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现在是有点争议的,有部分人说官家定的“建国”的日期不对。。。 我不耐烦他们说这些,我只对“国”这个字怎么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一点兴趣。封邦建国,大为邦,小为国,让我们看看这个“国”到底是则么回事—— 这是甲骨文的“国”字。简单,简陋?没错,早期的文字大都是“简体字”。字型简单,但意思清楚:右边是“戈”,兵器;左下角是“口”,代表“人口”(『說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用戈保卫自己的人口”,这就是“国”的最早“符号”。它没有周界,代表了人们的无限可能。。。。。。
后来发展了,“戈”精致了,人更多了,所以“口”撑大,“国”就变成这样了。大嘴,表示吃饭的人多。人丁兴旺,好事!
再后来,人们认识到了“土地”的重要性,便把她也保卫了起来。保护土地上的劳作,这和后世的“持剑经商”是一样的吗?那该叫“持戈耕耘”了。
(金文) (小篆),把“土”简化成“一横”,这不是“或”吗?没错,这是“或”,也是“国”。『說文解字』有载:“‘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邦者,‘國’也”。这不仅说明了“或”和“国”在古时是一个字,而且说明了“一”就是“土地”。
有人,有地,还有枪。。。不,还有戈,经济就发展了,富裕了,人就该分出三六九等来了。对,“王”出现了,领袖来了。
从“领袖”,到“伟大领袖”,领袖的地位就必须“在中流作砥柱”了吧,所以“王”必须在“中央”。不过,也许大“王”只有在这个全身被包裹着的位置才能感到安全?当然这是猜想。不用猜想的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开始了。。。
(金文),“戈、地、人”都在,“王”没了。有“国”没有“王”,这代表什么意思呢?难道那时的人就能明白“虚君”的好处?或则这根本就在说“国家属于人民”?这应该是“中国梦”开始的时候吧?可惜,这一梦,便是二千几百年。。。
“王”隐没了,多出来的是半壁“围墙”,但还没形成“封闭”,“持戈的人们”还可以开疆拓土。现在,离我们熟悉的“国”是越来越近了。 (小篆)完成了开疆拓土,完成了四面合围,从此“国”有了完整的边界,这宣告:“建‘国’大业”,终于完成!清楚的边界,界定了内外,区分了敌我。老祖宗,用用一个简单符号,告诉了当世和后人,最迟在小篆成型的2200年前,他们已经拥有了“邦国主权和领土”的观念,而同样的观念,欧洲人是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之后才明确起来的。
没说老祖宗了不起。这样的封闭,会不会限制了人的自由迁徙?会不会闭塞思想和观念的交流?不知道。只知道,在这个国度里,曾经有一种流动叫“盲流”,有一种思想叫“反动”。更不要提春秋战国时百家鸣放的自由奔放,这在中华大地上这早已成为了绝响。 更重要的是,把人民包围在那个国境线之内以后,那只“戈”,还是继续保护人民的武器吗?还是变成了镇压“少数”人民的工具? 来自域外的马列理论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这样,“国”之重器操于谁手,就永远是一个人命关天的问题了,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果然,同样是小篆,“国”还有这样的稀罕写法。这里“戈”没了,“人口”也没了,只剩下了“王”。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只是属于“王”的?所有权的问题,古人不含糊。
这叫“异体字”,少见。但这少见的字,正好透露了历史的真实——国家主权,国家权力,从来都是“王”者的工具和游戏。问题是,城头常常变换着的大王旗,一定让百姓跟着遭殃。对了,“国”在它十多种解释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都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至于这个简化字,该叫“国中无人”只剩“石头”吧。“石之美者谓之玉”,这是在诱人玩物而丧志,然后忘记那把高悬着的“无形戈”吗? “国”字从开始“简单简陋”的保护和开放,到后来“完备完全”的统治和封闭,字虽是曾经漂亮过美好过,但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们,也曾经是一路美好下来的吗?不知还会有多少人记得从前那种“一戈在手,雄顾四方”的莽荒岁月,被圈养驯化了几千年,都习惯了吧?
忽然想起南宋诗人 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引在这里,我也觉得有点奇怪。
吾道书院 钝生撰 2015-10-02 凌晨
|