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娄绍昆讲经方 | 读·书味

 jiezhukuaile 2019-06-18

前言

       家父娄绍昆,青年时因为生活所迫自学中医,好学不倦,穷毕生之精力学习、研究《伤寒论》,探索、应用经方。2012 年,其著述《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和支持。许多读者,特别是正走在自学道路上的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和经方爱好者来信、来电,要求出版家父相关的医案、医话。

    为此,我开始动手整理家父几十年来所积累的文字资料,主要来自于已经正式发表的文章和网络上的博文,以及多年来在各地的经方讲座、讲学资料和部分《中医人生》的精华内容,分为《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和《娄绍昆讲经方》两部分,形成“娄绍昆经方系列”。《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中的医案部分为家父亲身诊治的验案,属于临床实录式案例,是家父运用四诊,特别是腹诊,采用经方方证对应的内治法与针灸等外治法相结合,诊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真实记录;医话部分和《娄绍昆讲经方》则是家父一辈子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思、所想、所得,以及实践、应用经方的思考、感悟,从中不仅可以概览家父 40 多年来的临床诊疗体系和经验,以及经方学术思想、观点,还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国中医界所存在的问题、弊端。

希望本系列书的出版,能够为大家学习与应用经方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经方,让经方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娄莘杉

                                    2018 8 15 日于温州


娄氏父女在美国联合国总部合影(2012.12.7)


目录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读《伤寒论》的琐记 001

学习经方医学的初步 020

  一、什么是经方医学——概念性问题 020

  二、如何了解经方医学——自然性问题 020

  三、前经方医学的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共时性问题 021

  四、如何了解前经方医学从药证到方证的过程——学习性问题 023

  五、医经医学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040

  六、从黄芩汤、半夏泻心汤到小柴胡汤——扩展性问题 048

  七、如何看待《伤寒论》的文本——文献学问题 050

《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 054

漫谈《伤寒论》“方证” 061

  一、方证辨证与理法辨证的异同点 061

  二、方证辨证的合理性在哪里 064

  三、“方证”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067

  四、我对“方证辨证”的理解 073

  五、人的观念会无形地束缚着人的观察与阅读 080

  六、《伤寒论》的历史命运——被《内经》化 088

  七、吉益东洞的“方证主义”——去《内经》化 091

  八、病案 094

《伤寒论》药证、方证相对应体系——由术到学 097

  引子:从《中医人生》谈起 097

  一、《伤寒论》药证、方证相对应体系产生于史前文化时期 098

  二、术学交集的针灸术,自学中医的入门路径 104

  三、术的传承,仅以语言是无法完成的 107

抓主症是方证辨证的重要方法 111

漫谈经方的加减 117

解构桂枝汤 122

  一、从“甘草”开始学习桂枝汤 122

  二、话说生姜与大枣 124

  三、桂枝、芍药的治疗目标 124

  四、桂枝甘草基与芍药甘草基是构成桂枝汤的主要药基 125

  五、桂枝汤证的形成 127

  六、桂枝汤的加减方证 129

  七、从桂枝甘草基出发 141

  八、从芍药甘草基出发 146

  九、太阳病 149

  十、从药证、药基证到方证的固化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拓展 150

从桂枝汤引发的临床思考 153

  一、讨论桂枝汤证的脉象 153

  二、太阳病是表阳证 155

  三、“审症求因”的讨论 157

  四、太阳脉症和体质方证 159

  五、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有可能出现“无汗”吗 161

  六、疑似桂枝汤证——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证的讨论 165

解构栀子豉汤 168

  一、栀子豉汤类方的解读 168

  二、栀子豉汤类方体悟 172

  三、方证对应的背后 176

解构四逆汤 181

  一、解构是一种从流溯源、返璞归真的方法 182

  二、四逆汤的药证基础 184

  三、两个小方证:甘草干姜汤与干姜附子汤 192

  四、四逆汤类方的形成过程 202

  五、体会 212

经方临床中的几点心得 217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217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作用 218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的几个问题 222

