别是高大多节的方体玉琮,每节纹饰更加简化,仅用几道凸棱和单线圆圈目纹表示一下而已。中心圆孔对穿,在孔心对接处,留有错位的台阶痕。

造型源于石斧,呈风字形。肩窄刃宽,两侧略向内收。近肩部有一圆穿,对钻而成,刃部弧圆,无使用痕迹。大部分光素无纹,目前仅见一件在正反面刃部上角浅浮雕一神人兽面纹,刃部下角浅雕一神鸟图案的玉钺,可见持有者地位的高贵。

钺冠饰

镶嵌在钺的上端,外形如舰首近扁方,也有人称之为僧帽形,前面外伸略翘,尖突如角,后面较平整。顶部倾斜作台阶状,底部琢有凹槽和卯眼。有的还设一凸榫,以供与木柄顶端嵌缚。

钺端饰

侧视为不规则的凸字形,也有作船形、马鞍形等式样。底面中部有橄榄形凸面,与柄相接处琢磨出榫头,并钻挖出扁卯眼,两侧还各有一与卯眼想通的插销小孔。它与钺冠饰一样,均为钺的专用配件,只不过是镶嵌在木柄的下端。

多作半圆片状弧形,近似璧之一半。两端有对称的穿孔,可以系佩。璜面或光素,或以浅浮雕及镂空手法琢饰出当时流行的兽面纹。造型规整,琢磨精细,出土时一般置于死者胸腹或颈项处,当为佩饰之一种,但所佩之人,当属氏族的显贵或巫觋人物,其象征意义大于装饰意义。

冠形饰

一般为上宽下窄的扁平倒梯形,上端中部通常由两个下凹的长条缺口,用以显示出冠顶的凸起。不过也有的冠饰,则在中心部位直接琢出向上凸起的尖顶,而冠顶的下方还常有一扁方或长圆的孔洞。冠面除光素者外,均以阴线或减地隐起、镂空等技法琢饰出神人形象和兽面纹。冠下端为一薄而窄的扁榫,榫上有等距的穿孔,数目2~5个不等,似作嵌缚之用,出土时多位于死者头骨一侧。

三叉形冠饰

整体为半圆形,上端分出三叉。一般中间一叉较短,并有上下贯通的穿孔,不过也有三叉平齐者。器面上装饰有神人像或兽面纹等,出土时位于死者头骨上方,似为冠帽上的饰物。

半圆形冠饰

造型呈半圆状,底边平直。器体正面微微弧凸,边缘略薄,有的光素,有的琢有兽面纹。背面相应向内微凹,并斜向对穿1~3对隧孔。出土时均在头骨上方,并以大致相等的间距围成一圈。一般每套4件。同时玉料、形状基本相同,可能是穿缀在冠帽上的饰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