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依依小河堤,千年古村黄碧虞; 一年四季春常在,环境优雅人宜居; 清风古道村边过,金刚寺名杨四方; 古色古香古风情,美丽传说讲不尽。 黄碧虞村. 黄碧虞村离新碧工业区管委会只有1,5公里,全村有1500多人,东边是金刚寺水库,北边与福康村相连,西与黄碧街相望,南与黄碧村遥相呼应;金温铁路从村东穿过,黄碧街火车站就建在此处,交通方便,地理优越。全村以新旧结合建筑为主体,外围为新建房屋,主村内为老宅院较多,村内有池塘若干。据传古老的黄碧虞村共有四扇大门,分布在东西南北,一带将门紧闭外人便无法入内。 从新碧大转盘往东行走片刻,便见一村碑矗立在路口,上书“黄碧虞人民欢迎您”八字,进入村内有二条大路,我与龙兄从老路进入,路的二旁高楼林立,一条弯弯曲曲的碧虞坑从房前屋后流过,坑里的红鲤鱼成群结队活蹦乱跳,坑二岸是新建的花岗石栏杆,乍一看与传说的传统古村落真是大相径庭,继续往东前行到了一操场,操场的东面隐隐约约看见一些古宅的屋顶,站在操场环顾四周,一座古桥影入眼前,待俺老陈前去观看一番…… 此桥名唤桥亭,据传建于清朝,纯石拱桥,是当时坑南坑北的主要通道,此处建有三座桥,除了石拱桥外,还是老的水泥板桥一座,新的宽平桥一座。可见此处是古今的交通要道,三座桥同时保存在这里更见证了黄碧虞的变迁和发展。碧虞坑上的桥有许许多多,有石拱桥、石板桥、水泥板桥、钢筋混凝土桥,给村民的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虞氏宗族 虞氏历史来源有二,一出自妫姓,以国名氏。据《广韵》所载,传说舜子商均受封于虞国,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其后有虞氏。二出自姫姓,以国名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春秋时虞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有虞氏。据《五云虞氏宗谱》所载,缙云虞氏出自妫姓。 虞氏望出陈留、会稽、济阳三郡。缙云虞氏先世居明州,当为会稽郡,然(虞氏宗谱,碧川世系图引)却云:“自汉以前邈矣,其详靡得而考。至魏,曰寻者,举孝廉,迁居余姚,子孙因家焉。传十七世而生世南,仕唐,溢文懿,封永兴郡公。虞之属永兴郡,实本于此”。 缙云虞氏,以虞寻为始祖。虞氏在魏举孝廉,历官郎中。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为其17世孙。世南有子虞昶,历官工部侍郎,其子孙分徙建阳、天台、临安、西蜀隆山、成都汉嘉等地。 虞昶7世孙虞满,自余姚迁东阳,虞满有孙虞元吉,由东阳迁居义乌华溪。传五世,有虞邦佐、邦强、邦默、邦韶兄弟四人,成四房,在婺称巨族。邦佐再传四世,有裔孙虞传(1100/1179),字民范,号仁斋,与子虞轴“客瓯闽,道经缙邑,寓黄碧邸舍。”覩万景形胜,爱之。吟曰:“来势嵯峨歌势平,其中造化合天星。有能为我经营此,尽我行囊不惮倾。”乃谋于邸舍翁,翁为图之。遂买田筑室居焉,名其地曰“虞川”。甘时在南宋年间。至元末明初,虞传有裔孙四人:长曰道觚(1282/1375),仍居黄碧虞:次曰道会,迁黄碧铺,即今黄碧街村;三曰道渭。迁姚古城墩;四曰道净,迁西山。 金温铁路道口 金刚寺水库是附近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该水库建于1974年,于2010年1月进行除险加固、2013年11月完工。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8平方公里,总库容35.5万方,正常库容30万方。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生活用水、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二)型水库。主要建筑物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和放水涵洞等组成,主、副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坝,主坝坝顶长126米,宽5米,最大坝高24.65米;副坝坝顶长38.5米,宽3米,最大坝高9.5米。水库设计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 认真学习的大伯:路过村中一条小巷,见一老者带着一付老花镜,专心致志的看书,以至于我们走到边上也不得而知,于是乎我们也不忍打扰,只拍下一张照片…… 青砖泥墙小弄堂,威武高大马头墙; 日出东山勤劳作,太阳西下回家乡; 与世无争小庭院,修身养性我为快; 人生难得居此处,不做神仙也逍遥。 