  四、一个重要的腹症——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224

经方医学对谈录 227

编后记 239

娄先生在温州医院讲经方(2017. 12 . 31)


精彩章节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

——读《伤寒论》的琐记

(一)

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作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作《伤寒论》来解读。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患者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我们更应该警惕前者,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实践。因为临床医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日不练口生,二日不练手生。

(二)

《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因周密、深入且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独创性思想——方证辨证是如何展开的做了跨时空的发挥和深入的论证。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瞰人类疾病存在、演化和诊治的秘密。全书以此为主线,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它以六(经)病及其演变为经纬,以风寒袭人致病作用于不同体质而引出临床不同的诊治为例,一一道来。它同时对比了外感病和内、妇等科疾病,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从而赋有极大的论叙魅力。《伤寒论》就像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能开启生命医学中那一扇不轻易开启的大门。

(三)

张仲景除了临床专业的经验外,还有他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所谓经验,牵涉的都是一种较长时期的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是你在所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所感受到的那些,是与你周围的人们共同分享的,甚至无须特别用语言来加以沟通,是人们之间的密码和暗号。然而此类经验又是圈外人看不出来、圈内人说不出来的那些东西,很难找到恰当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如果此类经验永远找不到形式,便可能永远不存在。仲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从患者与疾病认知的整体水平出发,找到所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一般规律与诊治方法。我们面对《伤寒论》的时候就像面对生命、面对疾病、面对一群活灵活现的患者一样,能感受到他们的苦痛。所以《伤寒论》的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诊治方法,而不在于去解释这个诊治方法。

……

结构桂枝汤

今天我想通过从药到方的形成来认识《伤寒论》中的药证与方证,并以桂枝汤作为一个例子来探索《伤寒论》成书的路径。

一、从“甘草”开始学习桂枝汤

华夏民族的先人在史前时期所创造出中药诊治疾病的远古文化的具体历程,目前还无法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然而他们在反复试错中确定生药的治疗目标,到最后固化为口诀的过程,却可以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后人的研究就像考古学家从一个陶瓷破罐上来推断千万年前的社会各种状态一样,全部借凭从这些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到先人的足迹。

就从甘草这一味最平常的药物开始今天的交流吧。人类是“喜甘厌苦”的,而治病的药大都是苦口的东西,所以服药是一种无奈的需求,是人类求生本能战胜了“喜甘厌苦”的本能。然而甘草却是一味甘甜的良药,所以它在所有的药物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遥想上万年之前,先人在盲目寻找药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甘草,尝到了它的可口的味道,并且发现它能治疗很多疾病,于是就一传百、百传千地传播了开来。我估计甘草应该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得以广泛使用的中药之一,这也许就是“国老”“国老草”作为它别名的由来吧。记得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还和同学们经常到中药铺里买甘草吃,由此也可见甘草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当时还不知道甘草不能够乱吃,吃多了会引起水钠潴留,出现水肿与血压

升高。

先人在使用甘草时,渐渐地掌握了它的治疗目标。《伤寒论》中单味甘草独立成方的“甘草汤”,明确地指出它能主治“咽痛”。吉益东洞从《伤寒论》的研究中得知,甘草的药证是“主治急迫”,也就是具有“缓急”的作用。“缓急”作用表现在哪里呢?吉益东洞紧接着做了具体的讲解:“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等诸般迫急之毒也。”我们结合临床实践来解读一下,就是说“甘草”可以治疗所有的急性病,因为它能缓解人体抗病中的激烈反应。说得具体一点儿,就是它能治疗各种急性疼痛、心脏的剧烈跳动、神智的极度兴奋、肌肉的过度痉挛、癔病和癫痫的发作,以及由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的昏厥与肢冷等病症。当然吉益东洞说的治疗目标不是指由甘草单独完成的,而是在由它所组成的方证中所表现出来的。譬如芍药甘草汤证中的“脚挛急疼痛”;桂枝甘草汤证中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甘麦大枣汤证的“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炙甘草汤证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然而历代本草对甘草功效的记载就有点儿不一样,认为它能解毒,能调和诸药,显得比较抽象与笼统。

总之,甘草在《伤寒论》从药到方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用甘草配合成汤方,它在不改变治疗目标的基础上使人容易下咽,同时又能缓和主药的烈性,使服药更为安全。所以正像远田裕正所说的那样,甘草的使用“可以说是汤方形成过程的第一原则”。

二、话说生姜与大枣

生姜自远古时期起就作为先人们烹饪用的调料。据奥地利 - 国学者布靳斯奈德在《中国植物志》(伦敦 1882 年版)中指出:“中国人先于其他所有民族而了解到了姜。”他在针对药用植物论述时强调指出:“毫无疑问,姜原产中国。”在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的代表作《丝绸之路:中国 - 波斯文化交流史》中提到大枣起源于中国,野生的大枣是先人采集的食物。生姜、大枣也是开胃口、调口味的佳品。在《伤寒论》中这两味药频频出现在许多方剂之中。吉益东洞将大枣的药证还原为“挛引强急”,把生姜的药证还原为“呕”。

远田裕正把生姜、大枣的结合称之为“生姜大枣基”。他认为姜枣在调口味、开胃口、保卫胃的同时,还可以在两个不同药对联合组方中产生黏结的作用。他估计在形成所有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都可能加入过“生姜大枣基”,后来在一些方剂中留了下来,成为这些方剂的组成部分记载在《伤寒论》里,也有一些方剂因为它们的加入而没有显示什么正面的作用后又重新减了去。在从药到方的漫长过程中,“生姜大枣基”的加加减减、进退化裁的历史过程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不深入研究的话,就是面对《伤寒论》里随处可见的姜枣现象也只能是率以为常的。

…..

娄先生在上海书展为读者签名售书(2012.8.16)


编后记

温州,这座山水江海交融、响当当的江南美丽之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又充满着青春活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大批中医人在基层、在民间、在乡野默默耕耘,不懈努力,支撑起温州中医药厚实的基础,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他们中有精研苦读、勇于探索的思想者,有勤于实践、身怀绝技的临床家,可谓藏龙卧虎,高手众多。娄绍昆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学苦读,忍辱负重,执着探索,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一名扎实的中医临床家、知名的经方学者。

2012 年初夏,我们作为责任编辑,去温州参加娄先生的自传体著作《中医人生》的首发式,有幸第一次见到娄先生。娄先生温文尔雅,谈吐不凡,一口绵软的江浙普通话,平和亲切,透着江南文人的气质,说起中医、说起经方,娄老先生滔滔不绝,激情澎湃,极具感染力。那天,温州市新华书店首发式现场宾朋满座,欢快热烈,预备的百余本样书很快签售一空,让我们颇感意外,至今印象深刻。

如今,娄先生虽已年逾七旬,但依然没有停下他那坚实的脚步,临证出诊,学术研讨,读书思考,讲座教学,网上互动……为着自己所钟爱的经方事业不遗余力,四处奔波,乐此不疲,其影响日广,播及海内外,同时也积累下了一篇篇激情文字。此次娄先生的爱女莘杉女士,将娄老先生的这些珍贵文稿,悉心整理,分为《娄绍昆

经方医案医话》和《娄绍昆讲经方》两部,交由我们编辑出版,让我们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文如其人,娄老先生的文字平实亲切而又彰显个性,诊疗经验独特,学术观点鲜明,凸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编辑这样的文本,着实是一种享受,真切感受到一位基层经方践行者的执着和炽热之心,收获多多,相信这样有血有肉的鲜活文字也会受到读者尤其是经方爱好者的喜爱。

经方,乃至中医事业正需要许许多多像娄老先生这样的践行者。

2019 2 16 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