有谁能知道下图的图案代表着什么意思? 下图的泥墙经雨水冲刷后露出来一块块均匀分布的砖块,为什么古时候的泥墙里会有砖块放在里面,我们二人是百思不得其解,当我们正一筹莫展的时候,路过的一位大伯告诉我们,“说是为了防盗”,经他这么一说我们更是云里雾里了,这跟防盗有什么关系呢?各位你们也帮着想想,这墙里的砖块到底是什么用途?是不是真就为了防盗还是有其他什么用途?如果是用于防盗、是怎么防的? 做存完好的草籽塘 进士虞瑶 虞瑶(1437一1499)字邦琼,号梅轩,黄碧虞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成化时,任刑科给事中。帝结婚多年,未得皇嗣,而诵经设醀,事佛祈神。又专宠万贵妃,其叽骤贵。虞进言“固宠夺爱。恐终误大事,宜斥之。”结果忤懿旨,将处死,得同僚保奏始免。四年(1468),广东、辽东等地干戈未息,直隶、江西等处旱涝相仍,安微凤阳一带,饥民甚至刺人食肉,而朝廷反而加重税赋税课。太监卢永督办处州矿课,乘机肆虐百姓。虞上(恤民疏),枫言“朝廷之缎疋,各处织造已有常数;朝廷之税课,天下供纳亦有常数,陛下量其人以为出,专其用而不费,岂有不敷、不足哉?”且以往年处州陈铿湖造反为例,说明横加征敛,易生民变。而今云和县知县刘洁即因“恐生民变,自缢身死。所辖上司恐被连累,不敢疏闻”。乞帝收回成命。帝准奏,减少采办,召回卢永。 关于黄碧虞,我所知的只是皮毛,黄碧虞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看似简单的一个道坛都有着非凡的历史典故,也为前人的辉煌感慨万千,中华历史的文明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历代黄碧虞人也在奋力拚搏。据《虞氏宗谱》载,科举时代,虞氏有庠生129人;岁贡生8人;明代,虞仕廉、虞季、虞誉、虞朝阳;清代,虞虞浙、虞枱、虞焕、虞杞;举人一人;清代,虞渭;进士二人:明代,虞瑶、虞岳。虞瑶任兵部右侍郎,虞岳任型部云南司员外郎,虞保任扬州府同知,虞季任郁林知州。 古时黄碧虞的节妇节女 元末到清末,共有节妇节女33人,其中节妇21人,节女12人。节妇中,30岁以下孀居者11人,7人享年80岁以上,9人入录县志;节女中30岁以下孀居者9人,20岁以下孀居者6人,4人享年80岁以上,6人入录县志。 袁虞佳话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袁枚游天台、雁荡山后行至缙云,欲游仙都,然“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于是继续上路,顺道游黄龙山,夜宿黄碧塘(即黄碧虞)。正欲解衣,闻门外有人叫门,原来是当地虞启蜀兄弟俩知袁枚到此,盛情相邀家中,明日陪游仙都。袁曰:“游仙都本我所愿,奈何有轿夫等30余人,驴马八九匹,怎可如此相累”?虞曰:“已备下饭菜矣。”随即命从人卷帐抱衾同到虞家。次日呼车牵马游览仙都。十三年后,袁枚于此事仍念念不忘,连虞家“屋舍之清幽,门前古树之林立,下榻之所古琴挂墙,隔窗子弟书声琅琅”等情形尚历历在目。奈何年已八十,路隔三千,欲通芳讯一问平安而不可得。于是托永嘉县令司马君之家人带书信《游仙都峰记》并提诗相问候,“庶几将来魂魄长逝,不留余地憾。而两家子孙或有相逢话旧之日,亦是千秋佳话”。 袁枚所赠诗四首如下: 缙云梅雨散轻尘,旅店逢春不是春。 门前高树万千行,壁上瑶琴三两张。 我拉当年刘子骥,公然两夜作渔郎。 闻名当作古人讹,道我年将百岁过。 自笑阳休虽健在,相逢却也鬓霜多。 永兴家世旧知名,家住仙乡梦亦清。 晓起闻鸡依起舞,隔窗先有读书声。 黄碧虞的三代经,充分体现了黄碧虞人对孝道教育的重视。 公婆经 公婆一卷公婆经,媳妇待婆一条心,婆待媳妇如囡亲,婆媳尊重一家人,生孙父母养育恩,公婆不待待何人,廿年媳妇廿年婆,过了廿年做太婆。 夫妻经 夫妻一卷夫妻经,夫妻双双要同心,起早做起做到晚,免得往事去求人,三春之雨时常有,六月浓霜何处求,少年夫妻好得紧,老老夫妻更要亲。 儿童经 儿童一卷儿童经,十月怀胎在娘身,一周三岁亏娘领,四到七岁随娘嬉,八岁上学步步升,勤读诗书为人民,县里去考县有份,省里京里考头名,祖孙三代都和睦,荣华富贵万年春。 黄碧虞有族规十八条:其末条为“谨冠婚丧祭”云:冠婚吉事,族人前贺,其宴客称家之有无。至丧事,凡吊者,止许一茶,不得饮酒作乐。遇祭祀生忌日及节次荐新,子孙各当尽礼,毋得褻慢。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优良传统不会改变。黄碧虞村是一部史书,得慢慢去感受和体会,才能读懂其中的真谛。走遍缙云每到一处,都有着不同的收获。 来源:图文/陈育斌 美篇 监制:郑荣 编辑:长鼻子大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